動脈硬化與動脈粥樣硬化,兩者並不是同一種病症,但是都可以導致動脈血管堵塞,且都會因為體重超標、年齡增加、血壓通暢度等多方面獨立因素而造成血管硬化,因此兩者常常混淆。
★什麼是動脈硬化?
當動脈血管內壁增厚時,血管收縮組織的彈性有所下降,因此血管內出現病變導致血管堵塞時,則稱之為“動脈硬化”。動脈直徑越小,那麼動脈硬化的嚴重程度也就更重,尤其是在大動脈中膜層中最容易出現血管堵塞。
★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常見病症,而粥樣化的形成需要內皮細胞以及迴圈細胞參與才能發生。當膽固醇升高時,細胞的狀態也會位置改變,同時也會改變血液的粘稠程度,當巨噬細胞將膽固醇吸收後,就會改變其形態,發展成泡沫細胞滲透到內膜層中,當泡沫細胞刺激到內皮細胞時,內皮細胞就會出現炎症反應,而血管的通透性也會增加。
這樣一來,已經發生炎症的細胞就能進入到血管平滑肌,讓間質細胞不斷增值,內膜層和中膜層逐漸變厚,從而導致血液透過空間逐漸變得狹窄,此時,就會出現血栓沉澱物和硬化斑塊類的脂類物質,這類物質就是誘發腦梗、心梗、猝死、中風的元兇。
血管被堵塞後,代謝調節水平也會開始紊亂,血栓長期堵塞在血管內壁上,會引發纖維組織不斷增生和硬化,由此也就導致了動脈變硬,血管彈性下降。
★動脈硬化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區別
●病變症狀不同
血管增厚,血管狹窄度增加、血管彈性下降均屬於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粥樣除了具有與前者相同的表現外,通常在動脈內壁上還會發現脂類物質,因此更容易增加血液濃度。
●影響部位不同
動脈硬化可以出現在機體內大大小小的血管中,若小動脈發生了硬化改變,那麼血液迴圈流動速度減慢;若末梢小動脈出現硬化,則會導致腎臟造血功能異常,引發腎臟缺血而無法進行及時的代謝。
而動脈硬化粥樣則只會出現在大中肌性動脈,因此也就更容易影響到心肌細胞,出現心絞痛、心肌炎、腦梗和心梗等併發症,嚴重時可導致心肌細胞全部失活而死亡。
●臨床表現不同
動脈硬化常見臨床表現有:頭暈脹痛、意識模糊、反應能力變慢等腦部神經元異常,這是由於大腦血管被堵塞,從而導致中樞神經調節異常。
動脈硬化粥樣常見臨床表現有:胸悶氣短、腸胃不適、放射性疼痛,如左側牙疼、頭疼、肩膀疼、下背部疼等,說明左邊心肌細胞有異常炎症而導致血液流動率下降,導致交感神經變得更加敏感。
●發病原因不同
動脈硬化多發人群分佈在血管彈性變弱的45-65歲之間的中老年人。
動脈硬化粥樣更多的誘發原因則是因為患有代謝類併發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均會導致機體代謝迴圈能力下降,因此導致脂類物質難以代謝而沉積在血管內產生血栓、斑塊。
★瞭解這3個步驟,能讓血流更加通暢
●第一步:減少血管損傷
健康的血管是光滑且富有彈性的,若血管內皮遭受到衝擊,就會形成凹凸不平的血管內腔,此時流經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就會堆積在凹陷處形成血栓,當血壓上升時血流速度就會增快,讓血管內外血壓不平衡,一旦血栓大量脫落就會一直推動前進,血管出現破裂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從而導致猝死、腦梗、心梗等現象發生。因此保護血管免遭損傷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多喝水、少吃鹽
水分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將代謝出血管內的大量有害物質,同時還可以稀釋血液,減少脂類物質堵塞血管的風險。另外,食用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可滲透到血紅細胞中讓其體積增大,形成鈉瀦留,破壞腎臟代謝系統,從而導致整體代謝功能下降。
而中國南北地區的飲食習慣均屬於重油重鹽,因此應將食用油攝入量控制在每日20-35g內;食鹽攝入量控制在每日6g以下,並且選擇菜籽油、食用油、低鈉鹽來作為調料,這樣能減少鹽分和油分攝入,保護心腦血管。
●第二步:減少脂質沉積
肥肉、油炸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高,因此應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以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避免增加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蛋白,而讓脂類物質沉積在血管中造成堵塞。另外甜食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會導致體內代謝失常,因此也需要減少攝入。
●第三步:多運動
運動不僅能分泌多巴胺讓人快樂,同時還能促進血液迴圈,減少心肌和腦部缺血的情況,並且能夠燃燒多餘脂肪,因此每天應保持30-4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量,能夠促進代謝加快,增強心肌活力,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如何判斷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C反應蛋白檢查
C反應蛋白能夠表現出體內炎症的嚴重程度,0~10mg/L之間的屬於正常範圍,若超標則說明炎症因子較多,因此動脈硬化程度也叫較高。另外,還有另外一種C反應蛋白能夠為慢性疾病提供參考,既超敏C反應蛋白,相對於C反應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敏感度更高,若該數值升高,則說明心肌細胞死亡率更高,患上心梗的風險也就更高。
●頸動脈超聲檢查
動脈硬化和動脈硬化粥樣都是由於血管病變,而導致各大動脈硬化,而頸部動脈屬於人體大動脈之一,且連線肢體與頭部血液流通及供應,位置獨特、脂肪層較薄,因此若此處出現斑塊,那麼說明全身其他血管都有病變的可能。
動脈硬化並不等於動脈硬化粥樣,動脈硬化受年齡因素影響較大,屬於正常機體老化的現象,難以避免,35-40歲以後更應該注重護血管健康,多數患者會在該年齡段發生血管硬化,若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導致其他併發症的出現,同時也會誘發動脈粥樣化斑塊的形成,讓機體血管受損程度加強,治療難度升級。
(宣告:本文僅用於科普用途,若有疑惑請去正規醫院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