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嘉祐年間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今天覆習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原文如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的大意是:暮春時節,杏花凋零枯萎,殘紅褪盡,枝頭掛著又小又青的杏子。燕子飛來飛去,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環繞著村落人家,緩緩流淌。柳枝上的柳絮隨風飄散,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涯固然路遠,然而春暖大地,哪裡沒有美美的芳草呢!
圍牆裡有位少女正在蕩著鞦韆,圍牆外是一條道路。圍牆外恰好有行人經過,聽到了圍牆裡面傳來佳人的笑聲。佳人的笑聲漸漸就聽不到了,四周靜悄悄的。佳人的聲音漸漸消散了,行人卻心緒難平。行人不由得思緒萬千,感懷頗多,十分悵然,彷彿自己的過分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
據記載,這首詞大概是蘇軾罷定州任謫知穎州啟程南下時的寄託之作,是他在紹聖元年(1094年)閏四月離定南行途中觸景生情,從而創作的。但具體編年和創作背景尚有爭議。
蘇軾這首《蝶戀花·春景》是一首傷春詞,是一首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透過邊詠邊嘆,描寫了春光易逝帶來的傷感,同時,又描寫了得遇佳人卻無緣一晤,自己多情卻遭到無情對待的悲哀,表現了他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全詞詞意婉轉,詞情動人,於清新中蘊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綜觀全詞,蘇軾用一半的筆墨寫了春天的景,又用一半的筆墨寫了春天的人,二者著墨比較平均,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春日景觀,而且還是更為生動的春日景觀。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蘇軾的一段心路歷程,他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透過這首詞可以看出,蘇軾長於豪放,亦擅婉約,這首詞把春景描寫得清新秀麗,十分婉約,堪與柳永的婉約詞相媲美。
這首詞另一大特點,就是景中有情理,而且,造就了兩個千古佳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何謂天涯?心安為家,隨遇而安,即使身在天涯,照樣會有美好的芳草陪伴。時至今日,人們仍常常引用這句名言以自慰自勉。詞中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的相思,這裡的“多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如此等等,可見蘇軾時時處處都擁有曠達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