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七年(960年),後周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稱帝,改元建隆,國號宋,都開封(今屬河南)。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統治區東、南至海;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流域與西夏、吐蕃接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吐蕃、大理接界;以廣西與越南接界。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宋高宗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史稱此前為北宋,此後為南宋。北宋歷九帝,一百六十七年。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北以淮水、秦嶺與金接界,東南、西南同北宋。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為元所滅。南宋歷九帝,一百五十三年。兩宋共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一.追尊
⒈宋聖祖趙玄朗
趙玄朗
道教之神,元天大聖後之夫。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對宰相王旦等說他夢見了玉皇令趙氏祖先授予他天書,趙氏祖先自稱是人皇九人中一人,曾轉世為軒轅黃帝,後唐時,奉玉帝之命,七月一日降世,主趙氏之族,總治下界,名曰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趙玄朗。當年閏十月,宋真宗追尊趙玄朗為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廟號聖祖。玄、朗二字避諱,如孔子封號“玄聖文宣王”改作“至聖文宣王”,大將楊延朗改名楊延昭,玄武改為真武。元、明以後,趙玄朗逐漸演化成財神趙玄壇(即趙朗、趙公明)。
⒉宋僖祖趙朓
幽州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時期大臣,宋太祖高祖父。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宋朝建立後,累諡“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廟號僖祖。
⒊宋順祖趙珽
幽州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官員,宋太祖的曾祖父。投靠盧龍節度使,出任幽州從事、御史中丞。北宋建立後,追封皇帝,諡號惠元,廟號順祖,安葬於康陵。
⒋宋翼祖趙敬
幽州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時期大臣,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歷營、薊、涿三州刺史。周顯德中,贈左衛上將軍。建隆元年三月,追尊曰簡恭皇帝,廟號翼祖。
⒌宋宣祖趙弘殷(899—956年9月3日)
五代時涿郡人。宋太祖父。少驍勇善戰,初事後唐王鎔。率兵援莊宗於河上,有功,留典禁軍。後漢乾祐中討平王景崇叛亂,遷護聖都指揮使。入後周,以功累遷至檢校司徒,封天水縣男,與子匡胤分典禁兵。卒贈武清軍節度使,太尉。宋初追尊武昭皇帝,廟號宣祖。
二.北宋君主
北宋,自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代後周稱帝,至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京師開封(今屬河南),史稱北宋。歷九帝,凡一百六十七年。
⒈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世為涿州人,生於洛陽。仕後周,官至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恭帝顯德七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在位期間,先後攻滅荊湖、後蜀、南漢、南唐諸國。選用將領駐守北方要地,防禦契丹。削奪禁軍和藩鎮兵權,以文臣帶京官銜,任知州、知縣,代軍人掌地方政權。設轉運使,分掌地方財權,並監察地方官。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並以樞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財,分散宰相權力。又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在位十七年,中央集權加強。因重文輕武、偏重防內,導致積弱局面形成。
⒉宋太宗趙炅(jiǒng,939—997年,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
諡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政權繼續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於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收節度使所領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⒊宋真宗趙恆(968—1022年,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
諡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本名德昌,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初封韓王、襄王、壽王。至道元年,立為皇太子,改名恆。三年,太宗死,即位。前期勤於政事,遣轉運使赴各路詢民事,蠲放欠稅。景德元年,遼軍南下,從宰相寇準之議親征,於澶淵訂盟而還。後期信用王欽若,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廣建宮觀,勞民傷財。在位二十六年。
⒋宋仁宗趙禎(1010—1063年,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諡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封升王,立為太子。真宗死,嗣位,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始親政。在位時,西夏強盛,宋兵屢遭失敗。遼亦乘機索取關南之地。乃屈辱求和,增迦納遼歲幣,又以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官吏軍隊員額和俸餉大增,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局面形成。曾起用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實施新政,但不久即廢罷。在位四十二年。
⒌宋英宗趙曙(1032—1067年,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初名宗實,太宗曾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嘉祐七年,立為皇太子,次年仁宗死,嗣位。因病,由曹太后垂簾聽政。治平元年,親政。三年,西夏攻宋,經遣使詰問,與西夏復和。司馬光進所撰《通志》,命置局設官繼續編纂,後成《資治通鑑》。在位五年崩。
⒍宋神宗趙頊(xū,1048—1085年,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
諡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初名仲針,英宗長子。英宗即位,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太子。四年,即位。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圖富國強兵。後命王韶、章惇開邊,設熙河路,拓梅山地區。元豐時,改革官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戰,皆大敗,遂採守勢。在位十九年。
⒎宋哲宗趙煦(xù,1077—1100年,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
諡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初名傭,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旋即位。時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次年改年號為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貶逐章惇、蔡確等新黨。八年,太后死,始親政。次年改元紹聖,以章惇為相,罷範純仁、呂大防、蘇轍等,盡復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在位十六年。
⒏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
諡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紹聖三年封端王。元符三年即位。以蔡京主國事,定司馬光、蘇軾等百餘人為奸黨,皆予貶謫。崇奉道教,大興道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又窮極土木,採尋民間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遣使浮海,約金攻遼,以奪回燕雲之地。宣和七年,金兵滅遼後南下。懼而傳位欽宗,自稱“太上皇”。欽宗靖康二年,為金人俘虜北去,後死於五國城。在位二十六年。工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傳世。擅畫,有《芙蓉錦雞》等存世。又能詩詞,有《宣和宮詞》等。
⒐宋欽宗趙桓(1100—1161年,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
諡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初名亶,徽宗長子。大觀二年封定王,政和五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金兵入侵時即位。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被迫起用抗戰派李綱,擊退金兵。但仍屢向金屈辱求和,許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次年,金兵陷汴京,與徽宗及后妃等被俘北去,在位一年又四月。北宋亡。高宗紹興中,死於金五國城。
三.南宋君主
南宋,自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稱帝,至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為元所滅,史稱南宋。其殘餘力量在閩、粵沿海建立景炎、祥興政權,至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亦為元所滅。
⒈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
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宣和初封康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乃即帝位於南京。拒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從黃潛善、汪伯彥南遷避敵之議,先退至揚州,繼又渡江南奔,建行都於臨安,史稱南宋。鎮壓鐘相、楊麼等起義。一度任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為求和,與宰相秦檜設計收諸大將兵權,殺害岳飛,割地、稱臣、納貢於金。紹興三十二年,傳位於趙眘。稱太上皇帝。在位三十六年。有《翰墨志》。
附.宋簡宗趙旉(fū,1127—1129年,1129年在位)
高宗子。生於南京。拜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金兵侵淮南,高宗由揚州赴杭,會苗傅、劉正彥兵變,逼高宗禪位於旉,改元明受。既而苗、劉被誅,高宗復位,以旉為皇太子,從至建康。旋以疾卒。諡元懿。韓林兒時,追諡為靖文元懿殤孝皇帝,廟號簡宗。
⒉宋孝宗趙昚(shèn,1127—1194年,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諡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太祖七世孫。因高宗無子,紹興初選育禁中。三十年,立為皇子,封建王。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改名昚,尋即位。銳志恢復,起用張浚,追復岳飛。隆興元年北伐之師潰於符離,遂復與金人議和。其後雖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謀恢復,然終無成效。淳熙十六年傳位太子趙惇。在位二十八年。
⒊宋光宗趙惇(1147—1200年,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
諡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孝宗第三子。孝宗時,封恭王。乾道七年立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即位,次年改元紹熙。獨任留正為相,與金通好,武備漸弛。皇后李氏請立嘉王趙擴為太子,孝宗不許。惑於李氏言,疑孝宗有廢主之意,由是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稱疾不出執喪。太皇太后吳氏用趙汝愚之請,奉嘉王擴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在位六年。
⒋宋寧宗趙擴(1168—1224年,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
諡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光宗次子。淳熙十六年封嘉王。紹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稱疾不出執喪,趙汝愚、韓侂冑等因定策立其為帝。次年,罷趙汝愚,禁道學,專任韓侂冑。嘉泰中弛禁,復諸貶者官。開禧二年,下詔攻金。因戰局不利,向金求和,殺韓侂冑,增歲幣絹銀,與金約為伯侄之國。後史彌遠專國,一反前期之政。在位三十一年。
⒌宋理宗趙昀(1205—1264年,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
諡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初名與莒,改名貴誠,昀,太祖十世孫。嘉定十七年,寧宗死,丞相史彌遠矯詔立為帝。紹定六年,彌遠死,始親政。端平元年,會蒙古兵破蔡州,滅金。繼謀收復三京,遂與蒙古交兵,自此三邊擾攘,殆無寧日。後丁大全、賈似道相繼擅權,朝政日壞,國勢垂危。在位四十年。
⒍宋度宗趙禥(qí,1240—1274年,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
諡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初名孟啟,又名孜,改名禥,字長源,理宗弟嗣榮王趙與芮子。理宗無子,寶祐元年入為嗣,封忠王。景定元年立為太子。五年,理宗死,即位。耽於酒色。以賈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師,似道因是專制國命,朝政日壞,邊事日急。鹹淳九年,襄陽與樊城相繼為元兵攻陷,至局勢不可收拾。在位十一年。
⒎宋恭帝趙㬎(xiǎn,1271—1323年,1274—1276年在位)
度宗次子。鹹淳九年,封嘉國公。次年度宗死,即位,年四歲,謝太后臨朝聽政。德祐元年,賈似道兵潰於蕪湖,沿江諸郡守臣或逃或降,詔籍賈似道家。任文天祥為右丞相,數遣使向元軍求和,均不見許。次年正月,奉表降元。三月,元兵攻入臨安,被執北去,降封瀛國公。後出家為僧。在位二年。
⒏宋端宗趙昰(shì,1269—1278年,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
宋端宗
度宗庶長子。恭帝立,封吉王。德祐二年正月,元軍迫臨安,徙封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元軍至皋亭山,脫身至溫州,被眾奉為天下兵馬都元帥。五月,丞相陳宜中等奉之即位於福州,改元景炎,冊母楊淑妃為太后,同聽政。元軍入福建,逃至海上,流亡飄徙。次年十二月,至井澳,遇颶風壞舟幾溺死,遂成疾。三年,欲往占城不果,至碙(náo)州,病死。
⒐宋末帝趙昺(bǐng,1272—1279年,1278—1279年在位)
史稱帝昺,度宗庶三子。始封永國公,恭帝立,封信王。端宗立,改衛王。景炎三年四月,端宗死,陸秀夫、張世傑等立以為帝。五月,改元祥興。六月,遷居新會之崖山。次年二月,元將張弘範襲崖山,張世傑抵禦兵敗,陸秀夫負之投海死。南宋亡。
總結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