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和高盛,一個是中國的Pc企業,一個是美國著名的投資機構,實力相差甚大,行業也各不相同,但卻因某些東西讓他們結緣了,並一直伴隨至今。
2002年,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從哈弗畢業,加入高盛(亞州)投資銀行部任分析員,2004年轉到直接投資部。2008年,柳青任直接投資部執行董事。2012年升任高盛(亞州)有限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可以說,柳青的存在,使得聯想與高盛在接下來數年的合作中,關係更加密切,合作也更為默契。
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幾件事,讓聯想與高盛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了。
.2月23日高盛,聯想參與重組了海南證券,高盛出資一億美元,佔33%股份。聯想出資不詳,也佔33%,其餘由亞州著名投資人士方風雷持股34%
200年8月13日,高盛建合資銀行獲批准。合資銀行由高盛與高華兩股東組成。高華原是100%的中資券商,高盛貸飲8億,聯想投資2.72億,讓高華成了一家綜合類券商,高盛持股33%,高華持股67%。後又成立高盛高華,高盛持股51%,高華證券持有49%(北京厚豐,德尚,高望三家公司,加上聯想各持股25%)。
在聯想的幫助下,高盛成了外資在中國唯一合規的投資商,在後來的雙匯,雷士,蒙牛,太子奶一系列事件中,都體現了高盛的能力。
聯想幫高盛進入了中國,高盛同樣也有所回報。也是在2004年,聯想啟動了對iBM的Pc業務和低端伺服器的收購。
當時,聯想的市值只有區區I7億美元,而談成的價格則為17.5億美元(6.5億美元現金,6億美元聯想股份,5億美元債務)。這還不包括收購iBM×86伺服器所需的23億美元。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聯想的這次行動都是一次蛇吞象的行動。但在高盛的幫助下,聯想以三家美國財團進入聯想董事會的代價,取得了三家美國財團的支援,於2005年完成了收購。
聯想與高盛都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在聯想來說,藉助高盛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成功地跨出了走出國門的第一步,且是無比巨大的飛躍式的一步。
在高盛來說,利用當時聯想的國資背景,以及其在國內的廣泛人脈,成功地避開了當時外資進入中國的一些法律,政策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障礙,便高盛成為了第一家在我國擁用合法身份的外國投融資機構。
甚至還有這種說法,聯想是高盛進入中國市場的敲門磚。沒有聯想的輔助,高盛不可能在04年時透過種種監管成功進入中國市場,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身在高盛的柳青的功勞。但是,這種說法未經證實,真實性有待商榷。
但從雙方事後的效果來說,雙方取得的成效可謂天差地別。
聯想在收購iBM時,公司負債率僅為40%,收購後,負債上升為80%。雖然說聯想因這次收購打開了國際市場,但國外市場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甚至不得不將國內高速增長的贏利,用於填外國外的虧空。
聯想的市值也不見有大的增長。聯想收購iBM時市值I7億美元,可到了2009年,也就是四年後公司改制時的評估價約為百億元人民幣,可見其市值並無增長。
反觀高盛,重組海南證券,建立高華投資銀行以後,混得風生水起。先是在雙匯事件中,獲利頗豐。又在蒙牛,雷士,太子奶等事件中利用對賭協議等一系列條款取得了豐厚的回報。
聯想與高盛的合作,也讓聯想逐步由一家以製造業為中心的企業,慢慢地向投資平臺類企業進行了轉變。
在製造業領域,收購摩托羅拉,是聯想在製造業發展上的最後一次“掙扎”,可效果不盡如人意,聯想收購之前的關於收購的設想幾乎都落空了。
收購盧森堡銀行,可看做是聯想重心的一次轉移,也就是說,從那時起,聯想就己不再僅僅是Pc業的聯想,也是投資平臺的聯想。
聯想在投資領域,佈局也比較早,早在2004年,聯想副總裁趙令歡(現弘毅投資負責人)在中信壞賬處理中,以8億元初試身手,隨後又成立了投資事業部,但在當時卻稱聯想暫時不會轉型。
到目前為止,聯想在金融投資領域更加強大了,幾乎撐起了聯想利潤的半壁江山。聯想也充分運用其與高盛的合作關係,推動了多家旗下投資的公司赴紐交所,港交所上市,其中包括著名的先聲藥業,滴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