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有強大外資製造業,而本土產業很弱小,發展水平上限是什麼樣?這裡不考慮那種人口很少的國家。我覺得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泰國,墨西哥,波蘭和愛爾蘭了。
首先是人口5000萬以上的人口大國,包括墨西哥和泰國:我國對東南亞地區每年有幾百億美元的順差,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國對泰國進出口反而是基本平衡的,我國略有順差,這個有點讓人意外。
背後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為首的外資企業在泰國有大量投資製造業,例如泰國是全球最大的硬碟生產國之一,在全球僅次於中國排名第二,西部資料,希捷,東芝都在泰國有工廠。
泰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製造國,日本日產汽車在東南亞唯一的生產基地就在泰國。
2020年9月29日,長城汽車與通用汽車在泰國曼谷正式簽署股權收購協議。根據協議,通用汽車泰國公司的羅勇府汽車製造工廠和動力總成工廠將於11月全部移交給長城汽車。按照計劃,新工廠將於2021年一季度投產,年產能可達8萬輛。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新聞報道,2019年東南亞地區汽車產量總共415萬輛,其中泰國就佔了201萬輛,佔比超過50%。
但是,外資對於一個國家帶來的附加值終究是有限的,它不會把真正的核心技術給你,而這才是賺錢的基石。富士康之類的就不用說了,
以汽車製造業為例,雖然中國之前強制要求合資,但是最終中國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技術轉移,汽車研發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外方手裡,外方公司還會根據股權比例從合資公司大量的獲取利潤分成。
有一定體量的國家,像泰國這樣差不多7000萬人,擁有較強的外資電子和汽車製造業,2020年人均達到7670美元就不錯了,還有像墨西哥1.26億人汽車製造業也很強,人均達到8400美元也很不錯了,再往上到一萬美元后再想往上衝到兩萬美元就很難了。
然後是人口3800萬的波蘭。
波蘭人口3800萬人,人口不到5000萬了,比泰國,墨西哥都少不少,更重要的是成為了歐盟成員國,市場和勞動力在歐盟區域內全部開放,跟著一批發達國家混,承接其產業轉移,波蘭3800萬人,承接了5億人的歐盟內部大量的汽車製造,航空,家電等製造業,人均達到1.6萬多美元,以後能成為一個入門級低水平發達國家,這對波蘭來說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當然這也是需要機遇的,首先要有這麼一個發達國家主導的聯盟讓你加入,需要有和他們共同的價值觀,要被視為自己人,同時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需要部分接受大國的領導,畢竟自己不是老大。
其次人口還不能太多,不然別人帶不動你,因為分給你的都是中低端的產業,總價值有限,像波蘭這樣人口3800萬,由一個人口5億人口的發達經濟圈歐盟願意帶著自己混,由歐盟5億人口級的大體量發達人口帶動一個千萬級的小體量的發展中人口,
與波蘭類似的還有2020年大概975萬人口的匈牙利,我之前的文章裡面也寫過,波蘭,匈牙利,中國和巴拿馬是未來全球四個最有希望進入入門級發達國家的種子選手。波蘭和匈牙利承接西歐國家的工業轉移,最後混成一個低等級的入門級發達國家就是很好的結果了,人均突破兩萬美元。
然後是人口500萬的愛爾蘭
由於可以避稅的原因,使得愛爾蘭成為了美國資本的避稅天堂,也成為了美資進軍全世界的跳板,從谷歌,微軟,facebook,蘋果,江森自控,美敦力這些美國公司都紛紛在愛爾蘭成立全球總部或者歐盟總部,美國資本的進駐讓愛爾蘭的人均GDP衝進了世界前三位,2020年愛爾蘭的人均GDP超過8萬美元。
可以說愛爾蘭成為了美國這些年爆火的ICT公司進軍世界的橋頭堡。
類似的還有香港,外資需要中國市場,於是在一個國家內部形成從外資進入本國市場生產,本地銷售和出口牟利的小型富裕視窗城市,典型的就是700萬人的中國香港,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視窗,由於人口體量不過全中國的1%不到,自身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和發展,人均突破了4.5萬美元,但是此種模式不可能推廣到全國都受益。
當然,香港人都認為自己的發展是因為英國殖民政府帶來的法制和正確施政,還有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總之和中國大陸的窮親戚無關,反而認為是自己帶動了中國大陸的發展。感覺完全忽視了個人的奮鬥和歷史的程序的關係啊。
以上還是需要人口夠少,設想如果愛爾蘭有5000萬人,香港有7000萬人,那就又不一樣了。
波蘭,愛爾蘭,中國香港,都是人口相對較少,而且是分別背靠歐盟,美國和中國的龐大產業和市場,需要在地理位置,種族和社會制度上具有特性。否則的話,7000萬人的泰國和1.26億人的墨西哥,基本就是典型的上限水平。
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為什麼自然資源不值錢(當然有些標題黨),但是跟這篇文章的核心內涵是一樣的,
那就是自然資源和外資企業,確實能夠帶來經濟利益,但是總體上必然是有限的,
因此人口只有三四千萬,兩三千萬,幾百萬人的小國,他們可能還有人均邁入發達國家門檻的希望,注意只是希望,因為從全球範圍來看,
這樣的前提是你自然資源極其豐富而且還要值錢,畢竟全球值錢又量大的自然資源就那麼幾種,尤其是石油,天然氣,鐵礦石三種,而且你的產量一般要排在全球前三位,不然的話你也賺不了太多錢,像安哥拉,伊拉克,委內瑞拉,伊朗這些國家也大量出口石油,但是國家就依然貧窮。
另外就是你有機遇獲得海量的外來投資,典型的就是波蘭,愛爾蘭,中國香港這種地方,從地理位置上基本就是在大型經濟體旁邊,同時得到大資本的青睞,這些都是需要機遇的,像波蘭和愛爾蘭,如果不是在政治上屬於西方陣營,那必定會受到很大影響。
對我們這種10億人口的大國,搞民族工業或者民族產業是唯一的出路了,這樣收益也最大,當然了我們的收益大了,對發達國家的衝擊也就會大,無怪乎美國會針對我們,他們希望我們老老實實的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至於具體轉移什麼產業,主動權掌握在他們手裡,中國就不要搞民族工商業了,尤其是高科技民族產業。
這跟當年侵略中國的日本也是類似,從東北,華北到華東日本每佔領一處中國領土,必然會把當地中國本土民族工業連根拔起,工廠,電力全部無償被日本資本奪取,對市場的供給用日本企業取而代之,中國人只能從事低端的崗位,喪失了民族工業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了,今天中國的產業發展在逐漸的逼近日本,在很多方面已經在和日本直接競爭並且替代其份額,使得我們獲得了原本屬於日本的經濟收益,這其實是當年取得抗戰勝利,中國民族工業重新獲得發展機遇成果的延伸。
人類近代以來的不同國家的競爭史,就是一部不斷的打擊和消滅對方民族工業,用本國工業取而代之的歷史。
全球廣大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落後,是因為在長時期的殖民統治下,殖民者只允許他們的企業在殖民地發展和壯大,毀滅和壓制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使得當地民族工業無發展壯大之可能,而在今天全球殖民統治已經結束的情況下,西方國家依然透過各種手段限制非西方國家的民族工業發展壯大,從而讓該國永遠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人均相對發達國家被拉開到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差距。
他國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壓制,作為中國人我們現在應該是很有感受的。
日本侵略時期對中國企業的接受和掠奪,淪陷區日貨橫行,民族工業全部毀滅;
中蘇決裂後,蘇聯撤走專家,撕毀了合同,同時透過軍事壓力迫使中國投入大量資金搞戰備,這也是壓制中國的民族產業發展;
而西方國家就不用說了,長期軍事技術封鎖,現在美國更是不斷制裁我們的企業。
因此即使再艱難困苦,
第一步必須趕走殖民者,獲得民族獨立,為民族工業創造發展的先決條件,
第二步必須建立民族工業,並且咬牙堅持從弱小中成長壯大,最終實現有能力參與全球競爭。
否則,以中國這樣10億人口體量的超大國家,如果沒有民族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只靠外資企業和賣資源,人均的上限不要說發達國家了,會連泰國,墨西哥這樣的國家都達不到,停留在幾千美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