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IEEE天線與傳播學會(AP-S)和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URSI)共同主辦的2021年IEEE天線與傳播國際會議及無線電科學聯盟會議(IEEE AP-S/URSI 2021)在新加坡舉行。本次會議共錄用來自全球60餘個國家和地區學者提交的1200餘篇論文,在學生論文競賽環節,我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毫米波技術與系統應用實驗室1名博士生獲得Finalist award、2人獲Honorable Mention award。
AP-S/URSI是天線和電波傳播領域的國際頂尖會議,自IEEE AP-S學會成立以來已連續舉辦59屆。AP-S/URSI主要圍繞電磁學、天線和電波傳播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創新展開討論。
會議提供了多樣性的學術探討形式,如研討會、短期課程、學生論文競賽、學生設計競賽、行業講座、展覽、頒獎典禮、學生參觀、青年科學家交流等。學生論文競賽是會議為表彰優秀學生論文而設定,每篇論文均需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三位獨立審稿人進行盲審和打分,本次會議共有11人獲得Finalist award、36人獲得Honorable Mention award。
丁嫣然同學在會議上作題為“Ku/Ka Wide-Band Dual-Band Dual-Polarized Shared-Aperture Phased Array Antenna with High Aperture Efficiency”的報告,並榮獲Finalist award。丁嫣然對Ku/Ka波段相控陣天線的口徑融合與電磁特性隔離特性做了深入分析,針對毫米波共口徑天線頻寬拓展難、大空域覆蓋難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解決方案,設計了一款毫米波雙頻寬頻大角度掃描相控陣天線。
林宏聲同學針對在具備非對稱輻射口徑的半球共形天線中綜合大角度準對稱差波束的難題,提出了一種基於K-means的低副瓣差波束最佳化模型。採用差分進化演算法對半球天線例項進行最佳化,最終分別實現了75度和90度同時具備-20dB以上副瓣、-37dB以上零深的大角度掃描差波束。
孫建旭同學針對毫米波三維互連結構實現難、體積大、插入損耗高的問題,提出了一種適用於W波段三維整合的寬頻低損耗互連結構。其巧妙利用了微同軸工藝高精度和三維成型的工藝特點,採用電、磁探針互補形式,在極緊湊空間內完成寬頻、低損耗的TEM-TE10波型轉換,頻寬覆蓋85~100 GHz,互連節點密度大於(4個)/λ2 @100GHz,插入損耗優於0.75 dB,並基於此設計了一款高輻射效率的W波段寬頻天線。
據悉,這三名博士研究生均是在電子學院程鈺間教授指導下完成上述工作。多年來,毫米波技術與系統應用實驗室注重學術研究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微波毫米波整合天線與相控陣天線、超寬頻天線與多功能整合模組等方向深耕細作,取得原創性成果。在2021年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中,斬獲1個特等獎、1個一等獎。同時,還曾獲得了歐洲微波會議青年工程師獎、林為幹教育基金優秀論文獎、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IEEE國際天線技術研討會最佳學生論文等。
來源:電子科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