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長
“國人愛存錢”似乎早已不再是什麼秘密。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儲存率長期穩居世界第一,在2015年全球平均儲存率為19.7%時,我國卻早已達到50%以上,超出一倍還要多。
不過根據最新研究資料顯示,隨著居民生活負擔的加重自己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居民儲存率下滑明顯,降至45%左右,但仍舊位於世界首位。
不過話又說回來,國人們為什麼酷愛存錢?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存錢的習慣,勤儉節約一直以來都是刻在骨子裡的傳統美德。
其次,消費理念的不同。國外往往存在超前消費的觀念,即有多少花多少,甚至下個月的工資會提前到本月來花。而我國大多數居民的消費觀念,總習慣於先將積蓄儲存起來再進行消費,屬於理性消費。
第三,儲存積蓄以備不時之需。國人酷愛存錢,其實是防範風險意識較強的表現。例如有重大疾病、子女結婚以及買車買房等情況,提前儲存的積蓄在這時往往都能夠派上大用場,這也是國人酷愛存錢的關鍵所在。
既然國人如此酷愛存錢,那麼我國當前的儲存規模究竟有多大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顯示,僅2021年,我國住戶存款額達到了7.45萬億,加上截止至去年年底的93.44萬億。也就是說截至目前,住戶儲存的總計數額已經達到了100.89萬億。
不僅如此,國人儲存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9年較18年增加9.5萬億,20年較19年增加11.3萬億,所以按照每年的增速推測,今年的儲存增量甚至有望突破12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三年內的儲存額增速明顯增加,許多人對此非常不解。
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受兩個原因影響:
首先是來自國人的購房壓力。買房往往最消耗老百姓的儲存積蓄,不過隨著樓市最近幾年的調控愈加嚴厲,導致房價不斷下滑,許多人開始紛紛退出樓市。房子的投資屬性減弱,同時老百姓又缺乏相應的投資理念與理財知識,只能將積蓄再次存入銀行。
其次是受疫情影響。疫情之下人們的生活幾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儲存積蓄的重要性,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
在如此儲存規模的前提下,我國人均存款資料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不妨來計算一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人口總計為14.11億,透過儲存規模(100.89萬億)與人口(14.11)之比可得,我國人均儲存額大約在7.15萬元。也就是說,人均儲存額在7.15萬以上才不算拖後腿,你有沒有達標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均7.15萬的儲存額其實並不低,若按三口之家計算,21.45萬才算達標,這似乎並不是件易事。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人均收支差額為617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萬元),如此計算,攢夠7.15萬大約需要6年時間。不僅如此,我國當前仍有近6億人的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開支就已經相當不錯,尤其是對於具有超前消費觀念的年輕人而言,攢夠7.15萬談何容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儲存額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切。
在許多人看來,儲存積蓄越多,就代表賺得越多、越富有。其實不然,收入水平的高低並不受儲存額的影響,而是與消費習慣、家庭組成以及投資理財相關聯。
根據財經網報道,在全國監測的百強城市中,其中有11個城市的人均儲存額達到了10萬元以上,其中包括北京、上海瀋陽杭州等城市。
但話又說回來,在同等條件下,若存款達不到7.15萬元,但更多是以車、房等形式的固定資產為主;再就是沒車沒房,只有幾十萬的儲存積蓄。兩種情況我們並不能武斷地判定為後者比前者富有,其實這樣比並沒有任何意義,兩者相比之下反而是前者更富有。
老百姓具有存錢的習慣反而是件好事,對於一個成熟的家庭而言,買房買車也好,投資理財也罷,將一部分錢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總是沒有錯的。這部分錢放入銀行雖然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但作為備用金,最重要的是其安全性、穩定性和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