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機、平板等智慧電子裝置,已經被大眾所逐漸接受,每天躺在床上刷手機,更是如今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說自己之所以沉迷於“刷手機”,在於手機可以幫助自身學習到很多的知識,也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生活,來開闊自己的眼界。
但這種理由,真的站得住腳嗎?一個人的休閒時間都投入到“刷手機”之中,是否讓他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擁有了更開闊的眼界?
但這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觀點,因為人們之所以會沉迷於“刷手機”,並非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因為手機中的軟體,本就被設計為最大限度的吸引使用者注意力,並儘可能的延長使用者的注意力週期。
網際網路行業中無數的產品經理、無數的工程師,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被賦予高薪,顯然他們並沒有辜負自己的薪資。
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其實源於前幾天我與朋友的一次談話,朋友在談話結束之後,嘆了一口氣表示:“總感覺手機讓我全家都變傻了”。
這次談話讓我頗有感觸,因此將其記錄下來,也希望與各位網友,互相交流一下,手機到底是否在將人群分為兩極、電子產品又是否是在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
沉迷手機
讓他全家“變傻”?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受限於知識水平的約束,他們可能在步入社會時並沒有獲得一個很好的起點,但任何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鬥志,一種希望透過努力來換取更好未來的鬥志。
我的這位朋友,便是這樣的一個人,步入社會後的他,起點並不高,但他身上旺盛的鬥志,總讓我相信他終有一天可以得到所希望的未來。
由於工作場合不同與空閒時間不同的原因,我們之間的交流隨著時間逐漸減少,從一天多次,逐漸演化為最後的一年一次。
距離他上一次約我聚一聚,已經是兩年前,我記得兩年前的他,仍然在盤算著如何透過跳槽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我為他詳細的分析了利弊之後,他便躊躇滿志的要“大幹一場”。
一年沒見,再次見到他時,他變得讓我感到有些陌生,他的穿著、神態與以往並無不同,但他身上所燃燒的那股鬥志,卻蕩然無存。
我帶著疑惑,延續了上一次見面時的對話,詢問他跳槽的結果如何,結果他搖了搖頭,表示根本便沒有跳槽。
似乎是看出我的吃驚,他解釋道:“我現在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現在雖然賺錢不多,但勝在穩定”。
對於他所說的穩定,我內心中並不認同,原因在於如今他已30多歲,尚未結婚,未來還有著許多需要花錢的地方,而他的家庭顯然是無法負擔的。
但這種個人的選擇,我並無權利置喙,只是與他繼續閒聊一些近況與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而這一交流,更加地凸顯出了他的不同。
在以往,在就一些問題發表看法時,他總是能時不時地蹦出一些很獨特的觀點,這些觀點讓我時感受益匪淺;而如今的他,所發表的看法,往往被冠以某某博主說,他以往思維中的閃光點,如今也蕩然無存。
很快,我們便遇到了無話可說的尷尬場景,不得不依靠對過往時光的回憶,才得以沒有以冷場結束此次聊天。
最後我們握了握手,我內心暗自覺得這或許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而他的眼神中也流露出了一種惆悵,而就在這時,他說出了那句:“總感覺手機讓我全家都變傻了”
這句話讓我感到有些荒誕,荒誕在被譽為智慧的手機,卻讓他全家都“變傻”了。
什麼時候開始
在任何場景刷手機都不會被指責
朋友的這句話,讓我意識到他或許在手機中投入太多的精力,更為重要的是,我突然意識到,幾年前與現在,大眾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常來說,社會的變化正像是溫水煮青蛙一般緩慢且堅定地推進,雖然我們都身處社會之中,但無論如何,我們總能感受到社會的變化。
可有一種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的激烈變化,在不斷地改變著社會中的大眾,卻根本沒有讓人意識到一絲的不妥。
幾年前,當兩個人一起吃飯、聊天、逛街時,某一個人卻在不斷地“刷手機”,毫無疑問是一種對他人不尊重的表現。
但逐漸地,兩個人一起吃飯、聊天、逛街時,互相之間的相處方式開始變為一起“刷手機”,然後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好玩的。
這種變化或許不足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但仔細回想一下,在幾年前的家庭聚會中掏出手機,毫無疑問會引起長輩的不滿。
畢竟,手機、網路對於許多長輩來說,完全可以用“洪水猛獸”來形容,看到小一輩人沉迷於手機,不免要加以指責。
但如今呢?如今似乎在家庭聚會中,長輩也開始掏出手機,或者說是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使用手機的頻率,甚至要超過孩子。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很離奇的事情,作為“刷手機”的堅定反對者,為何長輩們卻突然轉變了態度,開始沉迷其中?
原因便是,當網際網路的“聰明人”收攏了年輕群體之後,為了打破流量限制,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中老年人。
他們,又一次成功了。
手機或許
真人在讓人“變傻”
實話說,我的父母如今也在“刷手機”,以我的角度來說,以他們的年紀,已經無需為生計奔波,“刷手機”作為一種消遣方式,也並無不可。
但他們的思維方式卻在受著影響,由於推薦系統所製造出的資訊繭房存在,他們身上的某一些觀點、癖好,被無限地加以認同與重複,從而不斷的被放大。
突然之間,他們的觀點、癖好,即使是不正確的謬誤,可在他們的認知中,變為一種主流思想,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寫到這,我突然理解那位朋友所說的“讓全家人變傻”,因為不止是他,他的父母,乃至於他的孩子,又何嘗沒有沉迷其中?
當父母沉迷,父母又何來的資格去管教孩子放下手機?孩子又如何不會使用“你也在玩”,來應對父母的指責?
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矽谷的產品設計精英們,在透過“令人沉迷”這件事賺得盆滿缽滿之後,開始反思自己的設計,到底是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設計。
“無限下拉”,“同類推薦”這是所有如今資訊類軟體的普遍設計方式,所謂的無限下拉,便是你瀏覽的過程中,永遠不會出現盡頭,你可以不斷的下拉,以獲取新的感興趣的東西。
而同類推薦,則是透過演算法設計喜好鏈條,使你在看完一個感興趣的內容後,準備要關閉軟體時,卻發現了另一個符合你興趣的內容,你又如何不會點選它呢?
這種“無限下拉”與“同類推薦”,讓人沉迷的原因在於它是快樂的,正如一個喜歡美食的人,面前擺滿了符合他口味的美食一般,他只需品嚐,無需思考。
但這些快樂的東西,本身是否是有價值的?那些美食進了口,到底是讓一個人感受到了美食不同的文化、技巧與製作方法,還是讓一個人僅僅“吃飽了”?
顯然是後者,因為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需要等價交換的,也就是說,你想要獲得價值,必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與堅持。
毫無疑問的是,一個人即使是欺騙自己,也不會說自己努力地在堅持著“刷手機”。
為手機提供軟體的人
卻清醒的認識到手機的問題
比爾蓋茨,這位全球的頂尖富豪,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在14歲前擁有手機;喬布斯在採訪時,表示自己的孩子從未使用過蘋果產品;更有許多矽谷的精英人士,都在禁止孩子過早地接觸電子產品。
再遍歷國內許多企業家的發言,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企業家也普遍地認為,沉迷電子產品,無利於成功。
電子產品、“刷手機”,到底為大眾帶來了什麼?如今來看有許多人,沉迷在娛樂之中,無非是找到了一種消磨時光的途徑而已。
但這並不意味著,電子產品便有著其本身的原罪,我更傾向於認同,電子產品不過是放大了個體自制力的缺陷。
一個人是否應該接觸電子產品,取決於他是否合理地分配了使用電子產品時的行為,而這則取決於一個人的自制力。
如今人們都普遍認為電子產品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但在我看來,所謂的影響智力發育如今還未形成學術上的普遍共識。
所謂的影響,不過是父母既不希望陪伴孩子,又希望剝奪孩子享樂的權利,最終導致孩子的逆反與凍齡罷了。
我認為,之所以說,電子產品使大眾得以“降智”,在於大眾過高地預估了自己的自制力,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抵禦“奶頭樂”的侵襲。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自制力薄弱,其實在很多時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反而會幫助人們遠離那些令人沉迷的東西。
大眾並不具備對“刷手機”的防備心理,認為自己不過是短暫的消遣,絕不會耽誤正事,畢竟自己可以隨時將手機放下。
正是這種對自制力的高估,反而使他們在電子產品中消磨了大量的時間,甚至是影響到了真正的正事,也就是將精力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之中。
不管是身為父母,還是身為孩子,其實都需要降低自己對自身自制力的預估,承認自己一旦開啟手機,則很可能會浪費許多時間,如此才能抵禦這種“奶頭樂”的侵襲。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放開電子產品?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是否是父母陪伴的缺失?成年人在電子產品中沉迷是否會導致“降智”?
我很希望就這幾個問題,與各位網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