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館設施是發展體育運動的硬體保證。不同歷史時期的體育場館建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北京體育場館的建設和發展歷程,見證著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壯大,也見證著北京這座“雙奧之城”邁進新的里程碑。
清末至民國:從無到有
清朝末年,受“西學東漸”的影響,一些接受維新思想的官吏、士紳紛紛出資設立民辦的中學、小學,仿照西方模式設定教學內容,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體育。但是,體育場館的建設卻長期付之闕如。民國初期,大型體育比賽一般都借用市立第四中學或匯文中學、清華學校等學校的場地,還曾在天壇公園南部空地上舉辦過全國運動會和華北運動會。
最早的較正規的體育場是民國初年位於崇文門內的匯文書院體育場和位於通州的協和書院體育場。1914年建在東單北大街的北京青年會體育館,是北京最早的室內體育建築。青年會樓內地面一層是體育館,內有一個木質地板的沒有邊線的籃球場,地下則設有健身房,另有兩個球道的地滾球場、兩張臺子的檯球場和乒乓球場。青年會附近還有一處露天體育場,場內設有兩片網球場,冬季則可用作滑冰場。
在京的高等院校中,清華學校在1918年建設了標準體育場,並建成體育館。燕京大學1931年之前建有一個400米跑道的田徑場、兩個籃球場和六片網球場,之後又先後修建了兩座體育館。其他如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當時也建有可供田徑、足球、棒球、壘球、網球以及籃球和排球訓練、比賽的場地。中學當中潞河、匯文、育英、四中、志成和市立體育專科學校的體育場地較好。位於陶然亭東側和先農壇西側的北京體育專科學校1934年建校,1949年停辦,校內曾有設施簡陋但面積很大的體育訓練場。
公共體育場所有先農壇體育場和中南海游泳池等。1933年,在中南海內嘉禾軒建成第一座面積為50×25米的公共遊泳池。永定門內迤西的先農壇體育場,是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座大型公共體育場。
1929年春及1933年秋,北平市政府曾兩次呈請國民政府內政部,請求撥給天壇空地闢建公共體育場,但因闢建體育場與古蹟古物儲存宗旨相悖,未獲批准。1933年11月,內政部批准在先農壇西邊空地修建公共體育場。1935年2月,因地勢原因,屢經勘查,北平市政府決定改在地面較為平坦的先農壇東南隅空地修建北平市立公共體育場(又稱市立先農壇公共體育場)。後由於北平市長袁良離任,秦德純繼任,修建公共體育場工程延至1937年春正式奠基。到1937年7月,全部工程除看臺的罩面、安裝門窗以及看臺下(運動員宿舍)的地面鋪水泥等項外,均已竣工。1941年至1945年5月間,體育場陸續被日軍佔用。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北平市立公共體育場恢復,北平市教育局奉令接收場內日軍遺留物資。1946年,市政府撥款對先農壇體育場進行了修繕。新中國成立後,先農壇體育場才開始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
1946年3月21日北平市政府秘書處關於修繕北平市公共體育場決議案給工務局的函(北京市檔案館藏)
新中國成立後:初步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體育場館的建設實行大中小相結合原則,既要適應國際國內比賽、訓練的需要,又要適應群眾體育活動的需求。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家投資建設的都是中小型公共體育場,50年代中期以後,北京開始建設大型體育場館。至60年代中期,先後建成北京體育館、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工人體育館、首都體育館等一大批大型體育場館。70年代中期之後,市、區、縣的體育場館加緊了建設步伐。至1983年,市、區、縣體委系統共建成各種公共體育設施163項,佔地面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3.13倍。
先農壇體育場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體育場館寥寥無幾,最大的一座場館就是先農壇體育場,稍作修整便用於舉辦大型活動和開展體育運動。1949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28週年紀念大會在這裡舉行,當時有超過3萬名黨員和市民參加。兩年後的建黨30週年慶祝大會同樣在這裡舉行,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舉行建黨“逢十”紀念。1949年10月22日至24日,北京市人民體育大會在先農壇體育場舉行,周恩來、彭真、郭沫若等領導人參加了閉幕式。
1954年和1955年,先農壇體育場先後進行了兩次改擴建,看臺由原來的10級增加到26級,容納觀眾由原來的15000人增至28900人,田徑跑道由原來的三點式(籃曲式)改建成橢圓式的400米標準跑道,並架設了高度為38米的鋼架結構照明燈塔。
先農壇體育場作為當時北京僅有的大型公共體育場,中央領導人也經常光顧。1955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和賀龍元帥在先農壇體育場觀看了中華體總體訓班與蘇聯澤尼特足球隊的比賽,這是毛主席一生中觀看的唯一一場國際足球比賽。
北京體育館
1952年底,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賀龍兼任主任。當時的北京,除先農壇體育場外,還沒有大型體育場館。賀龍同志提出,要修建一個國內設施最齊全、裝置最先進的體育館。從1954年起,由北京市副市長萬里親自掛帥、北京市設計院設計、大通公司承擔施工的北京體育館開始修建,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建成了一座佔地16公頃的多功能體育館。
1955年10月建成的北京體育館,地處天壇公園東側和龍潭湖北側是新中國成立後新建的第一座大型體育建築。面積32662平方米,由比賽館、游泳館、練習館三部分組成。比賽館可容納6000多名觀眾;游泳館的泳池有8條泳道,裝有電子接觸板計時器,並設有跳板、跳臺等;練習館可供籃球、排球、乒乓球等專案訓練。
20世紀50年代建起的北京體育館
工人體育場和工人體育館
1959年建成的工人體育場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週年、迎接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而修建的,是當時的北京市十大建築之一。工人體育場佔地41.5公頃,總建築面積8400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面積74543平方米,可容納80000名觀眾。1961年2月,為舉辦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工人體育場西側又建成了工人體育館。工人體育館建築面積共計38000平方米,容納觀眾15000人。
首都體育館
1968年10月建成的首都體育館,位於西直門外動物園西側,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館內附設三個練習館。比賽大廳的場地長88米、寬40米,大廳中央的場地可冷凍成冰場,供冰球和花樣滑冰比賽。場內看臺可容納觀眾18000人,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多功能綜合體育館,也是國內第一座室內滑冰館。
以亞運和奧運為契機:大規模發展
為迎接1990年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北京市從1986年11月至1990年7月,共新建體育場館20座,新建練習館8座,改擴建體育場館13座,總建築面積47.8萬平方米。工人體育場等大型場館進行了翻建和改造。新建的場館有:用於綜合性體育活動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以及大學生體育館、海淀體育館、地壇體育館、朝陽體育館、石景山體育館、豐臺體育中心(包括體育場、體育館和棒壘球場)、光彩體育館、國際網球中心、昌平腳踏車賽場、金海湖水上運動場等。到1990年,北京市體育場館總數達6298座。
20世紀90年代起,以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和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為契機,進一步推動了大型體育場館的新建工作,如清華大學體育館、清華大學跳水館、宣武區(今西城區)廣安體育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北京體育師範學院游泳館、海淀體育中心綜合館、北京市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網球場等都是那時興建的。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後,大型體育場館真正進入了建設和擁有一流體育設施的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為適應北京奧運會比賽的需要,從2003年12月開始至2008年6月,新建比賽場館12個,改擴建場館11個,臨建場館8個。所有這些場館都按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要求進行新建或改建,其選址、設計、施工及賽後利用等,都充分體現“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理念,無論是技術裝置的種類、數量、技術執行中心的規模和執行時間,均創造了歷屆奧運會之最。
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是第十一屆亞運會使用的主要建築群,1989年12月建成,由4組大型體育建築及一批輔助設施組成,包括田徑場、綜合體育館、游泳館、曲棍球場4個場館。2006年4月又進行了改造,改造工程主要是奧體中心體育場、奧體中心體育館、英東遊泳館等,並新建綜合訓練館、中國反興奮劑中心等設施,2007年9月改擴建完成。
國家體育場
國家體育場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2003年12月動工,2008年6月竣工,因其獨特的造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鳥巢”。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田徑比賽及足球比賽決賽在“鳥巢”舉行。賽後,這裡成了北京市民廣泛參與體育活動及享受體育娛樂活動的場所,每年都舉辦一系列重大體育賽事和文藝活動。如世界車王爭霸賽、中國與西班牙足球對抗賽、“鳥巢歡樂冰雪季”、百隊杯足球決賽及歌劇《圖蘭朵》、大型音樂會《魅力·中國》等都曾落戶“鳥巢”。
國家游泳中心
國家游泳中心也稱“水立方”(冬奧會來臨之際更名為“冰立方”)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2003年12月開工,2007年10月竣工。“水立方”的整體建築由3000多個氣枕組成,形狀各異,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國家游泳中心承擔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比賽。奧運會後,這裡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集競賽、健身、休閒於一體的中心,僅2009年一年就接待遊客近500萬人次,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50多場。一些大型活動,如2009年8月8日全國首次全民健身日啟動儀式、8月29日大型芭蕾舞劇《天鵝湖》及2010年10月12日的國際泳聯短池世界盃系列賽等,都曾在這裡舉辦。
國家體育館
國家體育館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2005年5月開工,2007年11月竣工。國家體育館有固定座位1.8萬個、臨時座位2000個,是北京市座位最多的室內體育館。場館北側看臺上專門開闢300平方米臺作為殘疾人看臺,使用輪椅的殘疾人可以透過緩坡或6部殘疾人專用電梯直接來到輪椅看臺,整個看臺可容納250-300名坐輪椅觀眾。奧運會後,作為北京市一流的體育設施,這裡已成為集體育、文化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服務中心,如首屆世界武博運動會開幕式等重大賽事和活動曾在這裡舉行。
可持續·向未來:冬奧帶來的新機遇
隨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功申辦,北京成為舉世矚目的“雙奧之城”,北京的體育場館建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為減少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北京冬奧會在場館規劃、建設、執行和賽後利用全過程中,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按照綠色建築標準建設或改造場館和設施,高標準保護賽區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在“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方面,北京賽區充分利用2008年奧運會遺產: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五棵松體育館、首都體育館;張家口賽區充分利用雲頂滑雪場現有雪道等;北京冬奧組委總部辦公場所充分利用北京市首鋼園區的現有設施。在“建造綠色場館”方面,所有新建場館均採用高標準的綠色設計和施工工藝,在節能、低碳能源、廢棄物與廢水處理等方面成為示範。
編寫:北京市檔案館編研處 王海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