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1,感受中國軍校的時代脈動 ■雷彬
開學開訓、沙場練兵、社會實踐、搶險救災……2021,我們感受著軍校學員的青春活力與血性擔當。
日光透過玻璃窗,斜照在書桌上,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裡一片靜謐。
上午9點,悠揚的小提琴聲徐徐傳來,學員們紛紛抬頭張望。不一會兒,深情的歌聲響起:“唱支山歌給黨聽……”
循聲而去,不到5分鐘,大廳已經聚集了幾十名學員,他們自發齊唱《唱支山歌給黨聽》,歌聲響徹圖書館。
此刻,陸軍裝甲兵學院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中。不知何時,操場上多了一架鋼琴,《唱支山歌給黨聽》音樂緩緩響起。師生從四面八方聞聲而來,揮著手縱情高歌。
陽光,廣場,軍裝,白大褂。這一天,武警士官學校學員們走進浙江中醫藥大學,在地方大學校園裡,迎著黨旗、奏著樂曲,唱起了同一首歌。
這一天,是2021年5月4日,青年節。
長沙,北京,杭州,南京,武漢,西安……在這個青春的節日,各地軍校學員自發組織了一場特殊的軍校“快閃”。
這場“夢幻聯動”,不禁讓人想起102年前,“五四運動”的滾滾風雷中,也是這樣昂揚的青年學子,也是這樣純粹的赤子之心。
時光流轉,換了人間。今年是建黨100週年,黨領導人民軍隊闊步向前。回首這一年,軍校也在發生深刻轉變。如今的這群青年,被人們稱為“強軍一代”“強國一代”。
從這些變化中,我們聆聽著中國青年軍人更加激越的時代呼聲,感受著中國軍校更加強勁的時代脈動。
課程表之變
與其說是“趕場”,不如說是“趕考”
歲月無痕,總有一些經歷,讓人難以忘懷。
如果讓海軍工程大學2021屆畢業學員鄭澳璠回想自己的軍校生涯,他或許會從“一張課程表”開始講述。
鄭澳璠身上,有一個特殊標籤——首批無人裝備工程專業學員。在入學專業導論課上,鄭澳璠看到密密麻麻的必修課和限選課擠滿了整張課程表。
新專業,新挑戰。近70門必修課,涉及7個院系百餘人的教學團隊。鄭澳璠說,他們是學校內“趕場”的人。上一堂課剛跟本學院同學爭論“什麼樣的船體效能更好”,下一堂課又跟另一個學院戰友討論“陰雨天氣哪種導航定位方式更準確”……
與其說是“趕場”,不如說是“趕考”。進入新時代,軍事變革日新月異,改革轉型任重道遠,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也輻射到中國軍校的課程表中。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39門課程源自一線部隊“需求清單”;火箭軍士官學校區分學員類別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石家莊飛行學院探索最佳化殲擊機飛行員成長鏈路,首批殲-10飛行學員快速成長、振翅藍天;火箭軍工程大學開設《聯合作戰基礎知識》等課程,搭建聯合作戰實踐參與平臺,強化學員聯合作戰素養;海軍軍醫大學依託軍事職業教育平臺,推出一批由院士主講的系列微課,讓名師新課伴隨學員成長……
當新鮮事不斷出現在軍事領域,學員的視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部隊的未來。要讓校門進一步對接營門,院校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儘快完成教學模式、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全面轉變。
電視劇《亮劍》裡,有這樣一段故事:新中國成立後,已是軍級幹部的晉西北“鐵三角”進入軍校深造,最終成為具備戰略眼光、全域性思維的優秀將領。
與他們一樣,今年,也有多批中高階指揮員相繼走進軍校,當起學員。
丁永偉,海軍某部支隊長。今年秋天,他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大海、軍艦,走進國防大學進修培訓。
這個由軍師職幹部組成的培訓班,趕上了國防大學推出的新版課程體系,課程總量由192個增加到309個,指揮類課程教學內容更新率超過90%。這些課程,瞄準了同一個方向——聯合作戰指揮。
隨著課程教學不斷深入,丁永偉的感受愈加強烈:“課程設定緊密契合未來聯合作戰對指揮員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崗位履職能力缺什麼就補什麼。”
課程表之變,折射的是視野和思維之變。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一年,各軍事院校普遍進行教學改革、機制再造,為戰育人的風向標更加清晰。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與第74集團軍建立常態化互幫互助機制,邀請優秀基層指揮員和專業訓練尖兵走進課堂,學員考核,背後站著陌生的部隊考官;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南京校區組織學員深入第72集團軍開展現地教學,把課堂設在演訓一線,讓營長“客串”授課教員;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建立雙航線組訓模式,最大限度提高飛行效益,錘鍊學員飛行和指揮能力;空軍預警學院探索推開主幹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增加學員實操實訓學時,著力推動教育訓練工作轉型升級……
7月19日,海軍工程大學舉行畢業典禮。嘹亮的軍歌聲中,該校11個新開專業送走了第一批學員。他們帶著全新的視角,分別奔向萬里海疆。
丁永偉最近很忙碌:過去一週,先後完成了1次課程考核、2次班組研討和1份想定作業。
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陸軍的坦克、空軍的戰機以及火箭軍的“東風快遞”,同時搭乘著海軍的軍艦,駛向遠海大洋。
朋友圈之變
院校和部隊的相遇,是一場雙向奔赴
時光無聲,總有一些遇見,讓人怦然心動。
2021年4月,從南京到拉薩,一路向西2950公里。陸軍工程大學專家教授組一行,和數名部隊專家一起,為9名來自西藏邊防部隊的研究生考生複試。
這是一場關乎知識、人才與未來的“遇見”。考生們說,他們想重返校園,就是想再次“充電”,揣著問題到院校,帶著成果回高原。
為此,陸軍工程大學推出“院校-部隊”雙導師制,建立訂單式培養模式,為學員量身定製培養方案。
“充電”,可以作為今年軍校裡的熱頻詞。當學員、教員都在追尋“充電”時,軍校人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
海軍航空大學40餘名政治理論教員、專業課教員和政治幹部,相繼走進北京大學,參加政治理論教學研修班;陸軍軍醫大學高原軍事醫學系組建攻關小組奔赴雪域高原,精準聚焦高原官兵訓練課題展開科研攻關;空軍工程大學航空機務士官學校180餘名教員,深入基層部隊跟飛實習,在演訓一線學習訓練;海軍勤務學院創新團隊深入部隊瞭解官兵需求,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直接服務於部隊戰鬥力建設……
眾人拾柴火焰高。基層部隊的“朋友”多了,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的底蘊內涵也更加厚重。
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中,教員、學員和部隊官兵的角色互換,早已不是新鮮事。
今年10月,陸軍勤務學院教員王智源與兩名任職教育學員共同錄製的教學微課在校園強軍網釋出後,得到學員們一致好評。他們正在醞釀把教學微課進一步完善,上傳到網路平臺,供全軍官兵學習參考。
空軍預警學院雷達士官學校先後舉辦60多期“士官講壇”,特邀200餘名中高階士官登臺授課,引發熱烈反響。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多名學員參與基層部隊課題研究,撰寫的理論研究報告被作戰部隊採納使用。
不一而足,今年,來自一線部隊和重要崗位的任職教育學員一批批走進軍校,他們把部隊的鮮活經驗帶進軍校校園,又將軍校科研成果運用到部隊訓練實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鬥力。
前不久,第72集團軍某旅實戰化對抗檢驗行動中,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現職軍官學員、該旅參謀長蘇望運用學院教授李臣明提供的兩項最新科研成果,成功實現了某新型遠端火力打擊裝備對多個目標的摧毀。
站在硝煙瀰漫的訓練場,遙望著學校的方向,蘇望動情地說:“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成績單之變
青年一代的擔當,積蓄著軍隊發展的力量
青春無限,總有一些畫面,讓我們久久感念。
2021年春節,為了響應疫情防控號召,很多軍校學員放下歸家行囊,安心就地過年。
一個個家庭、一張張笑臉、一份份牽掛,在影片兩端緊緊相連。寒冬的軍校校園,溫暖如常。
除夕那天,海軍工程大學學員張清揚給家人準備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禮物。
“爸爸媽媽,過年好!”影片接通,面向鏡頭,張清揚穿著一身嶄新的軍裝,桌上放著“四有”優秀學員獎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三等獎證書。
與張清揚一樣,2021年春節,在校過年的學員們紛紛亮出了他們各自的成績單。獎章、證書、綬帶……一項項成績,記錄著他們的成長點滴,也鐫刻著他們青春的奮鬥印記。
奮鬥的青春,什麼樣?
6月17日晚,中央電視臺《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總決賽,一名身著軍裝,肩上戴著“一道槓”的選手從全國百所高校百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斬獲總冠軍。人們記住了這名“95後理工男”——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學員路闊。
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名理工博士曾參加軍內外重大科研課題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5篇,申請發明專利8項、國防專利1項,連續兩年取得國際無人系統創新挑戰賽冠軍……
軍校生、理工男,在黨史知識競答大會中摘得桂冠,在很多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從中國軍校的時代群像來看,卻在情理之中。
全國大學生生化歌曲大賽,空軍軍醫大學選送的兩首參賽歌曲《焦磷酸七世》《Lipidspella》,雙雙獲得一等獎。學員謝曉航說,他們的歌曲,或民族,或嘻哈,或流行;有國,有家,有青春。
“墨子杯”全國兵棋推演大賽,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制勝兵學社”首次參賽便成為“黑馬”。成員劉詩哲覺得,他們在透過“兵棋世界”透視未來戰場。
第八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在陸軍工程大學拉開帷幕,我軍11所陸軍院校和12國外軍院校學員在“雲”上相聚。螢幕前,學員們積極主動與外軍學員交流,言語中透著穩重和自信。
由陸軍邊海防學院主辦的“鋼釘杯·2021”槍王爭霸賽精彩紛呈、“戰”味十足,火箭軍工程大學、空軍軍醫大學、武警工程大學等多所軍校學員都有上佳表現……
這樣的畫面,在2021年的鏡頭中,我們記錄得太多。有人說,軍校學員是“斜槓青年”,也有人說,他們是“多面體”。
無論哪一種說法,他們的基本屬性只有兩個:軍人,青年。正如一名軍校校長所言:“青年一代的擔當,積蓄著軍隊發展的力量。新時代軍校學員,就是要又紅又專。”
紅,則信念如磐;專,則敢為人先。一所所有志氣的學校、一群群有擔當的青年,才能踐行這樣的豪言壯語。
今年,國防科技大學軍事基礎教育學院8成以上學員畢業選題聚焦部隊戰鬥力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海軍工程大學超過9成畢業學員申請赴艱苦邊遠地區或一線作戰部隊任職;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一半以上學員進入新域新質戰位。
這幾天,大家已經開始準備“曬”2021年的成績單,戰略支援部隊資訊工程大學學員劉成鋒也許會告訴你:最驕傲的成績,是他磨爛的作戰靴。7月中下旬,河南暴雨,戰略支援部隊資訊工程大學、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學員們星夜出動,執行抗洪搶險任務。大壩、水庫、村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陸軍步兵學院學員李志明一定會向你展示那張不露臉的照片。疫情來襲,近40℃的高溫酷暑中,他主動申請擔任值勤哨兵,身穿防護服,認真消毒、登記,只在相機中留下了一個白色背影。
這一年,我們見證過許多感人至深的動情時刻,經歷過許多引人關注的熱點事件。
很高興,軍校學員的身影,始終伴隨著國家和軍隊前進的步伐。他們的成績,不僅寫在考場、練兵場上,也寫在了與時代共振、為社會盡責的親身實踐中。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站在2021年的終點,我們看到,中國軍校的校園裡,又將迎來一輪火紅的朝陽。
版式設計:方 漢、孫 晨、王 凱
雷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