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板塊的行情演繹一直是波動中向上的,自2020年初到現在的兩年時間,行業至少有三次大幅度回撤,但最終都因為基本面的強勢兌現創出新高。到今天這個時點,板塊的波動又再次加大,行業也出現了一定的分歧。今天透過梳理電動車產業的幾個問題並給出了答案,是為了再次提示大家重視這波板塊錯殺帶來的又一買點。
這輪調整的原因,大機率主要還是交易因素中的板塊再平衡影響。今年以來新能源車板塊確實存在一定的交易集中,且漲幅明顯超出市場,考慮到年末的風格再平衡,近期出現的系統性調倉是在情理之中。而從產業趨勢來看,展望依舊樂觀,各環節企業對明年的出貨指引保持高位,同時一季度最新更新的排產計劃展望提升,對應的一季報確定性實現高增。
那麼在基本面層面,市場存在哪些擔憂點,概況下來主要有三點:1)鋰資源是否會制約2022年的需求增長,或者引發需求負反饋;2)鋰電中游材料是否會出現明顯的盈利週期波動;3)稅收抵免政策落地推後是否會影響美國景氣預期。
一、鋰資源是否會制約2022年的需求增長,或者引發需求負反饋
鋰資源成為2022年最為短缺的環節已成為市場共識,因而部分投資者擔心是否2021年光伏矽料短缺負反饋的邏輯會在新能源車上重現,對此我們認為是無需悲觀的。
1、即使按鋰資源供給制約點計算,2022年動力及儲能鋰電池產量仍將支撐60%的增長。動力電池屬於汽車供應鏈,供應穩定和庫存安全是企業重要的考量,因而“終端需求——動力電池產量——正極產量——資源需求”上存在層層放大的安全庫存。根據創新聯盟資料,2021年11月國內動力電池裝機為20.8GWh,電池產量為28.2GWh;根據鑫欏資訊資料,2021年11月國內三元、鐵鋰正極產量分別為3.7、4.8萬噸,對應電池產量41.3GWh。考慮到存在非動力需求,以及部分電池、正極用於出口,我們大致修正後得到11月動力電池產量較裝機量放大約15%,正極材料能夠支撐的電池產量較當前電池產量放大約25%-30%。
從邏輯上講,不存在硬缺口的情況下,“終端需求——動力電池產量——正極產量——資源需求”的層層放大會始終存在,但如果考慮鋰資源供給存在硬缺口,正極產量的極限是鋰資源產量,電池產量的極限是正極產量。2021年鋰鹽支撐下的正極產量對應電池在680GWh左右,而鋰電池實際產量約為530GWh,2022年市場悲觀預期鋰資源增量16-17萬噸,考慮庫存調節後的有效供給,對應正極口徑支撐的電池產量在850GWh左右,如果存在硬缺口的情況下,正極-電池的放大係數會明顯收窄,則鋰電池整體的增速將達到50%以上,如果僅考慮動力和儲能場景,對應增速在65%左右。因此即使在最悲觀的預期下,鋰電產業鏈的增速也是非常可觀的。
2、不同於光伏終端對IRR的高度敏感,新能源車產業鏈對鋰價上行的容忍度會明顯更高,車企大機率不會選擇向下遊傳導價格壓力進而影響需求。
在鋰資源及其他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2021年主要是電池廠承擔了成本壓力,並未對整車廠全面漲價。臨近年末,電池廠與車企的價格談判也逐步深入,簽訂原材料聯動或漲價的情況有望普遍出現。此外考慮到整車企業會在2022年面臨補貼退坡(約5000元),市場擔心車企盈利受到影響,選擇縮減產量或向下遊傳導漲價影響需求。但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首先對於車企來說,成本佔比較高的產線攤銷、研發投入和人員費用等均屬於固定成本,在單車毛利為正情況下,車企一定會選擇放大銷量來攤薄成本。我們統計了市場主流電動車企的單車毛利,特斯拉、蔚來、理想的單車毛利在7-8萬元,比亞迪、小鵬大約在3-4萬元,即使考慮電池成本上漲10%及明年補貼下滑,明年的單車毛利仍然可觀。對於其他A00級、A級車型而言,部分車企主要是基於應對雙積分的考量,在當前的積分價格下,生產新能源車降低的負激勵大約為1.5-2萬元,即使補貼退坡、電池漲價,生產新能源車依然是缺積分的傳統車企首選。
此外,還需要考慮到對於新興造車、傳統車企而言,新能源車銷量的持續釋放,是對於其品牌夯實、融資能力、戰略轉型最重要的因素,份額而非單車盈利才是當下首要追逐目標。因此2022年車企不具備終端大幅提價的必要性和目的性(特斯拉定價通常與成本聯動,屬於車企中的特殊案例)。
二、鋰電中游材料是否會出現明顯的盈利週期波動
2021年產業鏈正式邁入全面高景氣,確實出現了諸多盈利擴張的環節,所以行業的擴產也在加速,未來供需格局會逐步扭轉,但不同環節未來盈利趨勢會呈現明顯的分化。當前電解液處於盈利高位,三元、鐵鋰正極,銅箔處於歷史盈利中樞偏上的位置。不過可以看到,動力電池和負極材料因成本端上漲2021年盈利能力仍處在歷史低位,隔膜同樣也是盈利底部,未來單位盈利向下的空間其實不大,甚至因為成本改善、出貨結構改善或銷量提升存在向上的可能。隔膜、銅箔、負極擴張存在一定的制約,景氣持續性可能較長,即使是電解液和磷酸鐵鋰,在需求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相信即使供給釋放,盈利能力的回落也是相對有序的,尤其是龍頭公司的週期性較弱。
更重要的是,對於產業鏈中的優質公司,除了行業貝塔的波動外,公司的阿爾法也不容忽視,包括:1)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目前各環節龍頭均在加速佈局海外,尤其是未來幾年細分景氣的美國供應鏈值得關注。2)新技術帶來的份額及盈利改善,包括磷酸錳鐵鋰、LiFSi、高鎳三元、矽碳負極等。3)一體化帶來企業價值鏈的拓寬,其中典型的是三元正極向鎳資源冶煉的切入,以及負極的一體化佈局。
三、稅收抵免政策落地推後是否會影響美國景氣預期
稅收抵免政策加碼是美國新能源車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其依託於《重建美好法案》於今年11月透過眾議院審議,目前在參議院審議階段,此前基於民主黨多數派領袖最樂觀的預期,是聖誕節前推動法案落地。但近期民主黨內部出現個別議員分歧的聲音(針對的是整個重建美好法案,而不是單獨針對新能源板塊),將導致稅收抵免政策落地推遲。
其實即使不考慮稅收抵免政策的加碼,美國新能源車未來幾年也大機率保持高速增長,一是得益於更加嚴格的CAFÉ油耗經濟性政策近期落地,二是美國車企明年將迎來全新的新能源車型週期。
油耗經濟性方面,12月20日美國環境署(EPA)釋出最終版CAFE油耗經濟性政策更新版,較2020年特朗普版本明顯加嚴,較8月預案也有所超預期:1)EPA最終方案確定2026年達到55.0英里/加侖、161g/英里碳排放(2020年版本為43.4英里/加侖、208g/英里碳排放;8月提案為52.0英里/加侖、173g/英里碳排放);且2023年標準較2022年嚴格10%,2024-2026年每年分別嚴格5%、7%、10%(8月提案2024-2026年均嚴格5%)。2)先進技術的激勵標準在8月提案中未作調整,最終規則將2022年係數調整為1,2023-2025年為EV 1.5、PHEV 1.3,2025年係數同樣為1,較現有方案和預案更加嚴格,更重要的是該規則的調整,對於2022年也會產生影響。
對比2021年版美國方案,和現有執行的歐盟碳排放政策可知,美國在2023年的政策要求比2020年歐盟要求更嚴,接近歐盟2021年政策標準,有望支撐美國2023年達到13-14%的滲透率,對應230-250萬輛。同時2025年要求EPA工況下的乘用車排放降至92.6g/km,預計對應NEDC排放在80g/km左右,與歐盟2025年NEDC排放81g/km目標接近,預計美國對應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合規要求將達到25%左右,對應美國新能源車需求也有望達到400萬輛以上,較2021年保持60%左右的複合增長。
新能源車型週期方面,車企在美國的新能源車型正處於加速落地階段,一方面是針對美國需求旺盛的皮卡等細分市場,先後有特斯拉Cybertruck、福特F150、Rivian R1T等車型釋出,且在2021年均取得非常可觀的訂單表現,明年是這些車型產能爬坡年份,自然將貢獻產量高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在政策約束下,車企開始加速轉型,通用、福特等先後上調在美國銷量目標,進一步加速消費驅動。
最後,迴歸到股票角度看,當前新能源車板塊處於什麼位置
針對市場關注的三個基本面問題,以上作了對應解答,並透過上述分析對明年整個電動車市場的高增長保有充分信心。從投資角度看,當前板塊又處在什麼位置?可以通過歷史跌幅統計和估值分位兩個角度進行刻畫:一方面,新能源車板塊近兩年經歷過2020年3月、2021年2月、2021年9月以及當前四輪較大幅度的回撥,從相對於滬深300的最大跌幅來看,本輪迴調的幅度已經達到和2020年3月、2021年2月同一水平,但無論是市場流動性因素,還是基本面的景氣預期,當前均要好於過往的兩次;另一方面,從估值層面看,當前鋰電中游核心標的對應2022年PE為35倍,對應2023年PE為26倍,在2021年4月板塊低點時,對應2021、2022年的PE分別為42倍、32倍,考慮到當前已經臨近跨年,可以說板塊再度處於過去兩年估值的最底部。之所以板塊年內漲幅明顯,而估值沒有明顯抬升,則是因為新能源車行業基本面持續超預期,且景氣預期不斷上修(板塊今年平均漲幅在50%左右,但板塊的業績增長超過100%)。
總結而言,無論從歷史跌幅還是估值水平來看,當前板塊已回撥到位,雖然短期可能還會有市場風格再均衡的交易因素影響,但當前時點板塊的進一步回落是為明年的估值切換提供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