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只剩下最後一個月,朋友們,你今年的工資漲了嗎?投資收益有多少?
12月是一個非常適合用來複盤過去,規劃明年的時間。我最近在梳理人均收入的資料,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資料,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以下的疑問,本文有所解答。
1、你的收入,能在全國人民排上前百分幾?
2、你的收入增長,有沒有跑贏通脹?
3、最近的收入資料,釋放了什麼訊號?
最近,統計局釋出了《中國統計年鑑2021》。極低的出生率引來所有人的關注,另一組資料卻被忽視了——人均可支配收入。
“抖音、小紅書上人均百萬收入”和“中國有6億人每月收入1000元”……這些或那些“模糊印象”終於可以透過大資料去驗證了。
統計局公佈了從2014-2020年,五個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國家統計局)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了65.75%,人均年收入為7868.8元;
中間偏下收入組增長了51.03%,人均年收入為16442.7元;
中間收入組增長了48.88%,人均年收入為26248.9元;
中間偏上收入組增長了52.84%,人均年收入為41171.7元;
高收入組增長了57.54%,人均年收入為80293.8元;
看看您的年收入,排在全國的什麼位置?歡迎評論區留言。
這麼看感覺整體挺好的,五個收入組都有所增長而且增長率差別不大。但當我們做成線性圖表後,感官上就不一樣了......
(智友學院)
貧富分化,財富聚集,是現狀,也是老生常談。
2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剩下四組人群的收入分化嚴重。
從增長幅度來看,低收入組的收入增幅是最大的,有65.75%;但是從絕對漲額來看,低收入群體的增長只是高收入群體漲額的零頭。
而財富差距因為有積累效應,比收入差距更嚴重。
在中國,這幾年政府發力落實精準扶貧,基尼係數有所緩和,從2015年的0.711降至2019年的0.697,但疫情之下又回到了0.704,道阻且長。
把基尼係數拉高的,是金字塔頂端的那1%。中國財富排名前1%居民佔總財富的比例,從 2000 年的 20.9% 升至2020年的30.6%。
放眼全球,財富聚集也是普遍情況。全球收入排名前1%的人群,所佔收入份額從1981年的16.9%漲到2020年的19.3%,財富向金字塔尖人群傾斜。(《中國收入分配報告2021:現狀與國際比較》)
而再進一步看,把基尼係數推高的,是放水推高的資產價格,股市和樓市。
根據《全球財富報告2021》,中國居民總資產的增長,一方面歸功於金融資產(Financial)和房地產(Real),另一方面歸功於債務增長(Debt)。
(全球財富報告2021)
中國家庭的特點是高儲蓄率和高負債率,高儲蓄率歸於國人的理財習慣,高負債率是因為房產。
瑞信研究所分析道:在發達經濟體,房價上漲往往會降低財富集中度,也就是會讓財富更平均。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的老百姓更偏愛股票,另一方面也是不同城市的房價差別沒有那麼大。
而在中國,情況卻是相反的,房子更傾向有錢人,有錢人與房價互相成就。
中國的情況是有錢人擁有多套房子,20%的人擁有40%的房子,而一線城市的房價和二三線城市的房價差距頗大。當房價一漲,差距就拉開了。
全國的人均收入可以跑贏通脹嗎?
驚喜的是,5組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都跑贏了通脹。
我們不用CPI來衡量通脹率,是因為CPI沒有把房產等資產價格納入統計,參考價值不大。
更能反映客觀現實的通脹演算法是:通脹率 = M2增長率 - GDP增長率
你可以簡單理解M2的增速是央行的印鈔速度。當M2增速超過GDP增速,就說明鈔票引多了,會引起通貨膨脹。
(資料來源:統計局)
從資料看,2014-2020的年均通脹率是3.76%,五個收入組,全都跑贏了。
大家也可以算一下自己的收入有沒有跑贏通脹。(歡迎評論區留言)
不過,有喜有憂。雖然跑贏通脹,但是人均可分配收入的增速在震盪下行。
而另一組收據也同樣在說明這個觀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在見緩。
這個資料還是18個主要城市,包含一線城市和超一線城市,收入和生活條件都優於全國平均水平。
也因為收入增長變緩,消費增長也變緩了。
這裡有一個值得留意的點,經濟學家林採宜認為,“房租、醫療和教育是抑制居民消費的三座大山”。
房租房價是佔據居民消費裡最重的部分;醫療:因為人口老齡化,醫療是各城市居民消費性支出中增速最快的專案;教育消費的增長遠高於同類的其他文化娛樂服務。
這組資料赤裸裸展現了城市中產的焦慮——主要是房價、養老醫療、對下一代的教育。
如果連消費都不敢了,可投資的資產不是更少了?但這恰恰是拉開貧富差距的關鍵之處。
我們也建議大家,從保本、跑贏通脹的目標開始,慢慢積累本金,學習理財。看看各類資產的收益,其實跑贏通脹並不難,但是如何獲取長期有確定性的較高收益,就需要你們不斷磨鍊自己了。
(同花順)
這些資料釋放了什麼訊號?
我們正在面臨著兩個問題:
1、人均收入分化大,背後是貧富分化嚴重,分蛋糕不均的問題;
2、收入增長放緩了,本質是經濟增速減緩,需要尋找下一個“房地產行業”再做大蛋糕。
你有沒有感覺到,這兩年的政策密集推出?
反壟斷
經濟增速下行、社會流動性下降,導致了內卷和躺平。年輕人看不到機會,於是有所怨言——
“憑什麼比我畢業早五年的同事,明明沒有我優秀,卻買到了一套我現在需要三倍價格才能買得起的房子?
憑什麼那些終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深圳土著,什麼都不做,一天收的房租比我這個勤勞好學的優秀工程師幾個月還要多?
憑什麼那些房東打打麻將,一年房價上漲的收益,比我一輩子勤勤懇懇工作還要多?
……”
階層撕裂,“狙擊資本家”成了這兩年網路戰場的背景聲。最近的司馬南狙擊聯想一事上,“高管高薪”成了網友的發洩口。除此之外,這幾年還有——
1)996罵戰,馬雲因為“996是福報”言論被網友瘋狂攻擊;
2)美團事件,美團因為外賣騎手的權益遭到網友狙擊;
……
在這些社會背景聲下,反壟斷推出,打壓網際網路巨頭。
養老保障體系
11月24日,國務院公佈了一則檔案,《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
意見書裡提到,要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比如再就業、當志願者,等等靈活就業形式。裡面還提到一個詞,“低齡老年人”,這一部分剛剛退休,但還有就業能力的老年人,可能會成為未來老年人就業的主力。
除此之外,還有——
1)老齡人就業、延遲退休是第一個解決方案;
2)讓企業承擔部分養老責任,提起養老“第二支柱”(也就是企業給員工退休擬定的養老金)感覺也在提上日程了。以騰訊率先推出員工養老計劃為風向標;
3)最後,頻頻吹風呼籲老百姓買商業保險……
事實上,當蛋糕還沒做得足夠大時,社會保障和福利是很難提上來的。
說一個非常現實的資料:2020年我國的人均GDP是一萬美元。而美國人均GDP是六萬美元,日本是四萬美元。
所以,要提高社會保障福利,重中之重依然是做大蛋糕,與此同時兼顧“共同富裕”。
區域產業大洗牌
發展與公平,背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分配。最近的一系列動向和政策都在透露著,目前,整個中國的區域產業正在進行重新洗牌。
1、央企陸續搬出北京。
2、一系列都市圈政策出爐。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在官網釋出了“關於同意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覆函”。在此之前,還有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
3、各大城市陸續搶佔新能源車企,特斯拉的上海工廠擴產,第二工廠將落戶誰家,也成了大家的最為關心的點。
4、因為碳中和大產業鏈,西部地區受益於光伏、風電,也有利於區域均衡發展。
碳中和產業鏈被寄予希望,高層希望透過碳中和實現一箭雙鵰,既能做大蛋糕,也能扶起部分地區的經濟。
未來十年的經濟轉型,本質是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從低端製造到高階製造的轉變。
1、共同富裕是大勢——扶貧、養老體系最佳化、反壟斷......
2、尋找下一個經濟之錨——碳中和大產業鏈、新能源、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