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林日朗的職業是編劇,導演戴墨為什麼要把他的人物塑造設定成一個編劇:
我們在設計林日朗這個角色之初,是希望他相較李維傑,能夠有一種升級感。也就是《誤殺2》中的父親角色,需要有一個比較級,比如,更狠,更細膩,更不顧一切。所以在角色身份上,給他安排了一個編劇的職位,就不僅僅只是看了一千部電影,有可能他自己就參與編寫了十幾上百部電影。他對一個事件發展的脈絡和邏輯,都會有更清晰的判斷和推演,對結局的預判也會有自己堅定的考量。所以整個劫持醫院事件,不是林日朗的衝動之舉,反而是他一手策劃的結果。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就是林日朗帶著自己的劇本去電影公司,三位工作人員對他的劇本提意見時就提到那個“血洗”的結局。
也許是受這個意見啟發,林日朗在現實中策劃劫持醫院時和他在寫劇本時一樣,也準備了備選計劃。
但是在片中當堪局長拿到林日朗的劇本時,那個Plan B其實是畫著問號的。
也就是說林日朗確實有Plan B,但一開始這個Plan B就像他編劇的另一種思路,還未成型。
只有當劫持事件發酵到攀差局長身亡,林日朗確認他和兒子的配型成功,再加上本來那顆心臟已經移植到市長兒子的身體內時,才形成了一個“死局”。
此時林日朗的Plan B終於成熟,而且幾乎是一種必然。就像導演所說:“我們希望林日朗是一個更狠的角色外,我們在劇情設計上,也是奔著把林日朗逼上絕路去的。”
當然,這個結局很悲壯,是以主人公自我犧牲換來無數普通人的勝利。如同電影的英文片名Fireflies in the Sun一樣,林日朗成了那個照亮黑暗的螢火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