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2005年,劉德華啟動“亞洲新星導”計劃。
2009年,郭富城在《風雲2》慶功會現場透露,將於次年開設電影製作公司。
古天樂說自己想為香港電影做點事,投資了不少本土港片。
劉德華主要是投資加監製的模式,郭富城自2009年之後與新導演的合作頻率或居全港演員第一,古天樂則主要是投資外加出演。
此前鄭保瑞導演講,只要香港導演還在,那麼港片就不會消亡。
細想之下,這個道理很實在。
正如以前講過的一個問題,香港電影的核心,是敘事的奇巧與別出機杼,是剪接的創意與映象的凌厲,而不僅僅去看電影中有多少香港演員。
所以這三個當前香港電影圈絕對的大咖級演員,似乎代言了三種培養香港電影新血的方式。
劉德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自組公司投資電影。
天幕雖然很快就陷入財務危機,但總計還是投資了從1991年的《九一神鵰俠侶》到2003年的《繼續跳舞》這十一部電影和一部電視劇《方謬神探》。
然後從2005年的亞洲新星導計劃開始,以《人魚朵朵》為標誌,映藝娛樂開始替代了天幕的位置。
迄今為止,總計投資了十部劇情片,其中五部是純正的香港電影,包括李公樂的《師奶唔易做》、林子聰的《得閒飲茶》、趙崇基的《兄弟之生死同盟》、郭子健的《打擂臺》和許鞍華的《桃姐》。
當然他並非以助力新導演為主,上述電影導演中也就林子聰是初次執導影片,其中質量較高且有影響力的是《打擂臺》和《桃姐》兩部,此外劉德華也有出演過一些新導演作品,但主要分散在早期,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或就是2015年彭三源的《失孤》。
所以綜合來講,劉德華的投資模式對於香港電影而言,算是幾大巨頭製作公司之外的一種補充,主體上應該歸類入商業行為,但公司本身也會培養一些電影人,諸如編劇、副導演及新演員。
郭富城所言的電影製作公司一直未見蹤影。
其後他投資了與屈臣氏合作的護膚品牌、也組建了以慈善為目的的車隊,甚至養了賽馬。
而如果說前期的《浪漫風暴》、《安娜瑪德蓮娜》和《白銀帝國》是與新導演的一種偶遇,那麼自2009年的《殺人犯》開始,他與新導演的合作就開始變成了一種有心之舉。
一個簡單的例子,新導演王暘寫了一封信給郭富城,然後他出演了其電影首作《六月的秘密》。
坦白講,對於郭富城這樣咖位的演員,頻繁出演新導演作品的風險其實頗大。
因為不管你一個演員有多強的創作能力,電影始終是一個依賴多個環節的事情,從編劇、導演、演員到攝像、剪輯和後期等等,演員只能掌控自己的創作部分,而尤其是新導演、小投資型別電影,相對名導、大導而言,失敗的機率要大很多。
從《殺人犯》開始到最新電影《臨時劫案》,郭富城一共拍了三十部電影,其中包括兩部群戲和一部客串,如果將《無雙》這種莊文強導演單飛的第二部作品計算在內,總計有十二部電影屬於新導作品。
影響力比較大的有《殺人犯》、《寒戰》、《踏血尋梅》、《寒戰2》和《無雙》五部,另有《六月的秘密》、《斷網》和《臨時劫案》三部未上映。
而從導演的角度,周顯揚、陸劍青和梁樂民、翁子光及莊文強,這五位導演都已經是香港電影的中堅力量,另外與他合作電影《麥路人》的黃慶勳也獲得了二次出手機會。
郭富城對待新導演的態度很簡單,劇本說話,然後就是不計片酬出演。
古天樂的路線和劉德華比較相似。
他自己組建了電影製作公司,主要是簽約藝人、做特效後期以及投資。
但相對劉德華而言,古天樂感覺要瘋狂很多。
比如投資了張家輝的《陀地驅魔人》,也投資了明顯不賺錢的《逆流大叔》。
當然最誇張的專案是投資多達數億的《明日戰記》,2017年拍攝完畢之後一直是在後期製作狀態,很難講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表現。
他還有一個特點,是幾乎都是自己投資加主演、參演的模式,而又因作品基數的龐大,導致良莠不齊和同質化的情況比較多見。
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爛片率偏高而良品率偏低。
也牽涉一個商業和品質的平衡問題。
從客觀角度而言。
不論基於商業考慮,還是個人事業發展。
他們都在為香港電影培養新血。
比如新導演有了好劇本。
再得到這些足夠咖位和星光的演員撐場。
若能力與造化足夠。
就魚躍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