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雖然海岸線不是最長的,全球第三,排在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亞之後,但專屬經濟海域裡的漁業資源是真沒話說。
全球第一的鱈魚捕撈國(狹鱈、真鱈和黑線鱈)、野生鮭魚捕撈國、深海蟹(帝王蟹和雪蟹)捕撈國等等,這些都是明星魚種,其它雜七雜八的不說也罷。
俄羅斯大部分海域都跟其它國家沒啥交集,基本算是俄羅斯自家的後花園,想怎麼開發,就怎麼開發。
先公佈2021年俄羅斯海洋漁業的捕撈資料:遠東地區346萬噸、北部海域52萬噸、西部海域7.6萬噸、亞速-黑海6.25萬噸、伏爾加-裡海盆地9.65萬噸、遠洋漁業37.1萬噸。鑑於今年還沒結束,俄羅斯今年的全國海產捕撈量預計在470萬噸左右。
很多小夥伴肯定會覺得這個數字也不咋地啊,前文吹了這麼多,就給這麼個不上不下的數字,明顯跟俄羅斯漁業資源大國的身份不匹配啊。
確實,這個數字跟我國的漁獲量相比,是差了不少。
我國今年的漁業捕撈相關資料還沒出來,咱就先看看去年的。找了我國2020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裡的資料。
我國2020年國內海域捕撈量為947萬噸,遠洋漁業捕撈量為232萬噸,加起來也就是1179萬噸,而今年的資料基本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這就是我國作為漁業大國的實力,捕撈量是俄羅斯的兩倍還多。
但捕撈量的多少並不能說明資源量的多寡,因為漁業規模、加工能力和市場等因素也會影響到捕撈量。
中國和俄羅斯各自的國情不同,是造成兩國捕撈量存在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資源量的多寡。往簡單了說,如果俄羅斯國力能再上一個臺階,這捕撈量肯定也能跟著上去。
中國VS俄羅斯
先來簡單介紹下我國和俄羅斯漁業各自的發展現狀。
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開發現狀,很多沿海地區的小夥伴,多少都知道點,漁業資源壓力非常大,基本就靠休漁制度在“吊命”。
我國的四大海: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漁業資源並不算差,特別是坐擁世界級漁場——舟山漁場的東海,曾在上世紀相當長時間裡出產了大量優質的水產品。但這四大海域幾乎都跟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都市圈無縫對接,海里的魚基本都能自產自銷,所以這人一多,再多的魚都不夠吃的。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廢待興,物資匱乏,我們只能向海而生,沿海漁業資源壓力隨之陡增。上世紀90年代,因為漁業資源不斷枯竭,國家不得不開始強制執行休漁制度,也同時開始大力發展遠洋漁業。
直到現在,雖然我國國內的休漁制度較第一版已經升級了不少,國家也多年來一直在鼓勵漁民上岸,但國內不斷增長的水產品消費需求,還是把我國的沿海漁業資源壓得夠嗆,一直在衰退,從未有恢復。
從長遠看,國家會持續加強對近海漁業和遠洋漁業的管理,會進一步加大對捕撈量和捕撈規模的控制。近海漁業已經開始區域性試行配額捕撈,遠洋漁業也開始公海禁漁和限制漁船規模等,因為漁業資源開發再不減速,等資源崩潰就來不及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我國的漁業捕撈資料看似華麗,但已經是“強弩之末”,未來大機率很難維持住,只會慢慢下降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以後想要愉快吃野生海鮮,基本會越來越難(貴),大機率只有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才能保障我國國內的水產品消費市場的供應。
接下來說說俄羅斯漁業。
遠東地區是俄羅斯最重要的“魚盆”,大家從上文的捕撈資料上也能看出來,遠東地區的捕撈量佔到俄羅斯全國總捕撈量的73.6%。但遠東地區也有一個俄羅斯漁業怎麼也繞不開的麻煩,就是人口實在是太少。
跟我國人口密度超大的東部沿海地區不同,俄羅斯的遠東人跡罕至,動物(魚)比人多多了。
岸上沒市場,這海里的魚想要變現,難度就非常大了。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不缺市場,所以漁民只要能把海里的魚撈上來,上岸就能賣錢。所以沿海地區就自發形成了龐大的漁業捕撈規模。對漁業來說,市場是根本,市場通,其他的諸如加工、運輸等環節也就能迎刃而解。
而俄羅斯漁業最尷尬的地方就在於資源和市場錯位。漁場在東部,而俄羅斯人口卻大量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一東一西,遠水解不了近渴。把東邊的魚透過火車或者船隻運到西部成本都太高,這還不算在人口稀少的遠東地區造漁港、冷庫、加工廠的成本。
好在遠東的主要魚獲是狹鱈魚,歐美市場的硬通貨,只要能夠搞定魚類的加工環節,魚就能順利端上歐美人的餐桌,因為歐美市場只接受魚片和魚糜製品。
俄羅斯國內消費者無福消受遠東的魚,那就只能走出口路線。但是狹鱈魚的加工又是個大麻煩。對俄羅斯的漁業公司來說,跑到偏遠的遠東地區來捕魚就已經是“地獄模式”,再讓他們建加工廠,無疑是“自尋死路”了。
得虧中國就在邊上,也就讓俄羅斯遠東的漁業“死局”有了解。俄羅斯漁業公司可以選擇直接把冷凍原料魚賣給中國北方的水產加工廠,雖然錢少掙了,但也沒有了後顧之憂。而我國的北方也憑藉國內的人口紅利和俄羅斯的冷凍鱈魚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鱈魚類加工中心。高峰期的時候,中國每年加工超過全球40%的鱈魚。
當然,俄羅斯遠東漁業“受制”於中國,主要還是俄羅斯自己太“虛”。因為長期被西方摁在地上,俄羅斯自從蘇聯解體後,就一直沒有發育好,雖然國內資源大把,但發展還是捉襟見肘,特別是在發展漁業上。
魚當然是自己抓來自己賣才最賺錢,所以俄羅斯一直想大力發展遠東地區漁業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把整套產業鏈給搞順了,可俄羅斯政府沒錢,怎麼辦?那就把捕撈配額拿出來拍賣。
具體操作就是把曾經用來按照歷史捕撈量來分配給各個漁業企業的捕撈配額,拿出來拍賣。既然是拍賣,肯定是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標,競拍成功的企業或者資本除了繳納配額購買費用外,還得承諾投入與獲得配額相應的投資,或用來建加工廠,或用來建造新的漁船,也就是所謂的投資配額。
按照俄羅斯政府最初的設想:透過配額拍賣,一方面可以靠拍賣所得投入到本國的漁業發展中,另一方面則可以“刺激”社會上的其他資本參與到俄羅斯漁業的發展大計當中。
當然,事情的發展總是按照它自己的劇本來走。
在俄羅斯搞漁業的門檻本來就已經很高了,現在又來了個配額拍賣,只能逼得中小型玩家不斷離場,剩下的都是手握大量捕撈配額的漁業寡頭。俄羅斯“寡頭漁業”跟我國因為參與門檻低,都是中小型玩家的近海漁業相比,是另一個極端。
我國希望透過讓大量的個體漁民離場,來緩解漁業資源枯竭的壓力,而俄羅斯則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玩家參與到漁業中來,結果雖然不至於一點效果沒有,卻也算是事與願違,讓俄羅斯漁業的發展走上了極端的寡頭之路。
再霸道的“強心劑”也不可能讓俄羅斯漁業在短期內脫胎換骨,完全擺脫中國水產加工業的依賴,今年疫情的影響對俄羅斯的漁業來說就是個非常大的麻煩。
因為疫情防控需要,俄羅斯的散裝漁船從去年年底開始就被我國北方港口限制入境,導致遠東地區的冷庫爆倉,直接影響到了俄羅斯今年的捕撈配額無法順利完成。
雖然像俄羅斯漁業公司(RFC)這樣的漁業寡頭的超級拖網漁船(帶加工)已經陸續開始投入使用,新的陸上加工廠和冷庫也不斷投入使用,但短期內能根本無法緩解中國加工廠“缺席”造成的影響。
俄羅斯漁業捕撈量上限在哪裡?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拋開市場因素,主要還是因為俄羅斯漁業自身的實力不夠“硬”,才導致漁業捕撈量無法跟俄羅斯漁業資源大國的身份相匹配。可如果俄羅斯漁業能夠雄起的話,那俄羅斯漁業捕撈量的上限在哪裡?比中國的捕撈量還要高?
這個還真不好說。畢竟捕撈量除了不能脫離漁業捕撈能力外,還得看消費市場和資源儲量。
先說說資源儲量。畢竟俄羅斯國內漁業還沒有像中國那樣開足馬力開發過,所以很難推測出俄羅斯漁業捕撈量的上限在哪裡。不過也不是沒有參考,因為俄羅斯鱈魚的主要消費市場在歐洲,而歐洲對進口野生水產品普遍有資源可持續開發認證的要求,所以俄羅斯近幾年在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功課。
如今,俄羅斯近海漁業的主要漁場中的主要魚種都已經或者正在獲得MSC認證。以狹鱈魚為例,目前,全俄透過MSC認證的狹鱈配額從106萬噸提升至118.7萬噸,而2021年俄狹鱈總配額為199萬噸,也就是說認證配額過半。
不管怎麼說,MSC認證雖然不乏負面評論,但都是當今全球最權威的水產品可持續開發認證,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就是說,俄羅斯漁業資源開發程度,特別是遠東地區的基本還算是非常“健康”的。
這裡不得不說俄羅斯“寡頭漁業”也有它獨有的優勢,畢竟大部分捕撈配額都在少數幾個企業手裡,這對俄羅斯漁業局開展漁業資源管理工作來說,著實方便了不少,非常有利於俄羅斯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再來說市場。就算條件允許,俄羅斯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提高漁業捕撈量,畢竟市場的承受能力有限,想要將漁業資源開發利潤最大化,追求質量遠比追求數量的回報率更高。
所以俄羅斯漁業公司除了努力打造成本土漁業產業鏈外,還正在提升“單凍”鱈魚製品的產量,也就是將魚在捕撈船上一次加工成型。相比於原來先將魚去頭去髒後冷凍,送到陸地加工廠解凍後,加工成魚肉製品再冷凍,單凍鱈魚製品的價格自然更高。
隨著全球對優質水產品需求的不斷提升,俄羅斯手握無法複製的優質自然漁業資源,無疑就佔據了一個增值潛力無限的“魚礦”。著急提升產量自然不如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來得實在,畢竟漁業資源開發從短期看很難成為暴利行業,但從長期看,只要運作得當,想不暴利也很難。(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