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師長的警衛員,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更是一名優秀的排雷士兵。卻因戰爭的殘酷而失去了一隻眼睛。多年以後,在給戰友掃墓時發現,居然有自己的墓碑。
時隔多年,為何自己明明是大活人,怎麼卻有墓碑出現?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有什麼理由會出現這種事呢……
晏禮根出生於建國後的新時代,那時的人們,家家有地,不會再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了,而當時我國的內憂雖已解決,但外患卻一直存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因此在當時參軍便成了主流,一人參軍全家光榮!
晏禮根在長大後便外出到洛陽打工謀生,於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由此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活。
入伍後,由於肯吃苦,好訓練,各項考核指標都是優。這時恰逢師長張萬年(後來成為中央軍委副主席)挑選警衛員,晏禮根的優異表現,自然而然地被報了上去。
給師長做警衛員,晏禮根想都沒想過。告別了飢寒交迫的日子,來到部隊這個大家庭,晏禮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部隊的溫暖。在這裡,不用為一日三餐發愁,更不會出現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事情。
晏禮根沒多少文化,在洛陽謀生的日子裡,他嚐盡了生計的艱難,見識了人生百態。在這裡,他無憂無慮,沒有了那麼多的人生百態,那麼多的爾虞我詐,每天重複著千篇一律的訓練。
張萬年
晏禮根很知足,蒼天似乎很是照顧這個已略感知足的人。師長挑選警衛員的事情,在連隊很快被傳開,傳得有模有樣的。晏禮根對這些一般都不感興趣,
貧窮限制了自己的想象,更何況晏禮根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況已十分知足。然而,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幸運之神上帝打盹的機會,便光顧了晏禮根。晏禮根想都不敢想,自己有朝一日會做師長的警衛員。在部隊,別人盼都盼不到的事情,卻讓晏禮根撞上了。不能不說是一種機緣巧合……
在晏禮根服滿五年兵役後,在火車站準備退伍回鄉的他又迎來了一件令他十分意外的事情,原來當時的師長張萬年突然發現晏禮根不在警衛連,在詢問過後才知道他的服役期滿要退伍回鄉了。
但師長覺得晏禮根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就這樣離開部隊實屬可惜,於是他讓團長急忙到車站詢問晏禮根是否願意繼續留在部隊,晏禮根在得知自己還能繼續留在部隊,自然也是十分樂意,就這樣,晏禮根在一次得以續寫他的傳奇故事。
張萬年
當時的我國雖說已無戰事,但幾十年的戰爭卻給我國帶來了諸多隱患,戰爭殘留的地雷等時刻在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
於是在1976年晏禮根被調到工兵營學習拆彈技術。晏禮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師長的眼光沒有錯,經過不懈努力的他已然成為了隊伍中最優秀的那一個。於是首長便將他調往了雲南昆明負責帶訓新兵。
再說晏禮根的眼睛,1979年,越南屢次越過邊境,侵害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面對我國的勸告,越南不僅絲毫未退反而更加囂張,為此我國為了邊境的長久和平不得已決定對越南進行反擊。於是在同年2月,43年奉命前往邊境,晏禮根也就跟隨著部隊一起出發了
此時的晏禮根已經是一名老兵。對於戰場,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是內心深處,對於戰爭的認識要比剛參軍入伍的那些新兵,無論是心理狀態,還是其他方面來說,都有一定的優勢。晏禮根也經常經常利用業餘時間,與新兵溝通,當然這是後話。
晏禮根的負傷,跟新兵的對死亡的恐懼與戰爭的殘酷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的我軍僅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攻下了越南20多個城鎮,對越軍可以說是碾壓之勢。但儘管是碾壓,戰爭總是會有流血和犧牲的,晏禮根的命運也就是在此改寫。
當時的南越為阻止解放軍反擊,在廣西邊界地帶埋了大量的地雷。一千多里的邊境線上,散佈著近百個雷區,地雷排不了,部隊便無法前行。
因為南越佈設的雷場,比較隱秘,對我們的戰士,特別是那些剛參軍入伍的年輕戰士的生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新兵心理狀態不穩定,對死亡的恐懼每個人都有。哪怕是久經沙場的伏櫪老驥,也是不願提及這種話題的。
越軍為了對付我軍,依靠著本就山脈複雜的地勢埋下了眾多雷型,各種形勢的地雷對於我軍來說也是個十分艱難的考驗,而越軍的狡猾遠不止於此,為了能阻止我軍前進的步伐,他們不僅在山路,林間埋有地雷,在樹梢、河水之中更是佈滿了大量的地雷。
隱秘的雷場不僅僅對戰士的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還大大遲滯瞭解放軍的行軍速度,這對整個作戰計劃的實施非常不力。前線不斷有戰士因為無意間的觸雷而犧牲,有的失去雙腿,有的失去胳膊,剛剛還在一起談笑風生,說不定哪一刻便……
晏禮根心裡很不是滋味,儘管自己是一名工兵,但對於南越的所作所為恨之入骨,所佈設的雷場簡直就是防不勝防。為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晏禮根儘可能地跟戰友講解一些防雷技巧,最終,還是讓晏禮根遇上了。
行軍途中,晏禮根對已經排過的地方進行仔細認真地檢查,確保安全後再讓戰友前行。不是我們不認真,而是敵人實在太狡猾了,在一次行軍途中。戰友不慎踩到了,不妙的是戰友是一名剛入伍不久的新兵,心裡十分緊張。
就如同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那樣,踩中後,一旦松腳便會引爆這顆地雷。
當時晏禮根見狀也是急忙大喊:“冷靜,不要亂動。”作為老兵的晏禮根也是第一個衝上前去想幫隊友排雷,但作為新兵的隊友,顯然沒有較強的心理素質。
雖然晏禮根已經盡力地安慰戰友的緊張情緒,穩定心態,但戰友還是無法克服躁動的心理狀態。最終,還是觸發了引信,犧牲了。晏禮根當場就被炸暈了過去,傷勢極為嚴重。就連晏禮根也說不清楚,自己是怎麼到醫院的,在醫院搶救了多久。
等到晏禮根醒來時,醫生告訴他雖然性命保住了,但在頭部仍有殘留的彈片未能取出,導致他的右眼失明。之後的他又被送往長沙醫院繼續療養,直到1984年院方這才同意晏禮根出院。
等到出院後,晏禮根回到了曾經的連隊,卻發現原本連隊的番號雖然還在,但人卻一個都不認識了,而此時他的狀況已經不適合在部隊繼續服役。晏禮根只能選擇轉業,這是他唯一的選擇。由於一隻眼睛失明,且腦內還有殘留的彈片。轉業時,已經有專人幫助晏禮根辦理好殘疾證。
多年以後,國家並沒有忘記這些為保家衛國而流血犧牲的軍人,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一系列優待政策。也許就連晏禮根也沒想到,自己的傷殘會因一字之差而被拒之門外。晏禮根轉業後生活過得很拮据,沒有穩定的收入。當晏禮根從新聞中得知相關政策時,彷彿看到一絲希望。
走進民政局大門的那一刻,晏禮根的心情十分複雜。看過晏禮根的相關證件,辦事人員說道,因為證件上標註的是因公負傷,而不是因戰負傷,所以,晏禮根無法享受相關政策。
晏禮根愣了,多少年了,明明是戰爭中負傷怎麼就變成了因公負傷?當辦事人員告訴晏禮根,如果有部隊出具的相關證明,也可以。多少年了,在那場戰爭中,晏禮根的那些戰友犧牲的犧牲,過世的過世,加之晏禮根與戰友根本沒什麼聯絡。晏禮根一時間懵圈了,這可如何是好?
一字之差,待遇卻有著天壤之別,而對於一名軍人來說,待遇並不是主要的,自己當年的付出,自己當年的負傷都沒得到認可,這才是令晏禮根在意的地方,為此晏禮根多次奔波與各個城市,只為弄清真相,然而,在沒有證明人的情況下,談何容易?為此他整整花費了35年的時光。
直到2007年清明前夕,在一次民政部門中,晏禮根遇到了當年轉業的老團長,兩人一見面,當年的往事便浮現在兩人的腦海中,於是團長提議與倖存的老戰友一起去祭奠那些犧牲的同志。
在廣西烈士陵園中,晏禮根在眾多犧牲戰友的墓碑中看到了一座屬於自己的墓碑!晏禮根這才知道,當年在戰場負傷後,戰地醫生急於救治便匆忙把自己抬走了,在部隊後續打掃戰場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在戰爭結束後,部隊曾派人前往江西的老家尋找自己,卻依舊未能發現自己的蹤跡,於是部隊便給他定了個“犧牲”。
在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後晏禮根肅立在自己的墓碑前心裡五味雜陳,臨走時晏禮根撕下了墓碑上的照片,看著墓碑上“晏禮根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不知作何感想,事後在團長的幫助下晏禮根證明了自己的身份,彌補了自己的遺憾。
曾經那些槍林彈雨的時光成了老兵此生最難忘懷的記憶,也成了我們這代人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帝國主義一直視中國為眼中釘,肉中刺,對中國的攻擊和汙衊也一直未停過,如今的人們雖已遠離硝煙的戰場,可殊不知,戰爭卻從未遠離過我們,如今的中國是在戰亂中重生的,也是在戰亂中磨練出來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如今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曾為國流血犧牲的先輩。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致敬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