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國土防空軍
1917年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誕生了新的布林什維克政權。新政權在防空方面接手的是150餘架破舊的殲擊機和幾十門反飛機火炮(即高射炮)。而僅僅幾天後,新政權年輕的防空部隊也成立了。
11月,組建了由12個空勤組編成的社會主義航空兵第1支隊。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由列寧擬定的建立紅軍的法令,開始正式組建蘇維埃政權自已的軍隊。
3月4日,紅軍成立了航空兵第1群,該群下轄3個航空支隊,擁有飛機19架和士兵288人,其中飛行員51人。除了航空兵,用於城市防空的還有2個汽車高炮連、6個鐵路高炮連以及一些高射機槍排和探照燈分隊。
4月,紅軍高炮部隊已經有16個高炮連(專用高射炮36門)此外,普梯洛夫工廠尚有同類高炮23門,正在生產同類高炮66門。之後,陸續在卡盧加(11月)和下諾夫哥羅德(1919年5月)建立了高炮連,共有高炮16門。
年底,紅軍防空力量已經擁有12個殲擊航空兵支隊和250個高射炮兵連(其中有7個機械牽引高炮連和3個鐵路列車高炮連)。
1921年7月,紅軍開始嘗試組建真正的專業防空部隊,為此產生了一個新名詞—特別防空炮兵。高射炮兵第1群部署在莫斯科,第2營部署在彼得格勒,其餘地區(圖拉等地)還有第3營到第5營,同時紅軍還組建了獨立裝甲列車高射炮兵第1連和第2連。
1924年,在原先列寧格勒和塞瓦斯托波爾高射炮兵營/連的基礎上組建了高射炮兵第1團和第2團。高炮團在1924--1925年編制為5個營,每營配備12門76毫米高炮。
1925年10月,紅軍有高炮214門。10月,根據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第693/141號決定和莫斯科軍區司令1925年第524/135號命令,紅軍在莫斯科組建了國土防空獨立高炮第1營,首任營長為蘇達利科夫,之後該營番號改為獨立高炮第31營。
1927年,蘇聯工農紅軍總參謀部組建了防空處。
1928年10月,紅軍有高炮達到了575門。
1929年9月21日,根據莫斯科軍區第330/11號命令,組建了防空第1旅,防空部隊有了更大的建制單位。1929年,防空軍總兵力有8020人,佔當時紅軍總兵力61.7萬人的1.3%;
1930年,防空處被改組為工農紅軍總參謀部第六局,負責防空事務。
1930年1月,防空部隊已經有85個單位,其中高炮團或營有58個。
11月底,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加強防空部隊的建設,準備增加30個高射炮兵營、38個高射機槍連11個對空氣球連等,重點加強莫斯科、列寧格勒、巴庫等重要地區的防空。
1931年8月17日,根據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第3/013720號令,防空第1旅擴編成防空第1師。隨著防空師的建立,防空軍得到了進步發展。
1932年5月,總參謀部第六局被改組為工農紅軍防空局,直接隸屬於蘇聯人民委員會國防人民委員部。
1932年,蘇軍組建第一批高炮師。
1935年1月1日,防空兵已擁有高炮872門(多數為舊式火炮),此外下轄19個航空兵大隊,裝備飛機900架。此時的防空軍總兵力達到2.046萬人,佔蘇軍總兵力93萬人的2.2%。
1937年,為了組織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巴庫的對空防禦組建了防空軍,而在其他大城市(基輔、明斯克、奧德薩、巴統等)組建了防空師和獨立防空旅。防空軍下轄高炮師、探照燈團、高射機槍團和氣球團等。蘇軍1940年時防空師(即高炮師)的編制為;2箇中口徑高炮團、1個小口徑高炮營、1個高機團、1個探照燈團、1個攔阻氣球營、1個對空情報團等,全師有1.2--1.5萬人裝備中口徑高炮120門、小口徑高炮12門、高機141挺、探照燈144部、攔阻氣球81個。
1938年1月11日,經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根據莫斯科軍區第826號命令,防空第1師改編為防空第1軍。1938年,蘇軍總兵力達到151.34萬人,其中防空軍3.48萬人,佔蘇聯武裝力量比例達到2.3%。
1939年1939年1月1日,防空軍裝備各種口徑高射炮1392門(多為新式)。此外,殲擊航空兵第57旅在1940年年初擴建為殲擊航空兵第24師,在1941年又組建成防空殲擊航空兵第6軍。
9月,蘇軍總數達到了200萬人,而防空軍人數也達到了7萬人,所佔比例達到3%。
1940年5月,防空軍總兵力達到了10.51萬人。
12月27日,工農紅軍防空局升級為工農紅軍防空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