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21日在微博宣佈,小米高階手機開始對標蘋果,在產品品質和規格方面“向蘋果學習”。
對此,有網友調侃: “對標蘋果沒有問題,但不要只對標價格。”蘋果在高階手機市場中的成功,沒有一家國產手機想要缺席。
統計報告顯示,今年10月份,蘋果在華銷量成功奪下中國市場手機銷量第一的桂冠。時隔多年,蘋果再次在中國手機市場“登頂”。11月的國內智慧手機市場,蘋果再次奪得第一,佔比達到26.5%。
手機越買越貴,價格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一組資料:
14年,1000元以下價位銷量佔比超過50%;21年,佔比縮減到10%以下。
14年,2000+價位下了佔比約20%;21年,佔比增至60%;
14年,4000+價位銷量佔比不足10%;21年,佔比增至30%+。
手機使用者追求更好的使用體驗,手機品牌也想要更高的溢價。
在消費電子方面,華為是蘋果最認真的學生。被卡之後,華為全球份額主要被中國廠商吸納,但艱難擠進的高階市場,被蘋果接收。
國產手機高階之路
按照權威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標準,從全球的角度來看,600美元以上的價位是高階手機的核心戰場,也就是4000元價格檔位以上的佔有率。
(圖源自知乎使用者:安乎都護府長史)
在4000以上檔位中,蘋果佔據絕大部分市場。
一向標榜自主研發的華為,在因晶片問題基本退出高階機市場之後,其市場份額卻沒有國產廠家能夠拿下,國產手機在高階機型更加難以與蘋果抗衡。
餘承東轉發《跌倒華為,吃飽蘋果》一文,並配文“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美國對華為實施了四輪制裁,一輪比一輪狠毒,把華為消費者業務逼入絕境,無法發貨,高階產品主要讓給蘋果公司”。
在高階手機市場,藍綠廠和小米的高階產品線尚未成熟,品牌認可度較低。
基於自研晶片和系統的深度融合智慧裝置全家桶,蘋果一直樹立的引領者形象,使有購買力的人群持續為其買單、優勢不斷積累,依靠自身iOS生態的護城河日益牢固。
在一段時間內,摩爾定律在網際網路上成為主流觀點。不少人認為,隨著電子元件成本降低,硬體裝置低價,軟體收費的模式將成為主流。
2015年,周鴻禕就率先宣稱要把360硬體產品的“成本價”變成真正的“價格為0”,此後開啟了360攝像頭的免費商業嘗試。樂視賈躍亭打響2016年硬體免費第一槍,號召硬體進入免費時代。二位的下場也有目共睹。
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已經從一個通訊工具,變成生活必需品。
《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億,比去年12月增長了2175萬。10.11億網民中有10.07億為手機網民,佔比達99.6%。
網際網路影片化,更高的使用體驗的追求,消費水平的提高,使用者對手機硬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手機越用越貴。
給使用者提供更好體驗,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可以享有長時間的品牌紅利。因為有技術壁壘,可以避免內卷式競爭從而擁有定價權而保持高位。蘋果依託其品牌價值和技術實力,其硬體溢價及毛利率都遠超其他手機同行。
使用者需求之外,財富分化日益拉大。《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超過50%金融資產或年收入5萬及以下的家庭財富減少。而19%金融資產300萬以上或32.4%年收入100萬以上的家庭,財富反而增加。
如何撬動中高階層的錢包,手機廠商的高階路線必不可少。
超越堆料
擁有硬核技術是國產實現高階突圍的必由之路。用蘋果的從來不用去解析為什麼買蘋果,而用安卓的一直在問為什麼不買安卓。
國產手機在高階之路上堅持“堆料”,2K解析度螢幕,1億畫素的鏡頭,最高配置的處理器晶片,大容量電池的超長續航,然而國產手機一直被詬病“自帶廣告”,“隱私安全”“生態體驗”,可謂“引數沒輸過,體驗沒贏過”。
而缺少核心科技,更是會讓國產手機被詬病為“裝配廠”。
透過自研晶片+自研系統,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軟體生態,蘋果在手機高階市場上幾無對手。在華為受到美國製裁後,蘋果和三星是目前僅存的具有獨立研發 SoC 能力的智慧手機廠商。
自研晶片難度很大。
“事實上,晶片本就是全球通力合作的產物,理論上除了三星之外,幾乎沒誰能夠獨立完成先進製程晶片的設計、製造和生產,更何況一直處在被制裁的環境下,不要說第二個「麒麟 9000」,哪怕是第二個「澎湃 S1」都很難出現了。”
國產手機將視線轉向自研影象訊號處理 (ISP) 晶片。與SoC晶片相比,ISP 晶片難度係數更低,同時在影像領域進行定製的成效更為明顯,這也是國產手機的重點競爭領域。
小米、vivo分別在2021年3月和9月釋出了自研影象訊號處理(ISP)晶片。12月14日,OPPO釋出採用臺積電6奈米工藝的影像專用NPU(神經網路處理器)馬里亞納X。
該晶片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在OPPO高階手機Find X系列新品上首發搭載。
自研晶片,以獲取差異化優勢,從而提升產品力,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掌握更高的話語權,這也是是國產手機在激烈競爭中走向高階的必由之路。
小米 VS 藍綠廠
在高階化的道路上,小米一直在嘗試。
小米推出米12,希望能夠搶奪華為 MATE 和 P系列被迫放棄的高階機市場。同時,小米推MIX Fold系列,試圖以當下流行的摺疊屏技術提升品牌形象。
隨著手機高階戰略推進,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毛利均有改善。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定價3000元以上的產品在全球出貨量近1800萬臺,在公司出貨量佔比超過12%,相比2020年全年,該價位的手機銷量約1000萬臺,佔比不到8%。
小米在財報顯示,手機毛利率提升四個百分點至12.8%,平均售價也同比增長近7%至1090.5元。
回顧小米的崛起,依靠價效比佔據使用者心智,搭載當時最好用的國產 MIUI系統橫空出世,獲取大量從非智慧機轉向智慧機的使用者的流量。
正如依靠補貼實現壟斷的滴滴,小米並沒有能夠形成護城河的絕對優勢,但完成智慧手機的市場教育,激活了當時被合約機霸佔的智慧手機市場。
吃到網際網路紅利,宣稱“為發燒而生”的小米,在發展早期在線上佈局成功。然而,“發燒友”對小米也是雙刃劍,獲得巨大線上流量,營銷成本低的同時,足夠高的關注度後,“小米沒小事”,小米不足和問題也被無限放大。
小米的高階手機沒有使用者基礎。“發燒友”不為價格發燒,小米在品牌定位沒有隨之升級,難以收穫陪伴其成長的使用者。
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消亡,小米線上下渠道的缺失開始彰顯。藍綠廠的的渠道門店覆蓋率大約是20萬家量級,線上下每個月有大約25%-26%的市場份額。
作為網際網路基因下誕生的手機品牌,小米精於線上和電商化,但線下佈局從2015年第一家小米之家開門營業開始。直到2020年10月30日,小米之家才突破萬家店面。
中國智慧手機市場,除了京東、官網、天貓、蘇寧外,還有線下,線下市場佔據總市場比例約70%。藍綠廠在下沉市場的多年佈局,換來收穫。同時,藍綠大廠常年“霸屏”各類綜藝節目,靠瘋狂鋪廣告的營銷效果彰顯。依靠發燒友紅利的小米,其營銷效果大不如前。
被藍綠廠迎頭趕上,這對小米不是最大的問題。口碑江河日下,原有的“發燒”相比其他廠家也毫無優勢,與價效比牢牢繫結,如何改變使用者心智才是最大難題。
雷軍在微博上說:過去,我們崇尚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今天,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快,更要穩,穩字當頭,行穩致遠。
最後,希望華為實現真正自研,早日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