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網友火鍋涮辣條問:我國為什麼將輕機槍稱為班用機槍?
劉東鋒:1956年,我國在蘇聯RPD輕機槍的基礎上仿製定型了1956年式輕機槍,此後經過改進又定型了1956-1式輕機槍。儘管這兩型槍都裝備到了步兵班,但這時我國依舊稱呼它們為“輕機槍”。一直到1981年,才正式有了“班用機槍”的稱呼。
63式步槍撤裝後,我國開始啟動新型步槍的研製。1976年7月,由208所、296廠、626廠、浙江省軍區修理所、南京軍區修理廠設計的5個自動步槍方案在北京208研究所進行了首次評選試驗,此後又於1978年在國家靶場進行了選型試驗,但均未有方案勝出。1959年,蘇聯以AKM突擊步槍為基礎,透過加長、加粗槍管,加裝兩腳架,增加供彈具的容量,從而與步槍構成槍族。此後,國外班用槍族發展很快,很多國家已經開始裝備。
▲ 蘇聯RPK輕機槍,可以用這種40發彈匣,或者AK系列步槍的彈匣,也可以使 用彈鼓
1978年,在輕武器論證研究所程爾康教授倡導下,提出發展我國班用槍族的意見。恰好在1979年初,對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在作戰部隊調查中,戰士們反映,56式半自動步槍的火力無法與對方比。對越自衛反擊戰是在叢林地區,隱蔽性好,敵我雙方不見面則已,一見面就是面對面,用半自動步槍一發一發地打,對付不了面前突然出現的敵人。而對方裝備的是AK47突擊步槍、56式衝鋒槍,火力上反而佔優勢,這進一步加強了對發展“步衝合一”步槍和班用槍族的認知。
1979年,中央軍委檔案對於7.62毫米口徑步兵班用武器的研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批覆中指出:“應抓緊同一口徑的衝鋒槍和班用機槍的論證和研製,並使它們的主要零部件互換通用,以形成步兵班用的輕武器族。”據此精神,1979年3月27日至4月6日,在北京召開了班用槍族研製會議,專案開始升級,由原來單純的步槍研製,轉變為槍族研製(含自動步槍、衝鋒槍、班用機槍),下達了戰技指標。同時根據張愛萍副總長關於“白花齊放、集中優點,形成一朵好花”的指示精神,組成四個研製組,分別為296和9396、208和9346、626、浙江省軍區後勤部。為促進競爭,要求幾家同進國家靶場進行設計定型試驗,定型試驗兼做選型,哪個方案全面達到戰術技術指標要求,就定型哪家方案。1980年1月,中央軍委批示“今後步兵班只裝備步衝合一的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並正式批准了7.62毫米班用槍族(含步槍和班用機槍)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
1980年,經國家靶場定型試驗,只有296廠的方案達到了定型要求。1981年,由296廠王志軍主持設計的7.62毫米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被批准定型,命名為1981年式7.62毫米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
此後在我國,“班用機槍”的稱呼正式取代了“輕機槍”,包括後來的95式班用機槍和95-1式班用機槍,均沿用了這個稱呼。
本文由《兵器知識》雜誌社與科普中國·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聯合出品。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