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防區外打擊武器受到重視,所謂防區外打擊就是指在敵方防空火力之外進行遠端精確打擊,避開高射炮、行動式防空導彈這類武器,在保證打擊效果的同時儘可能保全自己。不過這種戰術思路並不新穎,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武器,那就是美國GB系列滑翔炸彈。
GB滑翔炸彈是美國在1941年~1943年間研製的航空炸彈,當時的轟炸機主要使用自由落體炸彈,雖然有諾頓瞄準器這樣的精確瞄準裝置,但是受到風力等影響,轟炸機需要降低高度在目標上空投彈保障轟炸精度,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轟炸機不得不頂著高射炮承受巨大損失。
一架大型轟炸機加經驗豐富的機組是軍隊寶貴的戰鬥力,滑翔炸彈的初衷正是為了提高他們的戰場生存能力,來自美國的三家公司Aeronca、Bellanca和Timm分別研製了GB-1、GB-2和BG-3。
GB-1是以小型飛機的機翼、尾翼與M34 2000磅航空炸彈相組合,炸彈上方固定3.7米的平直機翼,簡單的框架尾部連線尾翼,如果直接這樣投放GB-1肯定行不通,因為它大機率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偏向一方,遠遠的偏離目標,因此炸彈安裝了用陀螺穩定器製成的簡易自動駕駛儀,它能在感知到方向角度發生變化的時候調整舵面糾正航線。
GB-2和GB-3則是以AN M-66 2000磅航空炸彈進行改裝,它們沒有將機翼固定在炸彈上方,而是類似於中單翼的設計,這兩款滑翔炸彈因為造型不利於轟炸機攜帶,以及自動駕駛儀安裝不便利,因此被放棄了,美國在1942年的實驗後開始批次生產GB-1。
美國在1943年生產了數千枚GB-1,並在當年9月送往歐洲,理論上GB-1是一種不錯的滑翔炸彈,機組只需要在特定的高度、速度情況下釋放它就可以,例如在4600米高度下就距離目標32千米投放炸彈,它能以370千米/小時的速度滑翔奔向目標,實際上使用中效果並不好,一架B-17四引擎轟炸機只能在兩側機翼下各掛載1枚炸彈,載彈量弱了不少,原本的投放距離優勢被糟糕的精度抵消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保證滑翔炸彈的航線穩定,這其中原因有陀螺穩定器加工精度不足等。
GB-1的實戰表現不好,但美軍確實認可了滑翔炸彈的發展思路,在GB-1的基礎上發展了GB-4,它是以AN M66 2000磅航空炸彈改裝而來,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在彈體下方安裝了AN/AXT-2電視攝像機和發射器,成為早期的電視制導炸彈,拍攝的影片被無線傳送到後方裝置,投彈手根據影片畫面遙控操作炸彈,據說最佳狀態下精度誤差只有60米,在二戰時可是相當高的水準。
GB-4顯然是沒有成功的,因為相關技術在當時不成熟,影片模糊不清,只有晴朗天氣下才能保證較為可靠的訊號傳輸,同時期其他國家研製的一些制導武器也以目視觀察為主,這在技術上要相對簡單很多。
GB系列滑翔炸彈越往後的編號越激進,例如GB-7C就是一種被動雷達導引的炸彈,GB-11是一種化學炸彈,它們都沒有取得實質成功,只能算是技術探索,為戰後美國製導炸彈的發展打下了一些基礎。美國只在二戰期間少量使用了GB-1,戰後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