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的歐洲,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是整個歐洲軍事對抗的前沿,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在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部署了大量的常規裝備與核武器,導致整個歐洲大戰一觸即發。
根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在冷戰的最高峰,蘇聯和民主德國的軍隊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7500輛裝甲車,以及700多架作戰飛機。只要蘇聯領導人下命令,蘇軍和東德軍隊的鋼鐵洪流就會直接越過聯邦德國的土地,在兩到三週內佔領整個歐洲大陸。
然而,作為蘇聯冷戰前哨陣地和華沙條約軍事強國的民主德國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民主德國的首都是柏林,民主德國又是華約組織的國家,但柏林境內出現了美英法等國的北約駐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蘇聯政府允許自己的敵人——北約軍隊駐紮在華約的土地上嗎?
上圖_ 攻入德國柏林的蘇軍
第一,二戰後期,盟國對德國首都柏林的分割式處置。
1944年6月6日,盟軍打響諾曼底登陸行動,開闢第二戰場。1944年6月,蘇聯紅軍發動白俄羅斯戰役,蘇軍殲滅德軍54萬人。此後,蘇軍和盟軍東西對進,步步進逼德國本土。到1945年春季,盟軍和蘇軍已經殺入德國本土。德國投降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勝利的曙光越來越近,戰後如何處置德國成為同盟國必須討論的問題。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商定,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盟軍和蘇軍分別佔領:美軍佔領德國西南部,英軍佔領德國西北部,蘇軍佔領德國東部。後來,盟國又允許法軍佔領德國西部地區。
上圖_ 1945年,雅爾塔會議的美蘇英三巨頭
雅爾塔會議結束後,盟軍和蘇軍繼續在德國本土作戰。對於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蘇聯而言,其自然不願意讓盟軍分得德國本土更多的利益。為了在佔據德國本土和盟軍的博弈中佔據主動,也為了凸顯蘇聯在消滅德國法西斯當中的絕對主力軍地位,蘇聯紅軍於
1945年4月16日集中250萬大軍發動柏林戰役。經過激戰,蘇軍殲滅德軍100萬人,將德國首都柏林全部佔領。但迫於雅爾塔會議中商討的,對德國本土和柏林實施盟軍和蘇軍分割槽佔領的計劃,蘇聯又把柏林的西部讓給了盟軍。西柏林的雛形就此出現。
上圖_ 西柏林 示意圖
第二,二戰後西柏林的誕生讓美英法等國的軍隊直接駐紮在柏林西部。
柏林全名為大柏林市,為二戰結束前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的內容,柏林和德國本土一樣被美英法蘇4國軍隊分割佔領。戰爭結束後,盟軍方面和蘇軍方面沒有建立統一的柏林市政府,柏林被分割佔領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48年。
1948年,冷戰局勢在歐洲全面形成。美英法在柏林西部的佔領區合併。英美和蘇聯都在西柏林和東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市政府。柏林市的分裂就此成為現實。
根據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在美英法和蘇聯方面就德國統一問題達成一致後,德國可以實現統一,但是,什麼時候美英法和蘇聯方面就德國統一問題達成一致,這就沒有準確時間了。
上圖_ 聯邦德國(西德) 民主德國(東德)
隨著冷戰在德國境內的蘇軍佔領區和美英法佔領區愈演愈烈,美英法和蘇聯都希望能扶持一個忠於自己的德國政府來謀求歐洲戰略的利益最大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作為蘇聯和美國佔領德國的“代理人政府”,於1949年陸續建國。從國家主權的角度講,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是獨立國家,有自己的軍隊,可以履行國際法規定的國家權力和義務。但是,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這兩個國家實際上就是美國和蘇聯在德國境內的“代理人”。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一直希望德國能實現統一。蘇聯希望在德國境內建立一個至少不反對蘇聯的,愛好和平的德國政權。但是,美英法等國卻極力反對蘇聯的想法,這使得蘇聯提出的德國統一的構想遲遲無法變成現實。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美國和英國堅決反對在德國建立不反對蘇聯的統一德國政權。即便德國統一,統一後的德國政府也得跟著美英法一起對抗蘇聯。
上圖_ 降落在西柏林機場的一架美軍C-47運輸機
到了1948年之後,美國和蘇聯在西柏林和東柏林發行不同的貨幣,這就進一步強化了美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和蘇聯對德國首都柏林的分別佔領。從法律歸屬上講,西柏林並非聯邦德國的領土,但屬於美英法直接佔領的地區,美英法的軍隊直接控制西柏林市政府,美英法軍車可以在西柏林大街上公開巡邏。
在冷戰時期,雖然西柏林名義上和聯邦德國沒有關係,但聯邦德國的公民可以直接向西柏林移民,西柏林雖然在法律上無法獲得參與聯邦德國議會選舉的機會,但西柏林可以派出20人的代表團參加聯邦德國的選舉。
因此,從實際意義上看,西柏林的政治地位既是美英法三國的佔領區,又在很大程度上和聯邦德國融為一體。冷戰時期西方國家的地圖就標註西柏林為聯邦德國的領土。
上圖_ 二戰後被蘇聯封鎖的西柏林市區
第三,蘇聯曾試圖迫使美英法撤出西柏林,但蘇聯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導致美英法在西柏林的駐軍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
1948年6月,蘇聯對西柏林實施“封城”,斷絕了西柏林部分地區的交通和水源。但杜魯門總統不對蘇聯妥協,美軍決定採取兩個辦法救援西柏林:要麼和蘇軍開戰,從蘇軍的“封城圈”上開啟突破口。要麼靠空運維持西柏林部分地區的運轉。
杜魯門為避免新的戰爭採用了第二種辦法,美國空軍出動運輸機向西柏林運輸物資,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軍運輸機數量逐漸增加。為了防止蘇聯空軍擊落美軍運輸機,美軍派出戰鬥機為運輸機全程護航。美軍透過漢堡、漢諾威和法蘭克福三條航線,救活了西柏林的老百姓。
上圖_ 西柏林小朋友歡呼美國飛行員運來的食物
美軍運輸機送來了糖果供孩子玩耍,送來了煤炭供百姓過冬。面對美國強大的空軍運輸實力,剛剛結束二戰的蘇聯無力向美國公開宣戰,蘇軍對美軍運輸機的飛行無動於衷。蘇軍對西柏林的封鎖以失敗而告終。
上圖_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
1958年,赫魯曉夫提出西方國家6個月內從西柏林撤軍的想法,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堅決反對赫魯曉夫的想法,蘇聯只好做出妥協。
到了1961年,赫魯曉夫以美國拒絕裁軍為由宣佈備戰,美國總統肯尼迪針鋒相對。雙方在歐洲的對峙劍拔弩張。赫魯曉夫就讓民主德國政府架設柏林牆,以顯示蘇聯對西方和西柏林的抗議。但柏林牆問題沒有解決東西柏林分裂的問題,隨著局勢的緩和,美英法駐軍在西柏林的駐軍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國際關係史》 何春超著 法律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