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空軍真的比美國空軍落後?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媒體中經常看到這類評論
是不是如此呢?
具體來分析一下,飛機和飛行員設計理念截然相反。
比如Su-27和F-15,兩架相似的戰鬥機,作用相似,但是背後的設計理念非常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蘇聯/俄羅斯人將飛機視為需要大量使用才能發揮作用的消耗性力量。蘇聯和俄羅斯的學說要求飛機像步兵部隊一樣工作,從後方透過無線電發出主動和命令。這需要顯著減少飛行員培訓,減少飛行時間,但需要一種堅固耐用的設計,維護起來非常輕鬆。俄羅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使命是陸軍的延申從某種意義上講。
另一方面,美國人將飛機視為精英先鋒,需要高技能的專業人員獨立於地面控制或指揮系統完成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美國飛行員在如何完成任務方面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並有望在機會出現時採取主動。與普通步兵部隊相比,他們的行動更類似於特種部隊。這需要更多的飛行員培訓和需要不斷保養的飛機和時常週期性的更換易損零部件。
兩國的工業水平差距在很多鄰域是懸殊的,美國的特種材料和進加工同歐洲和日本有著幾十年的合作,他們之間是個產業生態鏈,美國,歐洲和日本在許多方面不需要自己做到細分鄰域的頂級,而是分享各自領域的絕活,美國大眾機械刊物援引洛克希德馬丁的設計團隊,目前軍工製造領域美國完全自給沒有問題,但是30%供應鏈依賴歐洲和日本的更好的價效比,而俄羅斯遠無法做到這一點,俄土星聯合體總工程師切伊索夫曾經指出俄的設計水平並不差,不過,加工工藝,穩定性還有小型化比美國,甚至比法國義大利日本同行差距20-30年。看看SU-30空重比F-18大近30%, 但是可以完成的綜合任務只有F-18的85-90%,而航母上佔用面積卻比F-18多25%,這是巨大的差距,要知道俄航母本身就是非核動力和滑翔起飛,半徑和配重的效率摺進去,電腦模擬的戰場12小時效率比是6-8倍的差距。
軍迷口中發動機的設計製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蘇聯/俄羅斯生產的Su-27/30, MIG29的發動機在飛行500小時後需要大修,2000小時後需要更換。 F-16/F-15/F-18 的發動機需要在飛行 2000 小時後進行大修,並持續飛行 9000 小時以上,許多軍迷會問雙方的製造工藝會差那麼多?是的,真實的差距更加大,事實真相是蘇聯和俄羅斯許多材料和數控機床是落後西方30年以上的。其實蘇聯/俄羅斯如今可以透過進口民用版的加工機械來補充一些不足,歐美並不限制,而是樂於施捨,因為歷史證明這讓俄國人的依賴性更加增加,戰爭爆發時候,失望落差更大,美國媒體不止一次暗示過俄國人,美俄兩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盟國,美國從來不會吝嗇援助,如果現在直接換上美國人是對手, 俄羅斯會三思這個實力數倍於德國的巨人,因為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給俄羅斯提供那種規模和深度的援助。
除了發動機, 電傳裝置,耐用材料, 小型化以外,還有飛行員。西方空軍(包括以色列,日本)的飛行員的飛行時間通常是駕駛俄羅斯飛機的飛行員的3-5倍,訓練這方面俄羅斯可以做到這點,但是他們的空軍理念和經費限制了他們。飛機實際能力的差異很多時候並不是決定性的,而是你可以在控制裝置背後的日常訓練,訓練時間可以讓飛行員發現軍機的優點和弱勢從而在實戰中如何利用和避免,所有人都明白,這背後的經費和培訓體系是窮國難以想象的,一旦大規模空戰,人們可以發現西方空軍的可控戰損率可以維持驚人的出戰規模而不衰竭。
目前俄羅斯人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用有限資金打造精英隊伍,Su-35 的發動機在兩次大修之間可以飛行1500 小時,持續時間長達 6000 小時。如果這些數字不是誇大其詞(俄羅斯的說法通常是),那麼他們的飛行員可能會在一代左右的時間內開始接近與西方同事的同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