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我想花一些時間來做一些展望。
由於去年的預測是根據過往的資料,因此有巨大的誤差。反思一下,所有的預測都應該基於訂單和市場需求,而不是歷史資料,所以本文更多的還是從歷史和估算的角度來思考,明年的底線是什麼樣。
2021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車的產量為255.89萬臺,單月突破40.8萬臺,也是一個歷史的記錄。而新能源客車今年一共才生產了3.68萬臺,倒是專用車,紅紅火火的1-11月已經翻倍了,產量為14.39萬臺。
展望2022年,是否能如我們所願,總量往500萬的高位進發呢?
▲圖1.2012-2021年主要的車輛分類概覽
Part 1
如何根據歷史的資料來思考和展望?
由於過往有很多的錯誤,根據經驗主義還需要加入更多的想象力,才能有更為精準的預計。如下圖2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單月資料:
○2017年衝量的時候,乘用車產量峰值為10萬,客車和專用車產量都在5萬水平線。
○2018年,開始補貼退坡,由於金額減少幅度有限,商用車的產量峰值再也達不到之前5萬,乘用車在11月-12月突破了15萬臺。
○2019年,補貼退坡對全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乘用車再也沒回到15萬的單月產量峰值。
○2020年,上半年疫情打擊,下半年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全力助推,然後單月的產量在11-12月上攻到20萬。
○2021年,春節那個月有所波動,然後總體受制於晶片供應,從7月開始逐步拉量,11月突破40萬,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
▲圖2.2017-2021年五年的產量情況
如果把這些資料,再按照季度進行分解,新能源乘用車2021年Q3突破77萬,預計Q4肯定突破100萬,大概在110萬左右。
如果把2021年和2020年拉出來看,2020年從Q1的低點一路往上爬坡,2021年基本維持了去年Q4的高基數,然後Q3和Q4能實現有效的爬坡。
▲圖3.分季度的2017-2021年情況概覽
接下來,我把乘用車單獨拿出來,分為純電動BEV和插電混動PHEV兩個分類進行展示,可能更為清晰一些。如下圖4所示:
▲圖4.2017-2021年乘用車EV和PHEV產量波動情況
從季度乘用車EV來看,主要的量上升在2020年Q4-2021年Q2,有效穩定在40萬臺以上,在上個季度突破60萬,Q4估計可以突破85-90萬。
而PHEV從之前最高的9萬的量,慢慢在爬坡到13萬,Q4預計可以突破20萬。
▲圖5.2017-2021年EV和PHEV季度產量情況
說到這裡,我想我們大概能這麼預估,現在乘用車純電動的穩定產能單季度在70萬,PHEV在15萬。
假定2022年:
○Q1:由於有春節因素和衝量回落,估計回到2021年Q3的量,季度保持75萬臺。
○Q2:開始恢復,總量衝擊100萬。
○Q3:仿照2021年的Q3,開始達到116萬臺。
○Q4:下一輪補貼衝量,季度衝高到152萬臺。
所以在這裡,預估純電動345萬,插電混動95萬。
▲圖6.2021-2022年的對比預估
Part 2
純電動的驗證
我們來看看,純電動345萬是否現實?
從目前的陣營來看,其實主要分為新造車企業、A00級車企和國企A級車,這三類企業。
●上汽通用五菱36.9萬臺,奇瑞7.5萬臺、長安汽車9.9萬臺、長城汽車11.8萬臺和上汽(Clever)為7.44萬臺,合計大約73萬臺,佔比34.8%。這部分量大概在2021年能實現近90-95萬,加上在其他裡面也有5-10萬,所以2021年起到了100萬的產量支撐作用。我個人判斷,這部分的量能夠有20%的增長,實現2022年120-130萬的量,這主要是成本(供應商不賺錢在跑量)和積分限制(供給多了便宜)。
●然後廣汽、一汽、東風、北汽和吉利目前30萬的量,最後一個月增加5萬臺,預估35萬臺,這部分A級左右的車其實要在明年增量,挺難的。目前可能有一部分穩定透過換電模式來走,預估能跑到45萬,主要是廣汽和吉利明年可能比較積極。
●比亞迪:2021年1-11月26.8萬臺(市佔率12.71%),預估下個月能衝擊30萬BEV,按照2022年的穩定產能預估,能拉高到45-55萬。
●特斯拉:國內合格證25.7萬臺,市佔率和比亞迪差不多。在國內預估2022年實現40萬臺銷售。
●造車新勢力:目前大概1-11月產量在30萬左右,按照這個預估2021年在35萬左右,2022年這幾年能衝擊65萬。
●合資企業和其他企業:大概在12萬左右,明年預估能衝擊下20萬臺。其他路人甲企業大概在16萬,明年增加到20萬。
▲圖7.目前1-11月產量情況
▲圖8.2021年1-11月主要車企的純電產量情況
▲圖9.明年產量拆分預估
小結:這個預估還是比較樂觀的,我的核心考慮還是2022年的成本,以及車企對於目前這種成本結構是否能接受——維持高基數和結構性增長是否能打掉燃油車的規模效應,把燃油車的盈虧平衡點進一步打擊到。
再加上我的預計明年不少A00將採用國產晶片,產量限制更少。所以總體來說,我還是對此持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