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的鯨魚,它最後的歸宿不應該是在這裡。”
一頭猶如小山般的鯨魚躺在海灘上,它的腹部高高隆起。兩位工作人員繞著鯨魚走來走去,他們找準落點,側身用解剖刀往鯨魚的腹部一戳,一陣噗嗤噗嗤的聲音傳來,伴隨著一股難以言表的惡臭。
2017年3月,上海海域發現了一頭巨大的鯨魚屍體,經上海海洋大學專家鑑定,這頭鯨魚為長鬚鯨,是現在世界上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上海科技館的一支標本製作團隊,就地對長鬚鯨的屍體進行了解剖和處理,小新的同事親臨現場,目睹了標本製作團隊給這頭長鬚鯨放氣的過程。
2021年12月9日,這頭長鬚鯨“回來”了,它被製成長約24米,重約3噸的骨骼標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亮相,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長鬚鯨骨骼標本。
從發現長鬚鯨屍體到標本展示,中間經歷了4年半的時間,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
2020年,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中國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型別的生態系統。鯨落一詞迅速登上搜索排行榜,讓更多人認識了這種奇特的生態現象。
從字面含義,鯨落描述的是死去的鯨魚緩緩沉入海底、不斷被分解消耗的過程;在生物學意義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賴鯨魚屍體有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深海缺乏陽光,鯨落提供的能量,對於維繫海洋生態系統平衡,有著獨特而重大的意義。
這是一頭鯨魚給予海洋最後的溫柔,“一鯨落而萬物生”的故事打動了無數網友。
鯨魚死在海洋裡會產生鯨落,如果一頭鯨魚死在海灘上,迎來的,往往是可怕的“鯨爆”。
鯨爆,顧名思義就是鯨魚爆炸,會噴射出大量腐爛的血肉和有毒氣體,鯨爆後的噴出物,還會汙染周邊環境,產生可以維持幾個月的濃烈臭氣。
據上海科技館的標本製作師張湯銘介紹,鯨爆的成因有兩個。首先是鯨魚死亡後,屍體內部細菌會快速繁殖。由於鯨魚脂肪層含量豐富,細菌分解這些營養物質產生大量的氨氣和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鯨魚本身在深海活動,深海水壓強大,因此鯨魚的面板非常堅韌。這些氣體在鯨魚體內越積越多,就像將一個氣球越吹越大。當這些氣體找到一個宣洩口,就造成了鯨爆現象。”
“我們當年處理這頭長鬚鯨的時候,為了防止鯨爆,要先慢慢地找到一些小的缺口,先讓它漏氣,之後再去分割它,這樣的話會稍微好一點。”
儘管如此,張湯銘還是不願意描述當時的氣味,只說之後一個月都不想吃魚了。
清理、脫脂、裝架,組裝,
耗時四年的艱難歷程
放完氣後,標本製作團隊對長鬚鯨進行了就地解剖,隨後長鬚鯨的骨架被運到上海科技館的標本樓。接下來,它要經歷清理、脫脂、裝架、組裝等一系列標本製作流程。
“清理殘肉和去除油脂是標本製作最重要的部分,這一步我們用了三年半。”張湯銘說。
上海科技館標本製作團隊對長鬚鯨骨架進行清洗。上海科技館 供圖
如果用切除的方式去掉骨架上的殘肉,不可避免地會對標本骨骼造成傷害,因此為了保證標本骨骼的完整性,標本製作團隊選擇了生物降解的方法。
生物降解也有缺點,張湯銘解釋道:“生物降解依賴天氣,氣溫低的時候降解需要的菌群不活躍,因此需要等到天氣暖和再進行。”
“除了生物降解,因為鯨魚油脂豐富,表層油脂的去除之後,骨架裡面還會不斷滲出油脂,一是會影響標本表面的顏色,二是油脂有味道,因此我們也要反覆對骨架進行脫脂。”
當年,該長鬚鯨被發現時左側鰭肢已缺失,左下頜骨破損,如今雙側鰭肢和下頜骨骼都用模型替代,避免雙側配重不平衡造成危險。為了更好地展示效果,製作團隊以翻模形式對這兩個部分進行骨骼還原,用油畫色對骨架部分泛黃處進行了遮蓋處理。
經過3年半的長鬚鯨骨骼殘肉清理和脫脂,和近3個月館外裝架後,這件長鬚鯨骨骼標本於今年12月5日晚運抵上海自然博物館,進行現場組裝。據介紹,其安裝最難的點在於,所有結構銜接件都要配合每根骨骼而特別定製。
它最後的歸宿不應該是在這裡
製成這樣大的鯨魚標本,張湯銘有成就感也有遺憾,“這麼大的鯨魚,它最後的歸宿不應該是在這裡。”
長鬚鯨,屬於鯨目鬚鯨科,性情溫和,以磷蝦類、糠蝦類、橈足類等小型甲殼動物為食,它們在海洋裡遊的時候,張著大嘴,把海水和小魚小蝦一起吸進嘴裡,然後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過濾出來。長鬚鯨屬於大洋魚類,主要分佈在南極海域,在中國近海海域並不常見。
從骨架中可以看出,這頭長鬚鯨左側下顎破碎。張湯銘猜測,極有可能是這頭鯨魚撞到了郵輪,被螺旋槳打傷。“它當時沒有直接死去,但因為它失血過多,不能進食,逐步虛弱後死亡,屍體漂流到近海區域。”
雖然這只是猜測,但捕殺、垃圾汙染、海洋航行等人類活動威脅到鯨類等海洋生物生存卻是不爭的事實。
出於對鯨類的渴望,人類歷史上從來不乏捕撈鯨類的記錄。即使在很多鯨種已經瀕臨滅絕的現代,仍然有些國家和組織仍然堅持獵殺鯨魚。例如在2019年,日本便不顧國際輿論,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重新開始商業捕鯨。
有害化學汙染物對海域的直接汙染,一些不可降解物質,如塑膠袋可能會被鯨類吞食,引起它們的死亡。每年,世界各地都不乏鯨類因吞食塑膠汙染物而喪命,這種讓人痛心的新聞。
聲音汙染會嚴重侵擾鯨類的感官與交流能力,長鬚鯨能發出20赫茲的隆隆巨響,隔著很遠的距離都可以相互交流,但在日益繁忙的海洋航路中,鯨類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鯨類與船隻碰撞的危險也大大增加。
鯨類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人類對它們的保護措施。“透過這件標本的展示,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瞭解深海和海洋哺乳動物,以及其他珍稀的海洋動物,對它們多一些關心和愛護,加入到保護瀕危動物的行列中去。”張湯銘說。
作者:劉曉 李秋瑩 陳聰瑤
來源: 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