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媽媽,快要過年了,什麼時候放假?”
我說:“你是急著放假還是急著過年呀?”
在孩子心中,過年似乎和放假是對等的,過年等於放假。
仔細想了一下,我們傳統的節日,好多都是要放假的,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以至於孩子就把過節和放假聯絡在了一起,在部分孩子眼中,過節就是在家休息或者出去玩,一部分大人也有這樣的思想。
因此就有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給孩子講傳統文化,傳統節日,而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淡,年味也越來越淡。其實,忽視傳統文化,也就忽視了孩子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越早學習傳統節日文化,成長中的迷茫就越少。所以,很有必要對孩子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
孩子學習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好處?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
1、從小學習傳統文化,既增長知識,又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文化自信,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而這些養分,將成為孩子受益一生的精神底色。
2、和孩子一起讀節日故事,同時瞭解傳統故事,領略傳統文化和國學啟蒙。
其實,瞭解每一個傳統節日就是和歷史的一次相遇,豐富孩子的知識,有利於以後的學習,特別是歷史、語文、古詩詞的學習。
比如《中秋節》繪本故事中,小野問稻花奶奶,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呀?稻花奶奶給小野講了一箇中秋節的故事,傳說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出兵攻打北方突厥人,勝利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離家很久的戰士,終於可以回家和親人團聚了,一位吐蕃商人將填滿餡的圓麵餅獻給唐太宗,唐太宗非常愛吃,並且還指著天上的滿月說,月圓之夜非常適合吃這種圓圓的麵餅,後來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八月十五這一天,親人團聚,一起拜月,賞月,吃月餅。
繪本故事書中,還有如何做月餅,有兔兒爺的故事,嫦娥的故事,以及中秋節的習俗等。
3、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比如《過大年》繪本故事中,小野和爸爸媽媽坐火車去千里之外的姥姥家過春節,在火車站,很多人提著行李回家。
到了姥姥家,貼春聯,貼福字,放鞭炮,包餃子等,並且春聯是隔壁的爺爺寫的,爺爺還給媽媽說,你們回來過年,你爸媽可高興壞了。小野看到媽媽的眼圈紅了,他想,媽媽很久都沒回姥姥家了,她一定是想念她的爸爸媽媽了。
和爸爸一起貼春聯,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姥姥還包了硬幣在裡面,守歲,放鞭炮,拜年,壓歲錢等習俗。
看到這裡,我眼前浮現了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真的和書中的很像。
孩子在閱讀繪本中瞭解過年的習俗,感受親人團聚的喜悅,長輩對晚輩的愛,會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知道了這些習俗,孩子上學後就能很容易理解“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等詩句。
如何讓孩子瞭解傳統節日?
之所以有的孩子不瞭解傳統節日,主要是其父母不重視節日感, 把節日當成了放假日,休息,玩。讓孩子瞭解傳統節日的方式:
1、過節日時,多一份儀式感,讓孩子參與進來。
比如,端午節讓孩子一起包粽子,或者做相應的手工活動;中秋節全家看望老人,賞月,聞聞桂花香;春節,讓孩子一起貼春聯,拜年等。
這樣一個個節日串聯起孩子對生活的期盼,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會成為一個注重生活儀式感的人;同樣也會是一個發現美,勤動手,懂得愛,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愛之人。
2、藉助繪本故事。
好的節日繪本故事生動形象,把節日習俗故事以美的畫面呈現在孩子面前,並且節日會因故事而流傳。
讓孩子瞭解節日故事的同時,同時將大師級別的美術薰陶也給了孩子,同樣也是一次美的閱讀旅程。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系列科普繪本,冰心獎獲獎作家作品,唯美手繪畫面,帶孩子尋覓傳統節日文化的根源,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全套書8本,選取了8個比較典型的傳統節日《過大年》《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每本書都以小野家過節的小故事向孩子們講述一個傳統節日的來歷、傳說及習俗。
故事貼近生活,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手繪的清新水彩插畫,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
讓孩子在暖心的文字中瞭解文化的根源,體驗節日的習俗,知道節日的意義;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之餘,增長課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
大開本,純手繪,銅版紙,顏色美。
家有3-6歲的孩子父母不要錯過這套《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系列科普繪本(上文中舉的《中秋節》《過大年》的例子都包含在裡面)。
8冊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系列
¥5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