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臺東王維俊
解放後,為了提高礦工的福利待遇,改善礦工的社會形象,礦務局及其下屬單位,普遍開展了職工療養的工作。各單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積極開展職工療養工作。方式分為業餘療養和脫產療養,以及後來的健康療養。
龍鳳礦最早的職工業餘療養院在三宿舍,這個三宿舍是相對一、二宿舍而言的。距離礦大門有一里多地,在員工街靠南山根的地方。如果說具體位置,就是員工街小合社的南邊,它的西南就是撫順第24中學。坐東朝西,是一趟有一百多米長的平房。雖是叫三宿舍,但更多的人管它叫大房子。
三宿舍原來是日本人的獨身宿舍。從西門(正門)進去,左右是一條大走廊,走廊兩側就是一間間的宿舍。解放前的偽滿時期,在這裡住的都是日本員工,有44個房間。那時候每個房間都是一人獨佔,屋內的陳設有寫字檯、衣帽架、壁櫥式的衣櫃、鞋櫃、單人床、全鋪紅松木地板,地板上有一層膠皮,既防滑又沒有響動。
1951年,礦裡把它改為了業餘療養院。把44個房間改為雙人房,設為95張床。還設立了遊藝室、閱覽室、會議室等一些公用設施。療養院的廚房就在這趟房的北頭,靠近員工街小合社。是一個用木板做外牆的、挺高大的平房。房山有一根鐵製十幾米高的煙筒,一到做飯的時候,鼓風機的聲音很大,排風扇把廚房裡的香滋辣味兒扇得整個員工街都聞得到,沒有機會進去療養的人,都使勁兒地多吸幾下鼻子,以滿足心理的嫉妒和羨慕。“唉,伙食真的不錯。”他說得對,在建國初期,能天天吃到一些肉食,天天能吃到細糧,那不就是神仙過的日子?但要想到這裡療養,是需要一些條件的,不是誰都能進去的。
來這裡療養的都是礦裡的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據史料記載,第一批有49名勞動模範來療養。後來逐步面向全礦職工開放,一些工齡較長的職工都有條件入所療養,平均每年療養人員達到800多人次。每期療養時間為一個月,但不是全脫產的,而是業餘療養。療養員下班後在療養院食宿,每月只交二分之一的伙食費,餘者由礦工會支付。
這個療養院持續的時間不算太長,我記得在我小學二年級,也就是1958年的時候,這裡就不是療養院了,而是改成了宿舍,一些新來礦的獨身人員在這裡住宿。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個姓陳的,是海軍復員的,分配到礦裡,水彩畫畫得挺好,經常在宿舍房後的山上寫生。有一次他見我們一個個天真、活潑、漂亮,就提出給我們畫肖像,我們個個樂不可支,靜靜地等他一一畫完,一看還真像,後來他還成為我們班的業餘輔導員了,到我們小學畢業後就失去了聯絡。
到了60年代這裡也不是宿舍了,被改建成了成了臨時的辦公地點,一些依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臨時辦公機構在這裡辦公。到了70年代前夕,這裡的臨時辦公地也撤了,徹底改建為職工住宅。
70年代中期,在礦裡大興土木建設、改善職工住宅條件的熱潮中,老宿舍推倒了,這裡蓋起來一棟五層外走廊的百米樓,嗚嗚攘攘,擠擠擦擦住了不少戶。雖然每戶都不足四十平,但在當時來講,能住上這樣樓房的,那得是矬子裡頭拔出的大個,雞窩裡飛出的金鳳凰。
(2016年1月25日手機拍攝。這裡就是老三宿舍的原址。)
到了2004年龍鳳棚戶區改造的時候,這裡也沒改造,還是那個老樣,照比新蓋的樓房顯得有些破舊。但住在那裡的人們說,別看這是老樓,有挺勁兒,比那些新樓結實,不知是自我解嘲還是真的。
202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