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而且是危險性最大的戰役,因為參加戰役的我軍總兵力少於敵軍總兵力,裝備更是有很大差距,粟裕當時幾天幾夜未閤眼,此戰過後更是落下了病根,由此可見當時的緊張情況。
整個淮海戰役中共方面的指揮機構是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亦稱“中共淮海戰役總委員會”,由劉、陳、鄧、粟裕、譚五人組成,以鄧為總前委書記。那麼這些人中誰是戰役的主要軍事指揮員呢?說白了,這兩支大軍聽誰指揮呢?
戰役前期
1948年濟南戰役後,山東全境已基本得以解放,中共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分析形勢後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乘勝攻擊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的國民黨軍隊,主要目標是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個計劃後來被稱為“小淮海戰役”。
中共中央軍委分析了全國形勢之後,貫徹“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指導思想,決定擴大戰役規模。毛澤東電告華野,提出了大淮海戰役的設想,也就是兩大野戰軍不是戰略配合,而是戰役配合,殲滅更大規模的敵軍。
第一個目標是殲滅黃百韜兵團,佔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於是中野在劉伯承的指揮下迅速佔領了鄭州,開封,牽制住了張淦的第三兵團、黃維第十二兵團,遲滯了華中國軍向徐州戰場的調遣。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四個縱隊由鄭州東進,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形成了互相配合之勢,具備了打大的殲滅戰的基本條件,但是大規模的協同作戰,需要兩軍無阻礙的配合以及大規模的後勤支援,當時的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粟裕認為自己擅長的只是軍事指揮,故此,粟裕提出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很快毛澤東回電同意稱“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於是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的晝夜兼行,快速撲向目的地。“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忽然發現國軍各兵團都在報告發現解放軍正在撲向徐州,急忙令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再向淮河一線撤退。
如上,淮海戰役最初由粟裕提出,當時只是計劃由華東野戰軍尋機殲滅黃百韜兵團,中原野戰軍作戰略配合。而黨中央和毛澤東分析全域性後認為應擴大規模,令中原野戰軍逼近徐州,與華野搞戰役配合,圍黃打援,來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並因此同意整個戰役受陳、鄧指揮。
戰役過程
11月6日夜,隨著粟裕一聲令下,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外加魯中南縱隊從北面直撲黃百韜;兩個縱隊與中野第11縱隊繞道東面包抄黃百韜;兩個縱隊和蘇北縱隊南北合圍黃百韜,三個縱隊攻擊西面的李彌兵團,阻止其救援黃百韜;一個縱隊加上兩廣縱隊與中野佯攻徐州以迷惑敵人,由此淮海戰役正式打響。
面對粟裕的計劃周密,指揮果斷,國軍的總指揮劉峙卻亂了方寸,馬上命令所有部隊立即向徐州靠攏。但是黃百韜要與海州的部隊會合後再撤,所以晚撤退了兩天,他沒想到晚了這兩天就葬送了自己和部隊,一步錯,步步錯,他又忘記了提前在運河上架好浮橋。
這時第三綏靖區的張克俠與何基灃率領2.3萬名官兵在賈汪、臺兒莊地區及時起義,讓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迅速直插宿羊山、八義集,切斷了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與徐州的聯絡,這一下黃百韜插翅難逃了。
11月11日,他的12萬裝備精良的部隊在碾莊被運動神速的華野圍了個結結實實。蔣介石徹底慌了,他命令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韜第7兵團解圍。
並以第6兵團、第8兵團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攻擊。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大決戰的所有人都到齊了。
11月16日,劉伯承指揮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切斷了敵軍的退路。在殲滅黃百韜兵團的關鍵時刻,11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陳、鄧、粟裕、譚五人組成“中共淮海戰役總委員會”,以鄧為總前委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這說明黨中央此時已經知道一份大禮在等著他們了,成立此指揮機構就是要收下這份大禮。
老蔣命令黃維第12兵團、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攻擊,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從徐州方面出發,全力解救黃百韜第7兵團之圍。粟裕針鋒相對,以數個縱隊的兵力讓援軍寸步難行。可憐那黃百韜苦苦支撐13天未等到一兵一卒的援軍,而華東野戰軍也經過極其艱苦的作戰,在付出巨大犧牲後,於11月22日將黃百韜第7兵團12萬人全部殲滅,司令官黃百韜陣亡,至此淮海戰役第一個目標圓滿完成。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主角兒是劉伯承率領的中原野戰軍。在華野殲滅黃百韜的時候,中野層層阻止黃維兵團這支援軍,當黃維經過苦戰終於趕到南坪集時,黃百韜兵團已被殲滅了,而他自己也深陷重圍,在劫難逃。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是“華野主攻,中野配合”,第二階段變為“中野主攻,華野阻擊”。華東野戰軍派出13個縱隊阻擊敵人援軍以及防止敵人逃竄,中野負責殲滅被圍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
老蔣一看急令杜聿明救援黃維,杜聿明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心知肚明,黃維已經救不得了,自己能逃就燒高香了。他下令部隊白天佯攻,晚上撤出徐州。中共中央軍委向粟裕發出急電,告知杜聿明集團要向東撤退,但是粟裕根據分析認為杜聿明實際上要往西撤退。
在這重要關頭,粟裕顯示了戰神的風采,他毅然決定不按照中央電文的部署行動,命令華野11個縱隊晝夜全速追擊,堅決堵住杜聿明的行動路線。此命令一下,也就決定了杜聿明的命運,那就是全軍覆沒。
粟裕將杜聿明部圍困後終於長出一口氣,大局已定。他心定氣閒,派出5個縱隊協助中野圍攻黃維兵團,12月6日,中野和華野對黃維兵團展開總攻,至15日,12萬全部美式裝備的黃維兵團被全殲。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我軍戰果輝煌。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是消滅杜聿明集團,經過前兩個階段的艱苦作戰後,我軍已取得絕對優勢,杜聿明集團已是甕中之鱉。經過20天休整後,華東野戰軍向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四天後戰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標誌了淮海戰役的勝利結束。
誰是指揮
戰役開始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負責包圍黃百韜,劉伯承指揮中原野戰軍阻擊黃維兵團然後包圍之,到11月16日總前委成立,陳毅、劉伯承是常委,鄧小平是書記,粟裕只是委員,但全域性的軍事指揮是粟裕,其中包括中原野戰軍的使用。
而總前委放在那兒其實第一是保證粟裕行使指揮權,第二保證整個戰爭機器的運轉,主要是後勤保障,要知道前後有幾百萬人民支援著兩支大軍。當然戰役第二階段殲滅黃維兵團主力是中野,但是最後是華野和中野一起拿下的黃維,而且是粟裕決定華野部隊什麼時候參戰,第三階段還是華野殲滅了杜聿明集團。
所以說淮海戰役的軍事指揮是粟裕毫無疑義。陳、鄧是政治指揮和後勤指揮,而劉伯承是起了重大作用的配角。
最後結語
淮海戰役的勝利,首先是我黨領導人高瞻遠矚,戰略上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計劃,其次是粟裕機動靈活、勇敢果斷的高超指揮藝術,在戰局的關鍵時刻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根據戰況果斷改變上級命令,再加上全體指戰員不怕犧牲的英勇作戰,還有就是總前委這個領導機構,協調了兩大野戰軍的互相配合,充分動員了兩軍所在解放區的人民力量,保障了幾十萬大軍的軍需物資和交通運輸以及戰鬥傷員的下撤救治,這些都是取得最後勝利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
另外老蔣的遙控瞎指揮,以及徐州“剿總”的指揮失當,導致敵軍被我軍牽著鼻子走,所有這些,最終決定了此次戰役的偉大勝利屬於人民,以粟裕為代表的我軍的卓越的指揮者也永遠銘記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