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志” 有 益
作者:寒山
“治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方誌,有鏡鑑作用。
地方誌記載了一方地域的歷史和現狀,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資政決策、教育化人、傳承歷史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這是任何文化典籍所不能替代的。宋代真德秀說:“為此郡之吏者,不可無此書。”為政之要,在於通地情、曉民意。為此,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要想做好工作,讀志必有益。
領導幹部異地任職,聽取地方情況介紹是一種常見的工作調研方法,但也可能會有偏誤,而讀志書卻可以給你一個客觀、公正、全面的史實,因為志書反映的是歷史與現狀的原貌。到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工作崗位,讀當地的志書,不僅可以瞭解基本情況,掌握風土人情,也是一個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同志就有長期閱讀方誌的習慣。戰爭年代,毛澤東每到一地,都十分注重對當地自然和社會情況的調查研究,方誌中記載的山川、人文、社會等資訊,對他指揮打仗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無論是多麼艱難的環境,毛澤東同志都不會忘記蒐集閱讀方誌,即使長征途中,環境惡劣,飢寒交迫,戰事頻繁,他也從不放棄研讀方誌。1959年6月,毛澤東在廬山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期間,還提到朱熹“下轎伊始問志書”的典故,以此倡議領導幹部多讀方誌,並促成了“以志呈閱”的傳統。
讀志就是間接的調查研究,對領導幹部開展工作很有益,習近平同志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習慣。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期間,他熟讀當地縣誌,經常走街串巷,勘察古蹟。他很快意識到,當地古建築集中,交通發達,可開發文化旅遊業。秉持習近平同志當年確定的發展思路,正定縣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探索出“國內旅遊正定模式”。習近平到福建寧德工作後,重注調研,每到一個縣,都利用晚上時間研讀縣誌,瞭解當地風土人情。習近平第一次到壽寧調研,就要求縣裡把《壽寧縣誌》找出來認真閱讀。這還不夠,他又請人找來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任壽寧知縣期間寫的《壽寧待志》。採用第一人稱寫就的《壽寧待志》,既是有地方色彩的志書,又是馮夢龍在任四年的總結。習近平邊看邊點頭,對提倡男女平等和“無訟”理念的馮夢龍倍加讚賞。習近平同志到霞浦縣調研工業時,他晚上看完《霞浦縣誌》,又點名要看福寧知府李拔編纂的《福寧府志》。有一次,與習近平一同調研的陳增光(時任寧德行署專員)忍不住問道:“習書記,這麼辛苦跑了一天,為何還要加班看縣誌?”習近平同志說:“一縣之志,就是一縣之史。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學縣誌,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歷史;尊重縣誌,就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歷史記載,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以供後人借鑑。”
近年來,全國大力推行黨政領導幹部異地交流、輪崗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幹部交流任職都大大提速。領導幹部新到一個地方工作,要熟悉當地情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找地方誌好好讀一讀,找準癥結,理清思路,明確方向,開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讀志有益,廣大黨員幹部要養成讀方誌的好習慣,活學活用方誌成果,讓方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援。磨刀不誤砍柴工,領導幹部認真閱讀志書,有助於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修養,有助於提高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更有利於推動一方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