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說的是一個人的困境有大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不管是沒有發揮主動能動性去避免,還是應對客觀環境沒有做足準備,都是「可恨」的地方。
同理,一個人面臨的各種危險,不全是別人強加給他的,也不全是大自然和社會給他的懲罰,而是他不懂得防患於未然,才把自己置於危險重重的境地。
在《易經》坤卦第一爻,即初六爻有句爻辭叫「履霜堅冰至」,意思是踩上微霜,將要迎來堅冰,看到了霜降,就知道天寒地凍的冬天即將到來,人們需要早做準備,以免在過冬時被凍壞凍死。說明防微杜漸多麼重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你正在面對的危險處境,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它在你每個不經意的瞬間一點點地累積起來。雖然你看到了苗頭,也知道它是潛在的危險,但你卻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視而不見,不懂「履霜堅冰至」的道理,你的處境將更加危險。
在《資治通鑑》的開篇,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複姓仲叔,名於奚的人救了衛國的孫恆子,立了大功之後衛國人把封地給了他。仲叔於奚拒絕了,他不想要封地,而是向國君申請了一件小小的東西——繁纓,即馬脖子上掛的一種飾物。
繁纓這種飾物,只有天子和諸侯的馬才能帶,仲叔於奚想要這件飾物,無非是要名不要利,讓自己變成貴族。沒想到衛國國君竟然答應了,封他為大夫,顯然是壞了規矩,孔子聽說後認為不妥,寧願賞賜更多封地,也不能給他繁纓。
孔子的意思是這種名物是不能隨便送人的,它代表的是一種等級次序,一旦次序亂了,離亡國也就不遠了。無獨有偶,還是這個衛國,子思跟衛國國君聊天時說:你這個衛國快要完蛋了吧?
衛國國君不服氣,子思分析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國君您平時總是自以為是,你的大臣們就沒有人肯當面指正你,於是他們有樣學樣跟著自以為是起來。而老百姓看到整個國家的官員都自以為是,他們自然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如此一來全國都是一副德行,這樣無疑非常危險。
果不其然,衛國的國力日趨衰弱,從周朝時的姬姓諸侯國,地位為公,比諸侯還高一級,後來被貶為諸侯,最後被滅了。其實衛國衰亡的危險不是一朝一夕的,從賜仲叔於奚繁纓到舉國上下的自以為是,都是小小的隱患,只是被當權者視而不見,才釀成大禍罷了。
還有一個故事是驪姬亂政。東周時的晉國十分強大,國君晉獻公在位時政治清明、任人唯賢,啟用一大批異性人為官,比如荀息、裡克等,他還解決了歷史上有名的「公子作亂」的問題,廢除了公族大夫的制度等。
可是在寵信驪姬之後,晉獻公就開始變得昏庸起來,凡事都聽枕邊風,甚至想立驪姬為夫人,廢太子申生和立驪姬兒子奚齊為太子。這種荒唐的事當然會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不甘心的晉獻公竟然想用占卜結果來當理由立驪姬,廢立太子。
負責占卜的人叫史蘇,他每次占筮的結果都是凶兆,並把驪姬比作商紂王身邊的妲己,還用《易經》裡的「履霜堅冰至」來規勸晉獻公,但晉獻公一句話也聽不進去,還是一意孤行立驪姬為夫人。
當上了後宮之主的驪姬開始肆無忌憚地實施一系列禍害晉國的行為,比如以色相勾引重臣,用計逼太子申生自殺而死,兩個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即後來的晉文公和晉惠公,把整個晉國搞得烏煙瘴氣,像爛攤子一樣,直到重耳返回晉國獨掌大權之後才穩定下來。
整個故事本身並不複雜,別人一眼就看出來整個晉國的禍害都是由於晉獻公寵信驪姬引起的。而史蘇也在提醒晉獻公不能走商紂王的老路,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認為寵信一個妃子無關緊要,於是就視而不見。如果晉獻公理解什麼是「履霜堅冰至」,知道防微杜漸的道理,驪姬亂政就能避免,晉國也不會有危險。
再講一個關於商鞅的故事。在看電視劇《大秦帝國》時,看到商鞅被處死的結局讓人心疼;與他生不能相守,死則同日的白雪,讓人心疼;敢愛敢恨,有擔當,知道商鞅被處極刑而一夜白頭,青絲成雪的熒玉,也讓人心疼。
不過在《史記·商君列傳》和《資治通鑑》裡的商鞅,寫得卻有些不一樣。且不說商鞅的才華有多高,功績有多大,單看他的為人處世就能看到他的結局。雖然他知道變法的後果非死不可,但是卻忽略了變法前後自己的行為,像履霜一樣為日後的遇到堅冰埋下了伏筆。
在《資治通鑑》裡有一段趙良和商鞅的對話。商鞅認為自己對秦國變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就想跟當年輔佐秦穆公爭霸的宰相百里奚比較,並問了趙良:「子觀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即我跟百里奚比賢能,如何?
百里奚之所以被稱為五羖大夫,是因為當初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羊皮換來的。趙良問:「說真話可以免死嗎?」商鞅恕無罪之後,趙良才說了真話。這段話很經典,我撿重點說一下大意:
百里奚是楚國一個放牛的鄉下人,做了秦國六七年的宰相,期間伐鄭有功,助晉國立新君,又救了楚國於危難之間。做了宰相之後,去哪都不坐車,在都城巡遊沒有車隊和護衛,死的時候秦國上下痛哭,就連平時舂米習慣唱歌的人都默哀了。
而商鞅呢?就靠一個寵臣的引薦就爬上了高位,讓別人不舒服,這一點不比百里奚一個放牛的高潔。執政之後更是濫殺人,連公子虔都不放過。平時出門都講排場,有武裝車輛有甲士保護,還貪圖富貴,在秦國搞專政,老百姓早有怨恨了。一旦秦孝公去世,找商鞅算賬的人多著呢。
從趙良的這段話來看,商鞅被車裂的原因,除了變法傷害到了一部分貴族的利益之外,就是他平日裡的所作所為讓別人積蓄了怨恨。趙良的規勸為時已晚,加上商鞅根本就不聽,在秦孝公死後不久,他就被處以極刑了。
假如商鞅只是為了富國強民而變法,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儘管有少數人心裡有氣,卻不至於失去民心,他的結局可能會好一些。成大事者雖可以不拘小節,可這些小節是潛伏的危險,甚至有一天因此丟了性命,他卻視而不見,便是他自食其果了。
由此可見,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防微杜漸的道理,要見微知著,觀一葉而知秋,隨時留意身邊可能引發危險的小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小小的螞蟻窩,都有可能把一座大壩毀掉,正確的做法是看到螞蟻窩就及時處理,而不是視而不見。
任何禍害和危險,都是從一開始難以察覺的微小事物和習慣引起的,你可能覺得暫時放一放無關緊要,即使第二天看到也認為危險不會快速到來,暫時放任不管。可是當它累積起來,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時,你就難以控制,到時候真正的危險就來了。所以任何時候,即使在平安無事時也要有危機意識,防患於未然,這才真正讀懂了「履霜堅冰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