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陶瓷資訊網的書面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眼看12月即將結束,2021年就這樣過去了。到目前為止,有不少廠家的窯爐還在滿負荷生產,尤其是做貼牌生意的,訂單不斷,甚至只能謝絕接單。也有不少廠家,在月初,甚至上個月,就已進入了停窯檢修狀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這一年,內外部環境皆有諸多不如意,陶瓷企業也經歷了起起落落的波折,但整體來說,這一年是穩中向好,平穩著陸的。就像大家調侃的那樣,我也始終認為陶瓷行業是個朝陽產業,因為陶瓷產品有不可替代性,陶瓷行業的大方向和大未來也一定是更寬、更好。
儘管大方向更寬、大未來更好,但前進的路途肯定不會平坦,甚至只會更加曲折。為什麼說大方向更寬?因為陶瓷產業以及陶瓷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在建築裝飾和室內裝飾領域,始終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是陶瓷產品的迭代升級,以及巖板產品的衍生和延伸,將會創造出更多的跨界使用場景和應用空間。
為什麼說大未來更好?因為我們有龐大的市場存在和消費需求,無論精裝房、毛坯房、二手房還是整裝、渠道,都離不開陶瓷產品的添光加彩,可以說只要有住房的需要,就會有陶瓷使用的需求。
然而從今年行情來看,陶瓷企業要想維持一定的競爭力,在大環境和市場的風雲變幻中立於不敗,就必須堅持兩條經營之道:一條是品牌化之路,另一條是流量化之路。
品牌化之於陶瓷行業,需要有營銷體系的投入和產品體系的支撐,需要長期持續的終端經營和市場、渠道深耕。流量化之於陶瓷行業,需要有生產體系的優勢和成本管控的支撐,需要企業做到產能大、質量好、價格低、轉的快。
前者考驗的是企業是否有高度、有彈性,後者考驗企業是否有深度、有韌性。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企業有一定資本和足夠的硬實力,再說白一點,前者需要家裡有錢,後者需要家裡有礦。至於沒錢又沒礦的企業,命運就沒那麼容易掌握在自己手裡了,今年漲價和缺貨的例子就是明鑑。
品牌化和流量化看似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實際上又可以並行不悖,互惠互利。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企業,堅持走品牌化道路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流量化的途徑,比如利用整裝、集採、工程甚至零售等渠道,透過整合供應鏈體系和加大產能形成價格優勢,來提升品牌的整體銷量和市場份額。
前者是採取“由上向下”的打法,有品牌的優勢和價格的空間,先做強,再做大。後者則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有流量的基礎和體量的優勢,先做大,再做強。未來品牌化和流量化的運作手法,一定是互相交織匯流成河,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那樣的涇渭分明,既要尋求做大,又要追求做強。
年關將至,往年這時正是大搞經銷商年會,回款、壓貨、宣佈明年方向、政策的大好時機。今年由於近期疫情反彈緣故,甚少有企業或品牌大張旗鼓的搞年會了,畢竟防控疫情還是當前最為緊迫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企業開拓客戶和經銷商壓貨,據瞭解尤其是流量型的生產企業,這幾個月都開創了今年來最好的局面,貨如輪轉,客戶簽到手軟。尤其是批發集散型的大客戶,也許是因為分銷多了,受前幾個月缺貨和漲價的影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倉裡有糧,荒年不慌。
所以我們看到最近,有很多大的批發客戶紛紛轉投了更穩、更有實力的,當然也是價格政策最優惠的流量型企業,畢竟對他們來說,區域市場才是他們的陶業江湖。
而做品牌的客戶相對就謹慎多了,甚少聽說有大張旗鼓在年底換品牌的,對於壓貨也抱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更注重品牌的影響力和持續經營,畢竟做品牌的投入和做批發的攤子不同,也不是想甩就能甩的掉,他們要的不是整個江湖,只是安然江湖上的一葉扁舟。
作者 I 石榮波,資深陶瓷人,原標題:做大與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