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了,北方已經迎來了多次大雪紛飛,路上溜達的人群也越來越少了。就在我們享受著暖氣,坐在屋裡喝著小酒的時候,是不是心中也不禁會產生了一個疑問:
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日子裡,古人們是如何抵禦嚴寒的呢?他們有沒有“過冬神器”呢?還是取暖全靠抖呢?
其實,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差,他們也有自己的防寒“小妙招”,這裡就來了解一下古人的“花樣禦寒方式”。
過冬必備——衣物。防寒衣服肯定是人們過冬所必須的,東北人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大棉襖二棉褲。冬天穿棉服,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正所謂“十層單不如一層棉”,棉花既保暖又便宜,自然是大眾首選。但是大面積的棉花種植,在宋朝時才出現,而東北所謂的“大棉襖二棉褲”也只不過是800年的歷史而已,有人認為棉花是近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
從宋朝到民國,哪怕到了現在,我們依然享受著棉花所帶來的溫暖。但是在棉花大面積種植之前呢?古人在冬天裡會穿什麼呢?
古人過冬所穿的衣服大多會選擇“裘”,所謂的“裘”指的便是動物皮毛做成的衣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皮草”。在古代,有錢的人家會穿貂(裘中的高階貨)。一般老百姓家裡也會穿“裘”,但大都是些狗皮、羊皮,或者鹿皮。
有了“裘”的溫暖,過冬是沒有問題的。但那些穿不起“裘”的窮苦百姓,就有點慘了。他們會在自己的衣物裡,塞一些乾草或者蘆花什麼的。天氣暖和,還能將就。如果碰上大冷的天,這樣的衣服根本無法抵禦嚴寒,“路有凍死骨”便成了常見之事。
僅僅靠衣物禦寒,明顯是不夠的。尤其睡覺的時候,總不能裡三層外三層地裹著很多衣服睡覺。因此,古人又發明了火塘、火牆、火炕、爐灶、地炕。
其中使用時間最為悠久的便是火塘,在“半坡遺址”中,就發現了火塘的痕跡。所謂的“火塘”是一種很簡單的取暖方式,在地上挖個坑,上面填上炭。冬天一來,把碳點著,屋子裡總歸是要暖和些的。
到了秦王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種“高科技保暖建築”叫做:火牆。在大秦“咸陽宮遺址”中發現了一種空心牆,它利用熱阻原理,外阻高內阻低將熱量引入牆內取暖。
當然了,火牆是否為秦朝發明的,這個便不得而知了。當火牆發展到清朝時,開始登峰造極。從簡單的空心牆變成了“中央空調”,大清的皇室成員每到冬天都會進入暖閣取暖。
在熱阻原理的基礎上,暖閣內的很多牆壁都成了空心的,甚至連皇帝睡覺的床也一併加入到供暖系統中。到了晚清時期,暖閣已經非常普遍,但凡是大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暖閣。
《紅樓夢》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在大觀園的各處園子裡,除了小規模的地暖閣,用於臥室和主人起居之外在更大的室內空間裡,已經擺放上了熏籠。小說第51回中,寶玉晚上睡在暖閣裡面,而晴雯則睡在熏籠之上。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暖閣在清朝晚期時已經普及,並且有了新的發展。那麼上面所說的地暖閣又是什麼呢?難道那個時候就已經有地暖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接下來介紹另外兩種取暖方式——火炕和地炕。
對於火炕,大家都很熟悉。現在的東北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火炕。把炕燒得火熱,坐在上面喝點小酒,這在寒冷的冬季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
那麼地炕又是什麼呢?
火炕和地炕的區別,就相當於電熱毯與地暖。作為最早的地暖,地炕發展到清朝時已經發展到了地暖閣。
是不是有些歎為觀止?十幾二十年前,樓房裡取暖靠的主要是暖氣片,近些年地暖才逐漸地普及。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利用自己的智慧打造出了“老款地暖”。
無論是火塘、火牆、火炕,還是爐灶、地炕,總歸是要燒柴或者燒炭的。燒炭自然也是古人們最為直接的禦寒手段。而制炭技術,在中國古代時也已登峰造極。
▲燒炭取暖(劇照)
比如說大唐開元年間,西涼國進貢了百餘條炭:
每條炭的長度一尺有餘,炭青色,堅硬如鐵,名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
上面這些話出自於《開元天寶遺事》,由此便可以看得出來,唐朝時的制炭工藝已經非常先進了。或許是因為先進,所以讓炭擁有了不菲的身價。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會看到這樣的橋段:深宮大院的丫鬟們,給自己的主人領炭時都是有固定份額的,領多領少並不一樣,其實這都是真實存在的。
乾隆年間,對皇室成員的碳量供應,就有著明確限制:
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由此也說明一件事情,即便是皇室成員也要定量供應,更不用說老百姓了。
除了上述的取暖禦寒手段之外,古人們還有其他的“保暖神器”,比如叫做湯婆子的“暖手寶”。這種保暖工具是古人們抱在手中的一種壺,可以放熱水,也可以放些快要燃盡的炭,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暖手寶。古代時,上到皇室成員,下到平民百姓,大都會使用這種造價低廉的“湯婆子”。
當然了,除了上面記載的這些之外,古人們禦寒時還有兩種手段:一是喝酒,二是吃些禦寒食物。
喝酒自然不用說,大雪紛飛時溫上一壺酒,兄弟幾人把酒言歡,自然可以抵擋窗外寒氣。而食物方面就比較講究了,《紅樓夢》裡記載了一道名菜——牛乳蒸羊羔。這道菜的熱量太大,年輕人大都不會食用。那些體質偏弱些的中老年人,尤其喜歡吃此類“補品”。
除了“補品”之外,火鍋和燒烤也是冬季必備,尤其是火鍋,在清朝時得到了發揚光大。有記載中說乾隆皇帝曾在一年的時間裡,吃了200多次火鍋。哪怕是夏天,他也會涮點牛羊肉來吃吃。
瞭解了古人的禦寒方式,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是不是覺得很慶幸呢?有錢沒錢,幾件過冬的棉衣羽絨服,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有錢沒錢,過冬的煤炭自然也是沒有問題的,古代皇室成員才能分到幾十斤炭,和現在的我們比起來,實在是有些可憐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