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據“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頁面的結果顯示,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基於自主LoongArch指令系統的龍芯3C5000伺服器CPU的研製,國產伺服器CPU再向前邁出了一步。
龍芯3C5000伺服器CPU(圖源:龍芯中科)
對於CPU的命名,一般A系列為桌面級CPU,而C系列則是伺服器CPU。從公開資訊來看,龍芯3C5000伺服器 CPU內部集成了16個高效能的龍芯LA464處理器、32MB的共享偏上快取記憶體和4個64位DDR4-3200記憶體控制器,主頻為2.1-2.3GHz,單新品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超過0.5TFLOPS。
單從效能上來看,龍芯這款3C5000已經與市面中的主流CPU相當,已經可以滿足當下雲計算與資料中心的效能要求。
國產的CPU
值得一提的是,LoongArch也就是龍芯自主指令系統架構已經實現了完全自主、技術先進、相容生態三方面的特點,其中擁有近2000條指令,並不包含MIPS指令系統。該架構今年正式被龍芯對外發布。
在今年7月份,龍芯中科釋出了3A5000CPU,作為桌面級CPU,其效能已經逼近市場的主流產品,據相關機構評測資料顯示,龍芯3A5000單核SPECCPU 2006 Base定浮點分值在2.5GHz主頻下效能超過了26分,平均每GHz效能超過了10分,已經與市場主流X86產品相當接近。
其中,龍芯處理器除了CPU核心是自研的以外,包括GPU核、記憶體控制器和PHY、高速IO介面控制器和PHY等上百種IP均自主研發。
國內的CPU生力軍除了龍芯以外,還有如兆芯、飛騰等。如兆芯在2015年便釋出了一款ZX-C4600/4610處理器,算是價格門檻較低的國產通用型X86 CPU。主頻為2GHz,採用28nm製造工藝。
兆芯ZX-C4600(圖源:兆芯)
根據測試,這款兆芯的晶片效能基本等同於英特爾在2007年釋出的奔騰雙核E2160的兩倍,已經可以滿足日常辦公需求,同時由於採用了X86架構,因此可以相容Windows、Linux等作業系統。
飛騰也釋出過處理器產品,如經典的FT-1500A/4四核處理器,不過由於採用了Arm V8的架構,因此無法與Windows相容,基本只能執行國產化Linux系統,距離普通消費者就更遠了。
圖源:飛騰
如今飛騰還發布了FT-1500A/16的16核心處理器以及FT-2000+/64的64核心版本的伺服器平臺。
除了以上幾款之外,國產CPU還有如鯤鵬、海光、申威等品牌,如申威的CPU便被曾經全球第一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所採用。
國產CPU的困境與現狀
上文已經瞭解到國內的部分國產CPU相關產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並非是業內人士,可能基本沒有聽聞過這些國產的CPU。一方面是由於國產CPU市場份額過小,知名度只侷限於相關專業人士,另一個原因在於價格原因導致國產CPU推廣更加困難。
首先說價格,可能一般使用者會認為,既然國產CPU效能相比英特爾、AMD還存在差距,甚至可能還不如上一代的奔騰、賽揚,那麼售價也必須要比這些產品更便宜才對。
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國產處理器受眾較小,大多數使用者並不買單,銷量較低,而研發成本又擺在這裡,平攤下來每塊CPU成本並不低。假設研發出一個新系列耗費1億元(成本已經很低),但最終只賣出了10萬套不到(10萬套基本已經是國產CPU銷量天花板),那麼每一套的成本就達到1000元,這還沒有算渠道費用以及儲存、運輸等額外的支出。
對比英特爾、AMD動輒數百萬以上的銷量,國產CPU的成本很難降低,這就導致如今的國產CPU價格甚至比這些國外CPU產品更高。
當成本降不下來,效能還不如國外同類產品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基本不會支援,只能依賴於政府採購為主。如果想要普通消費者買單,如今只能走補貼的路線來將價格降下來。
除了成本以外,另一個問題還在於生態。兆芯CPU採用了X86架構,可以相容Windows,其生態環境稍好一些。但對於龍芯以及飛騰而言,由於採用的分別為自研架構LoongArch以及Arm架構,因此與Windows並不相容。
這對於使用者而言就不太友好了,沒有相應的軟體生態環境,就意味著沒有國產CPU施展能力的空間。如果想要軟體生態,就只能放棄自研,採購通用架構,製造伺服器CPU,來幫助企業迅速回本。不過這樣一來,一旦被國外“卡脖子”企業很難有還手餘地。
國產CPU多久能夠替換英特爾?
如今國內掀起了一股國產替代的浪潮,而CPU作為計算機系統運算和控制的核心,如何實現CPU的自主可控,並能夠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實現替換,是國產崛起的關鍵。
當前已經多款國產CPU產品,那麼距離替換英特爾還有多遠呢?
如果光從效能上來看,龍芯3A5000效能與2015年的英特爾i5水平相當,這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在過去國內外CPU在效能上的差距就能達到10年以上。因此只看效能的話,大概5-8年左右就能夠替換英特爾。
但CPU除了效能以外,生態也非常重要。簡單地打個比方,在海外,安卓手機大多都會使用GMS框架,只有擁有了GMS才能執行谷歌應用及需要GMS支援的應用,而大多數海外的安卓應用都需要GMS支援才能夠使用。當有手機被禁止使用GMS時,在海外市場就意味著除了打電話以外,基本幹不了什麼其他的事了,這就是生態。
由於英特爾CPU的強大市場地位,Windows基本是基於X86而開發的,對於其他的CPU而言,會產生相容性的問題。
而其他CPU稀少的市場份額,很難吸引到開發者願意去為這一架構開發相應軟體,最後陷入惡性迴圈,強者恆強,弱者越弱。
好在如今一些CPU開始著力打破這個生態系統,如龍芯也開始走相容模式,已經能夠執行一些Windows程式,未來隨著能夠執行的程式越來越多,相信也會在市場中慢慢佔有一席之地,透過市場來帶動國產CPU技術的迭代與發展。
那麼答案很明顯了,如果只看效能的話,可能需要5-8年才能完全替代英特爾,如果沒有那麼極客,如今的國產CPU已經可供日常使用。但生態的缺陷讓國產CPU境地較為尷尬,雖然喊出要打造第三套生態系統,但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之前,與另兩個生態相容將是國產CPU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