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讀書比較少,讀書能力感覺都有些退化了。手頭一本《鏡映思維》讀了好久好久,最近才把它囫圇吞棗地讀完,還覺得讀得挺累,經常會有看不進的感覺。
不過,還是要給自己找一個藉口,畢竟英國心理學家菲奧娜·默登所著的《鏡映思維》這本書理論性還是有些強,語言也是很典型的英文長句型翻譯,且總覺得怪怪的容易讓人“齣戲”,所以多少有些難讀。而我的閱讀水平也不見得有多高,尤其是理論性偏強的這類書籍,屬於我的弱項。
但我還是努力讀完了,因為覺得還是有點收穫的。
在我有限的理解下,我收穫到兩點認知。一、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鏡映思維,天生是親社會的。二、鏡映思維影響了我們人生方方面面,會給人帶來好處或壞處,有意識、積極地運用它,可成為育兒的指導方針。
那麼,就以我的淺薄理解,來跟你們介紹一下這兩點。
一、與生俱來的鏡映思維
首先,來解釋下什麼叫做鏡映思維。在大腦的邊緣系統中有一組映象神經元,這組神經元會讓人天生就會模仿他人,比如嬰兒模仿母親的表情、動作,透過模仿、得到回應,如此反覆的良性迴圈,嬰兒與母親之間就會創造積極的依戀關係。這種映象神經元促成的模仿和反應,就是一種鏡映。
從最簡單的鏡映開始,觀察周圍環境,對周圍環境中的某種行為或情感進行鏡映,也就是在頭腦中回想周圍人的行為動作,並自行模仿創造。如此讓映象神經元得到訓練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就能逐步培養出鏡映思維。鏡映思維,我的理解就是有意識地去模仿自己想要效仿的物件。
這一區域與人的情緒也有關係,所以鏡映可以說與人的情商是有莫大關聯的。比如,當人們鏡映了哭泣的表情時,他們會產生同理心,感到難過。各種情緒都會產生感染力就是因為這個鏡映。
還有一種“超級映象神經元”,可以說是控制映象神經元的上司,也就是控制我們鏡映行為的,是更高一級的神經系統。比如我們都會下意識地模仿別人,比如人家蹺二郎腿我們也跟著蹺,人家難受,我們也跟著難過,但我們能夠控制自己不去模仿,控制自己不跟著流淚,或者刻意去模仿高難度動作,這些都是超級映象神經元的功勞。
鏡映行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且這種鏡映行為,是親社會的,也即與人和善、有助於人融入社會的。
一個有意思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亞科博尼和他的團隊,透過干擾應試者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思維的觀察探索區,只讓應試者做出沒有理性思維之下的應激反應,來觀察他們的表現,發現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行為更加親社會,更樂於與同伴合作、幫助同伴。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人的本性是無私的。
只不過隨著人的成長,這種現象會逐漸發生改變,他們會受到周圍環境的複雜影響,即有可能學好(親社會),也有可能學壞(反社會)。
二、積極鏡映——育兒的指導方針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鏡映的過程。透過觀察、思考別人的行為,再進行復制、反思、改進自己的行為,人就能一步步學習、獲得各種能力、性格。
而這些過程,都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完成的,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從小先接觸父母、親人,然後再接觸鄰居、老師、同學,然後是各種各樣的社會人。透過鏡映和反應,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從而找到最佳行動。
從這裡,我找到了從小帶孩子多出去旅遊、多出去參與集體活動會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理論依據。因為正是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環境、不同人,才能讓他有充足的素材可以去模仿去觀察去學習。而長期使用電子裝置是會破壞這種學習力的。
這裡面詳細的科學理論、邏輯關係可能比較複雜,我沒辦法說清楚。但我已經記住這樣的結論,並且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恰恰都印證了這一點。
比如,我孩子學鋼琴這件事。一直以來,他都是較為排斥學琴的。只有我陪他又唱又跳,才能稍稍帶動他練琴的興趣。
但我發現琴房有個聰明的做法,就是開小型音樂會來促使孩子更有動力學琴。在外人面前不掉鏈子,這是我兒子從小透過家人、外人稱讚習得的行為——這也是一種鏡映。所以,他為了能在表演時發揮出色,比以往更勤奮地練了琴。
而情況還遠不止於此。在音樂會上,他表現穩定,贏得老師的誇獎;又能觀察其它小朋友的表演,去對比自己的表現。更有趣的是,老師在臺上講了一番關於練琴的苦與樂,以及一對練琴母女的榜樣事例,充分感染了他。老師的一番話比我說再多都有用,老師說練琴是枯燥的、痛苦的,一下子讓他鏡映自己痛苦的練琴體驗,於是他產生了同理心,在此之後,老師的鼓勵就如雨露甘霖,讓他如飢似渴地吸收。
就這樣,我們倆都同時找到了如何讓他堅持練琴的辦法——停止矯正、催促,只剩鼓勵。
所以,表演當天,我狠狠地誇獎了他一番,我看出來,至少在這一天,他不再排斥彈琴了。
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就是一種心理上的獎賞。很多挫折、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就是這樣一種心理過程,需要多方位、多因素的刺激才能完成一個正向良性迴圈。
而所謂身教大於言傳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跟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你只有做榜樣,以行動來帶領他才可以起到效果。唯一有用處的言傳就是講故事,因為講故事引起的是一種畫面鏡映,孩子會從中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吸收內容。
所以,鏡映是有好有壞的,要想讓孩子習得優秀品質、習慣,只有讓孩子先看到這樣的行為,然後再體驗到這種行為下的好處,他們才有可能複製下去形成自身的行為模式。
我們成人要變成更優秀的自己,同樣也是這樣的做法。
我從《鏡映思維》這本書裡得到最有感受的點就是這些。除此之外,《鏡映思維》也探討了醫生的同理心與技能、社會之間的關係,還有鏡映思維與情商之間的關係等等。可以說,環境對人的影響無處不在、潛移默化;映象系統可以如此宏觀、包羅永珍地重新解釋這個世界。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了解一下。
鏡映思維 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
¥44.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