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個立意,一個標題,一個開頭,就可以顯示出作者的水平。
有一個半命題作文叫“回___的路”,一個學生寫的是“回切爾諾貝利的路”,開頭只有一句話:回切爾諾貝利,沒有路。一句話,情境和情感都有,一下子把人置身於某個空寂荒蕪的氛圍裡,讓人雞皮疙瘩立馬起一身。
今天分享一篇超級厲害的一等獎作文。那次全國創新作文大賽就是要求以“答案在風中飄蕩”為題寫一篇作文。
這可以說是一篇天才之作。
首先,立意明確而深遠。
“風”,在文中既是實寫,指自然界的風;也是虛寫,指如風一樣飄過無痕的歲月。
“答案在風中飄蕩”,說的是有些問題,需要交給時間來回答,文章寫的是作者面對外婆的離世,起初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後來在點滴回憶中那種痛才漫上心頭,也慢慢有了對愛的感悟。這裡面蘊含的哲理淺顯又富有深意,和“一個人要仰望多少回才能看得見天空”中包含的意蘊相似。
其次,結構看似隨意其實嚴謹。
“風”作為事物線索,貫穿了文章的始終。全文至少有三次寫到“風”,每一次的“風”,其實都或多或少地在我心裡蕩起了一些漣漪。
對外婆的感情是情感線索,先寫“我”聽到外婆的死訊心裡沒有任何波動,再寫在回憶中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愛開始甦醒,最後寫“我”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回憶與現實自然穿插,融合完美。在一千字以內的文章裡寫明白自己情感的變化很難,但作者讓這個變化來得比較自然,這得益於作者的巧思與表達能力。
總之,本文上下勾連,前後呼應,過渡自然,看似信筆遊走,其實筆到之處或詳或略,皆有巧思。
這篇文章的爭議點,在於一個人得知親人離世時的那一瞬間,或者最初的那一段時間,究竟是會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還是像文中所寫的一樣有些漠然?
以我的親身經歷來看,我覺得文中寫的狀態是可信的。我自己的爺爺離世時,我就沒有感覺到悲痛,覺得那就是一個人正常的歸宿,反而年歲漸長,會常常夢到爺爺,會心生愧恨。
作者是那種天才型選手,對敘述節奏能好好把控,對內心感覺能精準描述,還懂得用生活小事來渲染氣氛,會讓某些句子獨立成段,會用冷靜的文筆表達濃濃的情感,等等都很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