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鬱鬱蔥蔥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就是吳哥窟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柬埔寨的國寶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是吳哥古蹟最精華的部分。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溼奴的神殿”,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的代表,是整個吳哥遺址中儲存最完好的寺廟
已近傍晚,旱季的陽光還是有些熱辣。這裡已成為廣受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很想知道,來這裡“上班”或交流的僧人,面對整天川流不息的遊人,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包括臺基、迴廊、蹬道、寶塔,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黏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細部裝飾瑰麗精緻。全部寶塔,門樓都飾以石雕蓮花,約有1萬個。
吳哥寺整個建築群由三個迴廊和中央五塔等組成,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
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線遊廊。吳哥寺中的五座蓮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聳入雲,是高棉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精湛建築。今天柬埔寨人將它放在自己的國旗上,足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這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每一層平臺的四周都繞以石砌迴廊。廊內有庭院、藏經樓、壁龕、神座等。各層均有石雕門樓和連線上下層的階梯,階梯的欄杆上都有7頭石雕巨蟒盤繞,階梯兩旁還飾有精美的石獅子。
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又是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十字迴廊是吳哥寺的中心地帶,四個沐浴場所的聖池所在地,佈局為一“田”字,是國王沐浴的設施,同時也是將宗教的世界觀具體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十字迴廊的四個聖池代表的是地面世界的聖池,而位於中央殿堂的四個聖池則代表了天界的聖池。
吳哥窟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杆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
吳哥窟隨處能見到寺廟建築頂端的五層塔頂,象徵須彌山,在印度教中那是宇宙的中心。這裡是神的住所。那麼建造他們的工匠所居何處?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記錄了他看到的吳哥王朝的庶民生活,有一句話說:“如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
如此陡峭的臺階,是要讓人們體會到達天堂需要經歷的艱辛,還是要考驗攀登者的虔誠?就在另一個轉角,近似80度的階梯上,遊客們排著長隊攀爬而上。這是一種修行儀式,還是從眾的遊戲?但我確定:如果不是懷著虔誠專注的心意,容易在陡峭的石階上失足。
夕陽很快落了下去。心願可以高高舉過頭頂。
這裡適合坐下來做一段冥想。並不要求完全放空,但願氣沉丹田,神聚一處。心有好夢,就是晴天。
小吳哥被譽為建築奇蹟,更因為建造者如此透徹領悟人性。他們不僅僅是在蓋房子,而是為這個都城構建了心靈的空間。
到此一遊的留影,其實是定格了一場具有儀式感的體驗,讓自己長久回味。
傍晚時分來看小吳哥是對的。這時候夕陽正在緩緩落幕,光線打在建築上,逐漸由金黃轉為金紅、暗紅,呈現出千年古蹟的血色背影。
陰影裡的浮雕,還在喋喋不休地講述著久遠的故事,而路過的聆聽者,總是感到興味盎然。
置身於吳哥窟的佛像間,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領地還是人的空間。神性和空間交匯在這個密林中的古城。
夕陽殘照,曾經的故事還在眼前。
我在明暗之間與一個遠去的王朝對話。
血色黃昏,神的身影依舊氣宇軒昂。
我在天地之間尋訪當下人的定位。
感覺設計者是運用光線的高手。升高落下的太陽,在一天裡使迴廊內外經歷豐富的光影變化,讓我們這些偶然到訪的外人,陷入神奇迷離的氛圍。或許,這正是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效果?
小吳哥的迴廊,就像是一條漫長的時光隧道,用精美的浮雕講述了神話傳說、宗教藝術、戰爭場面、世俗禮儀、帝王統治、平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讓古代高棉早期文明史便栩栩如生地清晰起來。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採用重疊的層次來展現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表現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藝術才能。
寺廟周圍是護城河和水池,不是為了保護寺廟,而是為了透過水中的倒影,使寺廟顯得更加神聖雄偉。對於到訪者,一池清水,照見自心;心有蓮花,可得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