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報道,近日,美國空軍用從一架運輸機後部發射的一枚巡航導彈摧毀了位於墨西哥灣的一個目標,這是美空軍“快速龍”計劃首次進行實彈測試。“快速龍”專案旨在實現從運輸機等非傳統空中平臺上大規模投射防區外武器,提高作戰靈活性。
“舊瓶裝新酒”
托盤化武器系統在結構上並不複雜,就是把精確制導炸彈、空對地導彈等防區外武器捆紮在模組化滾裝托盤上,或者裝入專門設計的模組化“部署箱”中(這種“部署箱”採用開放式金屬框架結構,可展開以釋放導彈)。至於數量可根據具體情況來定,既可以是單層捆紮,也可以是多層捆紮;同樣,“部署箱”也能以單層或多層堆疊在托盤上。另外,托盤帶有減速和空中穩定的降落傘。
作戰時,地勤人員根據命令,將托盤化武器系統裝在運輸機的貨艙內,然後運輸機起飛向指定空域飛去。到達指定空域後,機組人員將機載通訊系統接收的目標資料,傳輸給托盤化武器系統的每枚導彈。
接下來,運輸機開啟尾門,將托盤化武器系統投出去。隨後,托盤化武器系統的降落傘張開,進行減速和穩定。最後,防區外武器從托盤化武器系統中依次被投放出去,根據裝定的目標資料設定航線。如果需要導彈在飛行途中改變打擊目標,可由F-35戰鬥機駕駛員使用衛星通訊資料鏈,將目標資料傳輸到防區外武器,使防區外武器重新瞄準新目標。
據“快速龍”專案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介紹,托盤化武器系統一旦研發成功並進入美軍服役,將使美軍現有的各種
在戰時輕鬆地轉變為“炸彈卡車”,顯著提升美軍進行大規模戰爭的能力。不僅如此,運輸機在使用成本和維護費用上都要比戰略轟炸機少得多,因此具有極好的效費比。例如美國所裝備的C-17A、C-130系列、C-27J、A-400M等運輸機,都可以作為托盤化武器系統的搭載平臺。
不過,托盤化武器系統看似新穎,實際上只是“舊瓶裝新酒”。早在越戰時期,美軍在就用C-130運輸機及其衍生飛機投擲BLU-82/B“雛菊剪”巨型燃料空氣炸彈,這實際上就是早期托盤化武器系統的實戰應用。
BLU-82/B捆紮在托盤上,由C-130運輸機及其衍生飛機開啟尾門進行投放,而且也是用降落傘進行減速和穩定。1970年3月22日,1架C-130運輸機在寮國上空投擲了1枚BLU-82/B,這是首次實戰。在1971年2~3月的“蘭山719”(Lam Son 719)行動中,美軍用C-130運輸機、MC-130E特種戰飛機總共空投了25枚BLU-82/B,目的除了在叢林中開闢直升機著陸場之外,還包括破壞物資倉庫、車輛停放場、集結的大部隊等。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在5次夜間行動中使用了BLU-82/B,均由MC-130P特種戰飛機空投。最初的目的是清除伊軍佈設的地雷場,後面則是用來檢驗BLU-82/B殺傷人員的效應以及心理戰效應。
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始後,美軍用MC-130H特種戰飛機空投BLU-82/B,打擊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的物資基地、訓練營地,以及破壞塔利班和“基地”組織藏身的地道系統、洞穴等目標,另外也用於清除雷場。
而用托盤捆紮普通航彈或制導航彈,形成托盤式彈藥系統,然後用C-17A大型運輸機進行遠端空運,在近些年的美國空軍中更是司空見慣的事。
由此可見,“快速龍”專案實際上是將美軍過往的經驗進行總結之後提出的增強版本,比如托盤上捆紮的武器由炸彈變為更精確的防區外武器,採用了全新設計的“部署箱”等,所以嚴格來說算不上令人驚豔的創新之舉。
應急之舉
美軍對非傳統空中平臺進行武裝化,除了上面講到的計劃將托盤化武器系統應用到運輸機外,還有很多其他例子,最著名的莫過於以C-130運輸機為平臺改裝的AC-130系列炮艇機,從越戰時期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發展,而且在多次區域性戰爭中進行應用。
AC-130系列炮艇機火力強大。其固定武器為1門105毫米榴彈炮、1門30毫米航炮或40毫米自動炮,可加裝的武器還有M61型“火神”6管20毫米航炮、7.62毫米多管機槍等。最新的AC-130J炮艇機以C-130J運輸機為平臺,裝有1門105毫米榴彈炮、1門30毫米航炮,還能使用“格里芬”導彈、“海爾法”導彈、“蝰蛇打擊”制導炸彈、GBU-39小直徑炸彈等。
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用KC-130J空中加油機作為“海爾法”或“格里芬”導彈的發射平臺,就是在KC-130J的機翼下采用複式掛架來掛載“海爾法”或“格里芬”導彈。
事實上,美軍還不是將非傳統空中平臺進行武裝化的鼻祖,真正的鼻祖是智利空軍。1931年,智利海軍發動了叛變。為了鎮壓叛變,智利空軍動用了2架福特三發民用運輸機來執行轟炸任務,機組人員透過飛機盥洗室地板上的洞來投擲炸彈。
1932年,哥倫比亞和秘魯兩國因亞馬孫爭議領土發生衝突。哥倫比亞空軍從SCADTA航空公司徵用了2架容克斯F13浮筒式水上飛機,在地板上切出了炸彈投放口來執行轟炸任務。
二戰時期,英國、德國、義大利、蘇聯空軍也都曾用運輸機掛上炸彈,作為轟炸機使用。
二戰後,以色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同樣使用過運輸機來投擲炸彈,其中巴基斯坦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用改裝的數架C-130運輸機去投彈轟炸印軍,每架C-130可以攜帶8噸炸彈,在夜色掩護下出擊,給印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效果有限
總的來看,大多數將非傳統安全平臺武裝化的行為,都是為了解決作戰飛機不夠用的問題。而美軍之前將C-130系列運輸機及其衍生飛機武裝化,主要是為了更適應中低烈度作戰需要。但是美軍現在提出的“快速龍”專案,又回到了與其他空軍之前做法相似的思想,即現役作戰飛機不能完全滿足未來高強度戰爭的需求,所以將運輸機作為投射防區外武器的平臺,填補作戰飛機不足的缺口。
那麼,“快速龍”專案真的能夠像美軍說的顯著提升打擊能力嗎?其實未必。不可否認,用運輸機作為托盤化武器系統的平臺,的確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變相增加美軍的空中作戰平臺數量,增強美軍進行防區外打擊的能力,而且成本也比較低。但是在實戰中,運輸機如果承擔轟炸機的任務,條件要求太高,很難像設想的那樣去進行應用。
運輸機目標明顯、機動性差,要想從容投射武器,要麼已經掌握制空權,要麼只能投射那些射程非常遠的防區外武器。但是在高強度戰爭中,美軍並沒有把握完全掌握制空權,特別是整個戰區的制空權;而射程極遠的巡航導彈對美軍來說不僅昂貴,且數量有限,無法像普通炸彈那樣大批次使用,無法滿足大規模高強度戰爭的要求。
此外,用運輸機去投射托盤化武器系統,勢必導致相當數量的運輸機去承擔非運輸任務,但在大規模高強度戰爭中,空運任務非常繁重。如果空運能力受到較大削弱,那麼整體作戰能力也會明顯下降。所以,對美軍而言,利用“快速龍”專案忽悠一下國會的“錢袋子”還可以,至於以此真正提升應對大規模高強度戰爭的能力,估計他們自己也不相信。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概念圖)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環球雜誌社 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