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53年,雨夜,雨水滴打在顆粒飽滿的稻穀之上,打得麥穗低垂了腦袋。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一位農婦坐在自家的土炕上,看著眼前這個老實巴交的男人忙前忙後。
她有些粗糙的臉上浮起淡淡的微笑,“我能幹活,不用這麼一直坐著。”
男人憨憨一笑:“那也讓我來,你懷了身孕,不能太過勞累。”
昏黃的燈光映著簡樸的農家土房,雖不富庶卻平添了份溫馨。
“陳添裕,你有一封從北京來的信。”只聽,門外有人在邊敲門邊喊。
村支書懷裡取出一封信遞給了陳添裕,笑著說:“老陳,你這還有北京的朋友?”
陳添裕也一臉狐疑地開啟信,一邊看竟然還一邊抖了起來。
一旁的村支書嚇了一跳,“你,你這是怎麼了?”
陳添裕卻置若罔聞,突然,他快步走向炕邊的棉被閣子,從最下面掏出一個盒子,盒子裡面裝著一張紙條。
媳婦和村支書看到這樣的場景也是嚇得不行,趕忙湊過去看。
只見陳添裕的手中拿著一張已經泛黃的紙片,上面寫著“欠3元錢”,落款“楊子仁”。
此時陳添裕漸漸冷靜下來,看著眼前一臉迷茫的妻子和村幹部,自言自語道:“原來他竟然真的來找我了。”
妻子問:“楊子仁是誰?”陳添裕沉默了,楊子仁是楊書記,楊書記就是毛主席,毛主席來信了。
02
事情還得從24年前講起。
1929年春節,這一天是萬家團圓的喜慶日子,但是蔣介石卻調集大軍,對井岡山進行第三次圍剿。
這一次,蔣介石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採取圍困的策略,企圖將紅軍困死在井岡山上。
革命形勢十分危急,更危急的是,小年這一天,紅四軍的軍部被偷襲。
當時,朱德被敵人圍困在屋子裡,警衛員為了掩護朱德撤退,壯烈犧牲。朱德的妻子吳若蘭為掩護大部隊突圍,被俘就義。
敵人的攻勢越發猛烈,紅軍的前途命運十分堪憂,關鍵時刻,毛主席和朱德親自拿槍帶隊衝鋒。
毛主席的那首著名的《菩薩蠻·大柏地》,就是記敘這一年的危機時刻。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一年對於毛主席而言,是個“多事之秋”。
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讓毛主席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病倒了。
毛主席當時的身體虛弱到什麼程度呢?
那年9月,中共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毛主席也因身體原因只能被人用擔架抬到會議地點,可是到達的時候會議都已經結束了。
艱難的歲月裡,毛主席於重陽之日寫下了這首詞《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此時的毛主席已經被轉移到福建養病,這是一個氣候溫暖的地方,又怎會萬里皆霜?
“一切景語皆情語”,毛主席內心的失落和無奈,可見一斑。
只是戰場上依舊盛開著繁茂的菊花,馨香充盈神州大地。
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在毛主席的眼中,這秋光卻一掃往日的悲慼,多了一份難得的清爽,不是春光勝似春光。
這是多麼讓人感動和敬佩的精神,即使在不如意的低谷時期,全詞仍沒有一絲悲秋傷春的抑鬱之情。
我想所謂偉人,正是因為有這樣不同於普通人的豪邁的氣概,樂觀豁達的秉性。
真希望那些因為生活不順心而抱怨的人,都來背一背這首詞,相信他們一定會倍受鼓舞。
在後方養病的過程中,毛主席結識了一個年輕的小戰士,他叫陳添裕,是一名赤衛隊員,專門照顧身體虛弱的毛主席。
這個二十多歲的農村小夥子,從小生活在牛牯撲,對當地的地形和形勢十分了解。
陳添裕接到了這樣的任務,心中還是說不出地激動,他帶著家人收拾佈置,熱情地接待了毛主席和他的妻子。
當時毛主席化名楊子仁,陳添裕喚他“楊書記”。
這位楊先生住在一個竹寮裡,雖簡陋,卻也雅緻,翠綠的竹子搭建的小屋,斑駁的光影透過牆體,映襯得竹寮一片綠意。
楊先生十分喜歡這裡,還特意尋來一塊廢棄的木板,題名:饒豐書房,頗有些“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古意了。
陳添裕每天都會來照顧楊先生的起居,他並不知道這位楊先生的真實身份,可他卻知道,這是上級派來的重要領導,是比自己生命還珍貴的人。
每天毛主席都在這裡看書、讀報,時刻關注著外面戰場的局勢。小小竹寮上貼滿了軍事地圖,即便在身體極為虛弱的時刻,他仍然努力地工作著。
陳添裕則每天變著法地給主席做些食物,補充營養。
這個貧困的小山村並沒有什麼山珍海味,有的只是紅薯、玉米等粗糧,家裡人捨不得吃,陳添裕都拿來給主席吃。
這份情誼,讓毛主席十分感動,不僅如此,陳添裕的家人還時不時來到這裡灑掃院子,打掃屋子的衛生。
與外界瞬息萬變的局勢相比,這裡是難得的溫暖。
只是內部人的叛變,改變這裡原本安靜的生活。敵人很快知曉毛澤東就藏在這個小小的村寨裡,於是他們立刻派人前往了牛牯撲。
陳添裕接到其他同志的訊息,趕忙來找楊書記。
此時楊書記還在寫字,看見滿臉是汗,急匆匆趕來的陳添裕,心知定是自己的行蹤暴露了,他不慌不忙地和陳添裕商量撤退的路線。
陳添裕安排幾個同志抬著楊書記已經懷孕5個月的妻子,也就是賀子珍,撤退到雨頂坪村,自己則帶著楊書記向山中躲藏。
敵人猶如兇狠的狼一般衝進“饒豐書房”,摸了摸還溫熱的水杯,看著桌上未乾的書法,料定他們是剛剛離開,於是他們開始了更加瘋狂地追擊。
本就虛弱的毛主席,經過長時間地奔跑,身體已經十分疲憊,無力再跑。
就在這時,陳添裕說道:“楊書記,我揹你吧。”
毛主席身高1米8多,十分高大,這山林陡峭,一個人跑尚且艱難,更何況是揹著一個成年人。
陳添裕卻管不了這麼多,他揹著毛主席在狹窄異常的盤山小道上快步疾馳著,聽到槍聲,就躲藏在灌木叢中,待槍聲過去,又背起毛主席繼續跑。
他的衣服被汗水浸溼,眼睛也被汗珠刺得睜不開,可他一聲不吭,頭頂的大太陽炙烤著大地,陳添裕卻置若罔聞,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保護好楊書記。
毛主席看著這個小夥子,默默記住了他的模樣,陳添裕因為長期勞作,手上佈滿了老繭。
這位小夥子的手勁極大,他緊緊抓住毛主席的腿,不讓他從自己的背上滑下來。
這積蓄力量的雙手,托起的不僅僅是上級交給的使命,更是中國革命的未來。
這是一位忠誠的革命戰士,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等到轉移到安全的地方,陳添裕才吃力將主席放下。休息時分,低頭才發現,自己的腳已經被石頭劃得流血,一隻鞋子不翼而飛,腳底板也磨出了血。
為他包紮的醫生看到這樣的景象也十分驚訝,很難想象,這個年輕的小夥子是忍受了怎樣的疼痛,才安全轉移的。
只是憨厚的陳添裕並不將這些傷放在心上,能將楊書記安全轉移,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他的心才能落地。
而後趕來的賀子珍,聽聞這件事,動情地說:“革命就需要這樣的人,不求任何回報,不為利益,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一旁的毛主席拉起陳添裕的手,塞給他一張字條,動情地道:“多虧了陳添裕同志啊!”
這是一張3元錢的借條,毛主席對陳添裕說:“革命勝利之後一定要拿著它來找我。”
03
1953年這天夜裡,隨著這封來自北京的信,那段塵封已久的記憶也浮現在陳添裕的腦海。
即便後來陳添裕已經知道了自己曾經救下了毛主席的命,可是他也並沒有四處炫耀,標榜自己的功績,還是幹著每天務農的工作。
一旁的村幹部問陳添裕何時出發去北京,陳添裕只是略略思索了一下,便搖了搖頭。
妻子有孕在身,自己實在不方便離開。當年救主席是一種責任,如今照顧妻子也是責任,如此,就讓表弟代自己去吧。
國慶那天,堂弟陳奎裕代表哥來到北京觀禮,遠處的毛主席熱情地握住了堂弟的手,只略一思索,便笑著說:“你不是當年揹我的陳添裕。”
雖然已經過去24年,但那時的驚心動魄、那份捨生相救的情誼卻深深印刻在主席的心間,主席笑著說:“你沒有他高。”
他對陳奎裕說:“我在牛牯撲的經歷是刻骨銘心的。我一直惦念著你們,沒有忘記你們,國家也不會忘記你們。”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中國人歷來崇尚知恩圖報的美德。毛主席即使日理萬機,卻仍不忘感謝這位曾經救過他的農民兄弟。
而陳添裕不居功自傲,他的善良和淳樸,正是代表著無數勤勞樸實、平凡卻不平庸的中國人民。他們從不言功績,只是默默奉獻、敢於擔當。
這是平凡而偉大的中國兒女,正是因為有他們才讓祖國越來越強大。
而這樣的精神也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發展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