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十月,剛剛即位不到半年的唐代宗李豫改封長子李適為雍王,加天下兵馬大元帥,出鎮陝州,節制率軍駐守此處的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主持平叛大局。
不久,在唐代宗的同意下,雍王李適與名將僕固懷恩率軍進兵洛陽,取得了昭覺寺大捷,全殲史朝義麾下主力,史朝義僅以身免。隨後,李適與僕固懷恩一路追擊史朝義,唐代宗則遣使以“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原則,先後招降史朝義部將田承嗣、李懷仙,迫使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安史之亂由此結束。
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唐代宗一來是為了安撫田承嗣、李懷仙等“反正”將領,二來是因為唐朝中樞權力鬥爭激烈,無暇徹底解除割據,便將河北三鎮依舊交給田承嗣等人駐守。如此一來,就為唐朝中後期愈演愈烈的藩鎮割據埋下了伏筆。

經過了一番權力鬥爭,唐代宗終於肅清了朝中張皇后、李輔國兩派政治勢力,整合了肅宗即位以來,派系爭鬥不斷的朝堂,加強了皇權。隨後,唐代宗便開始論功行賞,將李光弼推為“中興戰功第一”,僕固懷恩、郭子儀、來瑱等平叛名將也都得到相應封賞,而名義上的平叛統帥、雍王李適也憑藉著自己皇長子的身份與平叛戰功,被正式冊封為太子。
作為唐朝最後一個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君王,李適在擔任儲君之時,便深感藩鎮割據對天下黎庶、中央政府帶來的災難,一顆想要徹底消滅藩鎮割據,重塑盛世的種子便在他的心中迅速生根發芽。
可就是這樣一個對藩鎮割據深惡痛絕的熱血青年,又為何會在晚年不斷對藩鎮姑息,使得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呢?
這還要從那件事說起……

公元779年五月,唐代宗病逝於長安,太子李適在朝臣的見證下匆匆登基即位,是為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這也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皇長子身份,順利登基即位的皇帝。
說到這,大家是不是感到有些許不可思議,唐朝竟然到了第十任皇帝唐德宗這裡,才是以皇長子身份順利登基即位的?
這隻能說全是太宗皇帝發動玄武門之變留下的惡果:
唐高宗長子李建成死於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密謀政變被貶,客死異鄉;
唐高宗長子李忠被汙謀反,坐罪賜死;
武后長子李弘猝死於洛陽合璧宮;
唐中宗長子李重潤得罪張易之兄弟,遭武后杖斃;
唐睿宗長子李憲主動辭讓儲君之位於三弟李隆基;
唐玄宗長子李琮因病去世;
唐代宗李豫雖然也是唐肅宗的長子,但是他能夠登上皇位可也並不順利,可以說是驚險萬分——在李豫受封廣平王后,也曾一度深陷建寧王、李輔國、張皇后-越王等派系鬥爭之中,而後李輔國聯合張皇后圍剿建寧王一系,導致深受肅宗喜愛的建寧王李倓被賜死,皇長子廣平王李豫被冊封為太子。從這開始,李豫方才與李輔國、張皇后-越王兩派形成鼎足之勢。在唐肅宗病重之時,又藉著李輔國與張皇后矛盾激化,李輔國憑藉著手中兵權,處死張皇后等人的良機,李豫憑藉著自己中立派系的身份,得以接過皇位。隨後,唐代宗李豫又派人刺殺李輔國,清算李輔國餘黨,這才坐穩了皇位。

說完了這個冷知識,我們將目光回到唐德宗身上。
公元781年,此前因“反正”有功而被封為成德節度使的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想要效仿在唐代宗晚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侄田悅一般,繼承叔父田承嗣的權位。於是,李惟嶽便自立為成德節度使,並效仿田悅,在事後方才向朝廷稟報,想要朝廷順水推舟同意自己世襲。
可是,李惟嶽萬萬沒想到,此時在位的唐德宗並非是那位在位期間對藩鎮不斷妥協的唐代宗。
唐德宗見李惟嶽此舉,認為其枉顧朝廷法度,便下旨斥責李惟嶽,並嚴詞拒絕了李惟嶽的要求。此舉使得李惟嶽懷恨在心,遂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謀反。

唐德宗命地方強藩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人出兵平叛,隨後又調派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配合名將李晟及其麾下神策軍鎮壓四鎮叛亂。在平叛之初,因叛軍內部本就矛盾重重,配合不順,再加上李正己起兵不久便一病不起,隨後病故,其子李納只能堪堪自保;梁崇義剛愎自負,被李希烈擊敗後自盡;李惟嶽部將王武俊襲殺李惟嶽,向唐德宗請降;四鎮之中唯一一個尚在對抗中央的田悅所部也被李晟在臨洺擊敗,困守魏州一地。
眼看平叛即將勝利,在此戰之中出力不少的朱滔、李希烈、王武俊等人紛紛向唐德宗請旨,請求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可是,唐德宗早已堅定了削藩的想法,只是隨意封賞了幾人一番,便勒令幾人回鎮駐地。
此舉又使得朱滔幾人對中央政府極其不滿,田悅趁機挑撥幾人與中央的關係,使得朱滔、王武俊轉投叛軍陣營,而李希烈也開始對唐德宗的命令陽奉陰違,儼然做出了一副準備叛亂的姿態。

唐德宗一怒之下,命李勉、哥舒曜二人出任淮西招討正副使,討伐李希烈,而後,因戰事不順,又抽調荊襄、江西等道兵馬馳援李勉。不僅如此,為了儘快解決河北三鎮的叛亂事宜,唐德宗又抽調了鎮守西陲的涇原軍東出平叛。
可唐德宗萬萬沒想到,正是他的這一手部署,使得他幾乎命喪叛軍之手!
此時,涇原軍的老長官、太尉朱泚因其弟朱滔叛亂而被軟禁。而涇原軍行進至長安之時,天降大雨,唐德宗派出犒軍的官員又未給涇原軍將士準備禦寒的衣物與充飢的食物,只是象徵性的給了一些粗茶淡飯,還不夠涇原軍將士飽餐一頓。忍無可忍的涇原軍將士得知了老長官朱泚被囚禁於長安的訊息後,在節度使姚令言的率領下,發動兵變,圍攻長安城。因禁軍主力早已隨李晟北上平叛,長安防禦空虛,不久便被叛軍攻破,唐德宗只能在宿衛的保護下倉皇出逃,朱泚登基稱帝。

朱泚指揮叛軍緊追不捨,將唐德宗一行困於奉天城中,所幸唐德宗隨行將士拼死護衛,幾度將已然登上城樓的叛軍趕了下去,就這樣,唐德宗在奉天城朝不保夕的日子過了足足一個多月,平叛形式急轉直下。直至遠在河北平叛的李晟得知訊息,率軍折返,與奉召前來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一同擊敗叛軍後,這才得以轉危為安,這一事件被史家稱之為“涇原兵變”。
可惜的是,就在平叛形式再度好轉之時,因奸臣挑撥,唐德宗疏遠李懷光,使得李懷光與朱泚結盟,轉攻唐德宗,迫使唐德宗出逃漢中避禍。而後,李晟等人經過了大半年的征戰,先後擊殺朱泚、李懷光等人,收復長安,迎回唐德宗。唐德宗在回到長安後,繼續調兵遣將,征討河北三鎮與淮西李希烈,最終田悅、李納、王武俊、朱滔向朝廷上表歸順,唐德宗為了儘快解決叛亂,恢復中央政府權威,便順水推舟地答應了,隨後要求四鎮合擊李希烈,殲滅李希烈所部叛軍。
經此一事後,中央政府權威掃地,唐德宗也不復當年雄心,走上了父輩們的老路——疏遠朝臣,猜忌武將,寵信宦官,與父親唐代宗一般,對藩鎮採取姑息的措施,並且將兵權交給宦官執掌,開啟了此後愈演愈烈的宦官亂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