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終點
1960年,唐山,樂亭縣。一個名叫劉慶順的七十七歲的老人的葬禮在安靜地進行。出席這場葬禮的人只有劉慶順的妻子、女兒彩霞和幾位經常往來的友人。天有陰雲,溫度驟然下降,像是要下雨了。前一天下過雨,空氣中還漂浮著雨水的潮溼氣息。
“行了,就這樣吧。”劉慶順的妻子說,“大家都回去吧。”
一行人於是就散了。劉慶順和女兒回到家中時,雨就降了下來。
兩人已經整理好了劉慶順的遺物,或許因為下了雨,兩人又想看一看遺物,就拿了出來。說是“遺物”,卻既不是錢財,也不是值錢的物品,而只有年歲已久的一把刀,一串佛珠和一張請帖。
這張請帖母女二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卻也不知道意味著什麼。她們不識太多字,但也認出了落款的“張作霖”三個字。她們也知道,當下的政治情勢,這張請帖不會為她們帶來好處。
她們打算燒了它,連同其它兩樣遺物,但是這樣也就是燒掉了對劉慶順留下的僅有的想念。母女二人最終將它們保留了下來,沒有對任何人說起。
很多年後,彩霞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又想起了父親的三樣遺物,時隔多年再次將它們拿了出來。三樣遺物都已經蒙上了歲月的痕跡,但是,唯有那把刀在歲月痕跡下,依然透出一抹鋒利來。
刀是單刃兵器,被稱為“百刃之膽”,其勢雄健,橫掃萬軍。用刀的人豪邁、狹義,武功大開大合,以攻為主,多為砍、劈,但是防禦不足,有時難留後路。
劉慶順用刀,卻不為人知。他曾經一身膽氣,卻選擇遠離江湖,他為人豪邁,重情重義,但卻對人情、世故感到絕望,最終隱姓埋名,死在了唐山樂亭縣,那裡是劉慶順最終隱居的地方。
二、拜師霍元甲,天津
劉慶順,字振聲,在他隱居前,人們記得的名字是劉振聲。在他隱居後的幾十年間,江湖上再也沒有聽說過劉振聲,人們都說他已經死了。只有認識他的人,知道有一個名叫劉慶順的人安靜地生活在唐山的一隅,娶了妻子,生了孩子。
而命運的詭譎在於,劉慶順才是他的本名,劉振聲反而只是他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時的名字。在他終於成為“劉振聲”之後,一直到他再次成為“劉慶順”之時,期間也不過十幾年而已。當劉振聲決定遠離江湖和世間紛擾,他三十五歲,正是武功和內修的巔峰,而此時距離霍元甲過世已經八年了。
三十五歲的劉振聲再也無法辨識自己所面對的中國和時局,他曾經所追求的世界似乎更加縹緲了,他曾經相信的東西似乎也被所有人拋棄了。那麼,他也只有退後隱居了。
這個先被所有人拋棄,之後又隱退的人就是《精武英雄》、《霍元甲》等影視劇中被中國人廣泛傳頌的民族英雄、霍元甲弟子“陳真”的原型。
劉慶順生於1883年,也就是光緒九年。這一年,中法戰爭爆發,最終以法軍不戰而勝、簽訂不平等條約結束。
劉慶順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河北地區的鏢師,自然也都自幼習得武術,身懷絕技。劉慶順也本應該如此,但在他出生後不久,父親便病故了。十三歲以前,劉慶順便跟隨鏢局押鏢,走過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然而之後的命運卻給了他另一條路。
1896年,他的母親再嫁,他便隨著母親去了天津。當年秋天,義和團運動爆發。
這場僅僅持續了一年的“扶清滅洋”運動給只有十三歲的劉慶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三歲,正是對社會形成看法的年齡,也正是對人生感到迷惘的年齡,加之家庭因素,劉慶順的人生由此改變了。
三歲看老,實在可笑。但是,十三歲多少也能看出一個人的秉性。劉慶順和母親去了天津之後,便完全斬斷了和此前生活的聯絡。想到三十六年之後,他毅然遠離江湖、選擇隱居,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然而,在此後的歲月中,劉慶順每每想起十三歲的這段經歷還是會感到興奮不已。也正是因為這次經歷,使劉慶順產生了“以武救國”的想法。
之後,完全出於偶然,他結識了一位天津的商人。這位商人見劉慶順是塊練武的好料子,便認他作義子,然後介紹給了當時聲名顯赫的武術家,霍元甲。
霍元甲自然明白對方的意思,但是霍家武術自古“傳內不傳外”,此時的霍元甲並沒有保證什麼。不過,整個中國都在改變,時局風起雲湧,想必逐漸改變了霍元甲的想法。就在不久前,霍元甲向侮辱中國人的俄國人斯其凡洛夫下戰書,要求擂臺比武。而這場比武最終以俄國人棄權告終。
此外,還有一點或許在霍元甲對待劉慶順時產生了影響,那就是霍元甲同樣出生在“押鏢世家”。他的“秘宗拳”就是家傳武術。之後,霍元甲將其演變為“迷蹤拳”。
然而,和世人所認為的不同,被稱為“一代宗師”的霍元甲雖然名聲在外,並且在歷次的比武中擊敗對手,但是直到1909年才在上海的“精武體操會”教人武術,而這時的霍元甲已經四十一歲了,距離他的死亡只剩下不到一年。
而在此前的歲月中,他先是做鏢師,後在天津的港口做力工,最後在一家藥鋪做了掌櫃。可以看出,霍元甲作為習武之人,卻似乎置身“武術”之外,這也表明了他對武術的態度。劉振聲恰恰也是這樣的人。
1896年年底,霍元甲則打破了“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收劉慶順做了自己的大弟子。這更加堅定了劉慶順以武救國的決心,而天津的武術界中人從此也都開始叫他劉振聲。
三、比武,上海,霍元甲之死,精武體操會
霍元甲這時已經患病多日——透過各方考據獲知,霍元甲很可能得的是“肺結核”,甚至有一種說法,病灶來自他早年所練的氣功,但是這一猜測不無根據——一心想將霍家拳傳下去。希望所有中國人都能習得武術,強國強種,而劉振聲的出現正好可以實現他的心願。
幾年之內,劉振聲便掌握了“迷蹤拳”和“三光門武術”的精髓。
然而,彼時的中國卻沒有為國人創造出“人人習武”的環境。如今來看,無論是霍元甲、還是劉振聲,都走在一條註定以失敗告終的、絕無可能的路上。這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更是全體中國人的不幸。
在以陳真為主角的影視劇中,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武器要屬“雙節棍”。真實歷史中的霍元甲便習得一手好棍法,他也將其傳授給了劉振聲。
如今,已經無法得知霍元甲和劉振聲的“雙節棍”練到了什麼程度。但是,他們的武術造詣則透過和俄國人、日本人的擂臺比武為世人所知,和日本人的比武也成為了霍元甲命運的終點。
時值1910年,四十一歲的霍元甲已經來到上海,在“精武體操會”教人武術,並和自己的弟子陳公哲、姚蟾伯共同成立了“精武體育會”。也是在這一年,汪精衛在刺殺載灃失敗後被捕入獄。然而,此時的上海,由外國人創辦的報紙也開始公開批判慈禧的“執政”,這一方面在客觀上推進了中國的革命,另一方面也表明當時的上海已經完全在帝國主義的掌控之下了。
霍元甲和劉振聲便是在上海創立了武館,而劉振聲“最初的理想”是不切實際的“扶清滅洋”,此時的他是否有過內心的掙扎呢?如今,所知道的,是身在上海的劉振聲對洋人的態度比起十一年前,沒有絲毫改變。他依然是那個渴望“以武救國”的劉慶順。
只是,歷史的巨輪將這些習武之人遠遠地拋下了,他們望著遠去的火車,除了隆隆巨響,什麼都看不到了,然後,就連響聲也消失了。
1910年夏天,全國各地洪水氾濫,清廷抗洪無力,卻向同樣洪水肆虐的日本提供了十萬捐款。夏末,各地頻見農民起義,但是都被鎮壓。九月,上海的日本柔道會因為不滿霍元甲創立“精武體操會”和“精武體育會”,前來滋事,提出和霍元甲比武。
霍元甲患有肺結核,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由此可見日本人的小人之心。然而,比起之後日本人的所作所為,這就不算什麼了。
最終,代替霍元甲比武的正是他的大弟子,劉振聲。這場比武的經過沒有被記錄下來,但比武的結果是劉振聲先後擊敗了五位日本高手,挫敗了日本人的陰謀——沒有理由不去懷疑日本人提出挑戰就是為了加重霍元甲的病情。
這段歷史倒是和《精武英雄》等影視劇中的情節不符。《精武英雄》中將陳真和劉振聲做了區分,劇中劉振聲對日本人的態度也幾經轉變,目前自然是為了烘托虛構人物“陳真”這個角色。
不過,這種藝術層面的處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劉振聲在離開“精武體操會”之後迅速被世人遺忘的悲哀。因此,當霍元甲的後人說“陳真是不存在的”時,人們也不必耿耿於懷了,是劉振聲自己選擇了離開。
離開的原因便是霍元甲之死。
在這場比武幾天之後,日本人再次登門造訪。但是,這一次他們不是來踢館,而是來看望霍元甲的,同行的人中有一位名叫“秋野”的醫生。這位秋野醫生給霍元甲帶來了一味“仁丹”,說是能治癒他的肺病(當時還不知道患的是“肺結核”)。而霍元甲相信了日本人。
這一年的九月還沒過完,四十二歲的霍元甲就病逝了,死因是中毒。
霍元甲死後的第二天,秋野便返回了日本。
四、葬禮,天津,夢碎,夢醒
在《精武英雄》等影視劇中,陳真的人物形象大體上和真實的劉振聲吻合。其中,陳真獨闖上海的日本虹口道場也只不過是換了個形式而已。
這次“獨闖”則是為了替霍元甲報仇。然而,這只是一種善意的藝術表現。所謂“獨闖日本虹口道場”、“替霍元甲報仇”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1910年的中國,一箇中國人要如何向日本人報仇呢?
霍元甲的死亡便不了了之了,只留下了他的葬禮上那副“成仁取義”的輓聯。劉振聲參加了他的葬禮,他望著這副輓聯,又看向師傅的遺體,但是能做的也只有握緊拳頭而已。此時的他一定已不再相信義和團的“扶清滅洋”,或許也已經不再相信“以武救國”了。他連一個人的命都救不了,要他如何去拯救一個國家呢!
他想起了霍元甲在教給“迷蹤拳”和“三光門武術”時說的話,要讓每一個人中國人習得武術,強國強種……然而,現實的冰冷打碎了霍元甲的夢,也驚醒了夢中的劉振聲。
他在管理了一段時間“精武體操會”之後,便離開了上海,沒有告訴任何人要去哪裡。他隨身帶著的只是一把刀。
幾天之後,在南方的一所小廟裡,一個和尚閉著眼睛,獨自打坐。此時,他的手裡已經沒有了刀、沒有了雙節棍,而是一串佛珠了。上海的“精武體操會”勉強度日,但是輝煌已經不再。
天津的武術界也沒有了那個名叫“劉振聲”的力士。小廟中,這個手握佛珠的二十七歲的人,沒有名字。
沒有人知道在此後兩年間,劉慶順去過哪裡,做過什麼,是不是被人認出,甚至是不是離開過他的小廟。
不過,我倒是寧願相信,心灰意冷的劉振聲回了家,回到了他度過少年的天津,回到了靜海縣,回到了他出生的河北,回到了景州。在靜海縣他是否想起了他的押鏢歲月,在景州,他是否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呢?
五、中華民國,張作霖的請帖,“九·一八事變”
1912年,清廷滅亡,中華民國成立。新的時代終於開始了。
劉慶順感慨年少的自己誓要“以武救國”,感慨時光飛逝,任誰也留不住。他沒有忘記霍元甲,他每一天都會想起他。他戴上佛珠和那把刀,離開小廟,隻身去了瀋陽。
劉慶順再一次消失了,他又成為了那個“力士”劉振聲。他沒有選擇“迷蹤拳”,它是霍元甲的,他在瀋陽創立了“三光門武術館”,教人武術。舊友來看望他,他便接待,但不再比武。
他為什麼選擇瀋陽?這在《精武英雄》裡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陳真問,中國什麼地方日本人多?瀋陽。
這或許正是劉振聲接受張作霖請帖的原因——他成為了張學良的武術教練。此時的張學良既沒有陷入風流、藥物,在瀋陽有勢力。然而,他的命運在五年後徹底改變了,同時改變的還有整個中國的命運。
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家裡的女人們成天打麻將,麻痺日本人的眼線,撐到張學良穩定軍隊,才對外宣佈張作霖的死訊。在這段時間,歷史沒有留下劉振聲的記載,我們唯一知道的是,他留在張學良的身邊,這一次沒有選擇離去。
最終,讓他離去的是三年後的“九·一八事變”。張學良錯誤判斷了局勢,同時也迫於來自南京方面的“莫名其妙的命令”。他選擇不抵抗,將當時中國最強悍的東北軍撤離了。
劉振聲面對張學良的“背叛”,再次感到絕望了。他想起了上海,想起了霍元甲被日本人害死,想起了自己習得一身武藝,卻無能為力的感覺。
當時,他二十七歲,此時,他四十七歲。二十年就這樣過去了。
這一次,同樣是不辭而別,劉振聲選擇了離開。身上帶著的除了一串佛珠和一把刀外,還有二十年前張作霖的那張請帖。
他去了唐山樂亭縣,他的義父在那裡。在義父的資助下,他在當地辦了一所小武館,收了幾個弟子。他不再是劉振聲,他又成了劉慶順,而這一次是最後一次。
六、餘生的平靜,娶妻生女,病逝樂亭縣
在劉慶順的餘生中,他沒再離開過樂亭縣,也沒有人認出過他。曾經能夠擊敗五位日本空手道高手的力士已經不存在了。幾年後,他娶了妻子,生了女兒,關了武館。他沒有教給女兒武術,過起了平凡百姓的生活,或許這才是他想要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劉振聲一生痛恨的日本人終於離開了中國。1949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劉振聲看到了一個強大的祖國。
他親眼見證了,東方紅,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