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ence Advances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曾志剛課題組與美國康納爾大學、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成果,揭示了俯衝蛇紋岩對全球弧岩漿的氧逸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研究表明,弧岩漿具有比洋中脊岩漿更高的氧逸度,或與氧化性的俯衝組分的輸入有關,但何種俯衝組分對弧岩漿氧逸度具有控制作用,尚不清晰。蛇紋岩富含水、鹵素、稀有氣體及多種微量元素,是俯衝帶流體的重要來源,在全球地球化學迴圈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較多研究提出,蛇紋岩脫水能釋放高度氧化的流體,可以解釋弧岩漿較高的氧逸度。有學者反對該觀點,認為蛇紋岩流體不是氧化性的,甚至有可能是還原性的。
為了探究俯衝蛇紋岩與弧岩漿氧逸度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曾志剛團隊試圖從全球俯衝帶資料尋找答案。研究發現,氧逸度對弧岩漿中銅(Cu)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利用岩漿演化過程中Cu的富集/虧損程度(△Cu)作為岩漿氧逸度的指示指標。此外,研究還採用實驗岩石學獲得的另一氧逸度指標——V/Yb。釩(V)是變價元素,具有氧化還原敏感性,而鐿(Yb)則沒有,且V/Yb不受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和地幔虧損程度的影響,這優於V/Ti(鈦)。科研人員利用硼同位素(δ11B)和B/Nb(鈮)比值作為俯衝蛇紋岩的指示劑,探討其與氧逸度指標(△Cu、V/Yb)之間的關係,發現兩種指標在全球尺度上呈現良好的正相關關係,說明俯衝蛇紋岩對弧岩漿氧逸度具有重要影響。該研究未排除蝕變洋殼的貢獻,也未完全證明蛇紋岩流體是氧化性的,這是由於最新研究表明單純水的加入或引起地幔楔的氧化。
該研究還發現,全球原始弧岩漿的氧逸度可能不是均一的,大陸弧岩漿可能比洋內弧岩漿具有更低的氧逸度。蛇紋岩脫水受控於溫度、壓力等條件,亦即受控於俯衝板片的角度、溫度、溝弧距離等引數。大陸弧下的俯衝板片年輕、溫度高、俯衝角度小,且溝弧距離較遠,因此,蛇紋岩可能在板片俯衝過程的早期便釋放了氧化性流體,導致真正進入弧下地幔的氧化性物質較少,對弧岩漿源區的氧化作用有限,洋內弧則相反。事實上,俯衝蛇紋岩可能只是弧岩漿氧逸度的一級控制因素,地幔不均一性、俯衝沉積物輸入、岩漿演化、地殼混染等過程均可能影響到弧岩漿的氧化還原狀態,特別是在具有巨厚地殼的大陸弧,岩漿演化過程複雜,從火山岩獲取的氧逸度資料能否有效代表原始岩漿的值,需要進一步探索。
海洋所是該研究的第一完成單位。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援。
Cu含量與MgO含量相關圖解
弧岩漿氧逸度指標與俯衝蛇紋岩指標相關圖解
洋內弧與大陸弧俯衝帶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