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十年代,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楊子榮是個十分熟悉的名字。
他是電影《林海雪原》、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主人公,一個家喻戶曉、被幾代人崇拜的剿匪英雄。
這兩部文藝作品,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新中國成立前夕,東北匪患嚴重。解放軍東北某部奉命進入深山,消滅逃進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楊子榮化妝成土匪,打進威虎山,活捉座山雕。他機智、英武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事實上,在消滅座山雕僅僅16天后,楊子榮就在另一場戰鬥中犧牲了,年僅三十歲,軍齡一年半。
鮮為人知的是,楊子榮並非他的真名,由於剿匪工作的特殊性,他從未與家人聯絡過。
在親人的心中,他是一個下落不明、傳言中當了土匪的人。他的母親到死也不知道,電影中的剿匪英雄楊子榮,正是自己失蹤20多年的兒子!
英雄楊子榮的真實姓名、家住哪裡,還有什麼親人?隨著楊子榮犧牲,這一切都將被時間淹沒。
在他犧牲的27年後,因為一張照片,楊子榮的身世之謎才最終被解開。
1、美國藝術團要見楊子榮後人,總理指示:找不到如何向人民交代?
1969年夏,一個美國藝術團訪華,受到了周總理的接待,邀請他們一起觀看京劇《智取威虎山》。
看完後,美國客人大衛激動地說:楊子榮和我們的英雄佐羅一樣,值得人們崇敬。他是真實的人物,還是戲劇中塑造的人物呢?
周總理說:這當然是真人真事。像他這樣的人物,在我們國家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多得數不清。於是大衛提出想到楊子榮家裡去看一看。
周總理答應了,當晚就要求解放軍總參謀部,提供楊子榮的家庭地址。第2天中午,他收到了一份,由解放軍總參、總政兩部門聯合做出的調查報告。
這份只有近千字的調查報告,讓周總理的心情沉重而複雜。
報告的大意是: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回覆說,他已經在一次戰鬥中犧牲。由於部隊的人事檔案不健全,加上他的名字用的不是原名,目前掌握的資訊只知道,他的家鄉在山東膠東一帶。
憑這些模糊的資訊,一時無法找到他的家人。
楊子榮,這樣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戰鬥英雄,竟然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家住哪裡?不僅無法向美國客人對待。更無法向全國人民、烈士家屬交代!
想到這,周總理嚴肅的要求:總參、總政和民政部三部門,務必在一個月之內,找到楊子榮的家鄉地址和親人。
就這樣,尋找英雄故里和親人的工作,在國家領導人的關照下,展開了。
2、楊子榮加入八路軍屢立奇功,卻和家人失去聯絡
楊子榮,出生在山東省牟平縣一個貧農家庭,小時候在老家上過幾年私塾。他12歲時,全家為了吃飽飯去闖關東。
他在東北闖蕩了14年,輾轉多地當過船工,礦工,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三教九流等很是熟悉。後來東北被洋人佔領,他不堪忍受欺凌跑回了老家。
回到家鄉後,楊子榮參加了民兵,配合八路軍打日本軍隊。
1945年,八路軍在他的家鄉徵兵,29歲的楊子榮剛剛結婚,他得到訊息後立即報名參加。因怕母親和妻子阻攔自己參加,他報了一個新名字“楊子榮”。不久後,他就隨部隊赴牡丹江剿匪去了。
當時的牡丹江地區的匪患十分猖獗,他們對百姓燒殺劫掠、殺害革命幹部、破壞革命根據地。匪患不除,將嚴重阻礙我軍解放東北的戰略。
部隊駐紮在梅林鎮,楊子榮開始時,被分配當了一名炊事員。他一有機會就主動上戰場殺敵。
剛參軍半年,楊子榮就立了大功。
1946年3月,他所在部隊奉命到杏樹村,搗毀駐紮在那裡的一個400多人的土匪武裝。
正當敵我準備開戰時,楊子榮孤身一人跳出戰壕,揮舞一條白色毛巾,向土匪把守的城牆大門走去。
村子裡有許多老百姓,如果硬打肯定會傷及無辜,楊子榮主動由他去勸降土匪。
土匪用槍指著他,你就不怕死嗎?
楊子榮說:怕死我就不來了!
經過一番談判,楊子榮不費一槍一彈,讓400多名鬍子乖乖地交了槍,避免了一場血戰,還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
楊子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故事,傳遍了部隊,戰友們交口稱讚。
他被任命為偵察排長,還被評為了戰鬥模範。在表彰大會上他胸戴大紅花,留下了人生中唯一的一張照片。
智威虎山這個故事,只不過是楊子榮戰鬥任務中不起眼的一個。
1947年1月,座山雕自己送上了門兒。海林鎮農會主席收到座山雕寫的一封信。信中索要20件棉衣,10袋白麵,三天後送到指定地點。
剿匪部隊經過分析判斷出:座山雕的藏身地點就在梅林鎮夾皮溝一帶,他身邊的剩餘土匪人數已經不多了。座山雕一家三代都是土匪,在當地大山裡活動了幾十年,非常狡猾,日本人和張作霖都沒有消滅他。
農曆正月初五這天,楊子榮帶領一支偵查小分隊,化妝成土匪模樣,向茫茫林海走去。
在林海深處,他們遇見了一夥土匪,正是座山雕的部下。幾輪黑話問答下來,楊子榮對答如流,滴水不漏。
他用黑話說,自己的隊伍被共軍打散了,想要去投奔座山雕。這夥土匪也拿不定主意,就給了幾斤包穀面兒,讓他們留在窩棚裡等訊息。
這夥土匪一去連著幾天不露面,戰士們餓的把木頭裡的蟲子都摳出來烤熟了吃。
幾天後,一個土匪剛一露面,就說:沒糧食了,為什麼不去搶?
楊子榮這才明白,座山雕懷疑他們是八路軍在試探他們。他們下山到老百姓家,假裝搶了一些糧食和兩隻雞,狼吞虎嚥的大吃了一頓。
這名土匪見狀說了真話,自己是座山雕的屬下,可以帶他們入夥。期間,狡猾的座山雕還在不停派人試探他們,帶他們去不同的地方。楊子榮假裝生氣,綁了兩個土匪,讓他們帶路去見座山雕。
一路上遇見座山雕的哨卡,他把這些土匪都綁起來帶走。他邊走邊罵:座山雕,也太不仗義了,我要跟他當面評理!
在膝蓋深的雪地裡,走了30多里地,他們到了座山雕的藏身之處,一個用原木搭的馬架子房。
楊子榮踢開木門,昏暗的油燈下、一張土炕上面躺著幾個鬍子。其中一個目光犀利的瘦老頭,長著一撮白山羊鬍子,他就是座山雕。
他被八路軍打得無路可走,只能窩在這裡逃避打擊。他見情況不妙,用手去摸枕頭下的槍,被楊子榮一腳踢開。
楊子榮想:我們人手少,還不能暴露身份。他故意匪氣十足的罵道:三爺不仗義,我要綁著你一起去見我的老大評評理,要不然我沒法在這地面上混了。
他把座山雕等人綁起來,把他們押回海林鎮。
這就是真實的《智取威虎山》戰鬥過程,抓獲了25個土匪,將這夥盤踞在夾皮溝幾十年的土匪徹底殲滅。故事雖然沒有戲劇中那麼精彩,卻是真實發生的。
1947年2月19日,《東北日報》刊登了楊子榮活捉座山雕的訊息。
新聞刊登四天後,楊子榮就在殲滅另一夥土匪時犧牲了。離他剿滅坐山雕只有16天。
據說,是因為楊子榮用豬油保養槍支,因為溫度太低,豬油被凍住,導致槍栓拉不開。他向敵人摳動扳機時,槍沒響,他被土匪射來的子彈擊中胸部。
楊子榮當場倒地,永遠長眠在了,他灑下熱血的林海雪原,犧牲時年僅30歲!
3、團副政委寫了一部小說,讓楊子榮名揚天下
楊子榮的團副政委名叫曲波,他是林海雪原剿匪戰爭的直接領導者。他親眼目睹了楊子榮犧牲的情景。
還有許多戰友也犧牲了,他們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不時浮現在他腦海,他的感到非常難過。
他忍不住在紙上寫下一串戰友的名字:楊子榮、高波、陳振儀、欒超家、孫大德……
曲波因負傷在醫院治療時,無數次講過自己和戰友們親身經歷的戰鬥故事,聽者無不動容、無不驚歎!
他從旁觀者的反映中受到鼓舞,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
我要把戰友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給犧牲的他們一個交代。
可是從沒有寫作經歷,只讀過5年私塾的他,想寫出一本小說談何容易?
當小說初稿寫了15萬字時,他對這些文字不滿意,一氣之下一把火燒了。
1955年春節前的一天深夜,曲波冒著大雪回到家。看到的是溫馨的一幕,睡睡的香甜的妻子和孩子,溫暖的房間。
一種沉重的感觸湧上心頭,他想起了8年前,那個智取威虎山的前夜,同樣是颳著這樣的狂風暴雪。
戰友楊子榮,高波,陳志怡等同志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如今新中國成立了,自己過著溫暖舒適的日子。這一切,他們看不到、也享受不到了!
曲波的心頭再次湧上了強烈的責任感——
一定要把他們的英雄事蹟寫出來!
從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他用了一年半的完成了40萬字的書稿。《林海雪原蕩匪記》基本成型。
妻子把衣服扯成布條,用布條把手稿一摞摞仔細訂起來。用一塊布把這些手稿包裹好。夫妻倆提著裝著手稿的包袱,坐公交車去了作家出版社。
年輕編輯龍世輝,漫不經心地看著這些裝訂的歪七扭八的手稿。
當一頁頁的看下去,他驚喜的發現,自己被驚險傳奇的戰鬥故事,深深的吸引了。
《人民文學》副主編秦兆陽連夜趕讀,看到困的一個字也看不了,才捨得睡。
1957年9月,作家出版社以《林海雪原》為名,出版了這本小說,立刻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短短几年,發行超過100萬冊,是那個時代的暢銷書。
1958年,上海京劇院把這部小說改編成京劇《智取威虎山》,楊子榮氣宇軒昂的唱道: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
他不僅唱腔極具穿透力,扮相更是英武瀟灑,讓無數中國人為之熱血沸騰。
《智取威虎山》成為革命樣板戲之首,很快火遍全國。剿匪英雄楊子榮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
1960年電影《林海雪原》在山東一個山村上映時,為楊子榮至今杳無音訊深感痛苦的家人不敢想——
戲裡天天唱的那個英雄楊子榮,是自己的兒子!
楊宗貴參軍後,因為部隊紀律,從未寫信和家人聯絡過。
親人們只知道他參加了八路軍,不知道他改了名,更不知道他早已犧牲,多年後還成了享譽全國的戰鬥英雄。
幾乎在他犧牲後被授予“偵察英雄”稱號的同時,因為有人從東北看到楊宗貴,從解放軍的隊伍開小差當了土匪。他的母親和妻子被叫到村裡盤問。
楊宗貴身著一身土匪裝扮,因此被人誤會,取消了楊宗貴家的軍屬待遇。
楊母宋學芝不相信兒子會當土匪,多次要求上級部門幫助尋找其下落。後來,因為沒有楊宗貴當土匪的真憑實據,他被認定為失蹤軍人,其家人繼續享受軍屬待遇。
1966年,沒有等到兒子訊息的宋學芝,帶著遺憾離世了。她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十分喜愛的《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就是兒子楊宗貴。楊子榮的妻子徐萬亮早在母親去世14年前就病逝了。
其實楊子榮所在部隊同樣在尋找他的故里。
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楊子榮所在部隊多次尋找他的家鄉,因為掌握的資訊太少,一次次的尋找如大海撈針般,無功而返。
4、一張照片一錘定音:楊宗貴就是楊子榮!
1969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尋找英雄楊子榮家鄉的工作再次啟動,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到山東膠東地區尋訪。
調查組將榮成、牟平等四個縣列為重點,要求武裝部、公安、民政等部門大力配合。
尋訪工作進行了兩個多月,卻一無所獲。
調查組廣泛發動群眾,在4個縣廣播尋人、張貼尋人啟事,一個星期就收到了100多條線索。調查組對這些線索一一進行核查,在半年多的時間內,查閱了3000多份失蹤人員檔案,卻依然毫無進展。
正當調查組束手無策時,牟平縣一個民政幹部發現,嵎峽河村一個名叫“楊宗貴”的人和楊子榮的情況十分吻合。
調查組到嵎峽河村經過初步調查,查明:楊宗貴就是楊子榮。
原來,部隊不知道他在家叫楊宗貴,家鄉人也不知道,他在部隊的名字叫楊子榮。
楊子榮後來名滿天下,家鄉人沒想到這兩個人竟然是一個人。
儘管有了這個說法,還缺乏一個直接的證據。
四年後,楊子榮的團副政委、小說《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偶然看到了一張合影。
這是1946年,楊子榮單槍匹馬說服杏花村土匪後,參加表彰大會上的一張集體合影。
他站在後排左起第四個,胸前還帶著一朵大紅花。照片上的楊子榮瘦長的臉頰,略高的顴骨,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
儘管照片已經十分模糊。曲波還是認出,他正是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楊子榮!
戰友們看著這張楊子榮唯一的照片,驚呼道:這就是楊排長啊!
1974年初,調查小組拿著這張照片,再次來到嵎峽河村。
鄉親們看到這張照片時認出:這就是我們村的楊宗貴。
楊宗富從幾張照片中,一眼就認出失蹤30年的弟弟,眼淚止不住嘩嘩地淌下來。
至此,在楊子榮犧牲整整27年後,他的身份之謎終於揭開!
當楊宗貴得知《智取威虎山》中的英雄楊子榮就是自己的弟弟楊宗貴時,先是愣了一下,接著便嚎啕大哭起來。
是啊這一切來的太晚,他的母親、妻子已經帶著遺憾離世多年。他的母親臨終前還不甘心的問:收音機裡的英雄楊子榮,是不是我的兒子?
後記:
楊子榮犧牲時年僅30歲,他的遺體被停放於海林鎮朝鮮族小學,上千名當地百姓自發前來為他送行。
1955年,當曲波在小說中,寫到楊子榮犧牲這一章節時,他幾乎無法下筆:一拿起筆手就顫抖不停,控制不住悲慟大哭,淚水浸溼了稿紙。。。。。
他實在不忍心楊子榮在小說中,再犧牲一次。最終,他改寫了英雄的結局——
勝利完成東北剿匪任務後,楊子榮和戰友們一起,走在即將與國民黨軍隊進行大決戰的隊伍中。
因為一部小說《林海雪原》,我們記住了英雄楊子榮。正如如周總理所說在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像他這樣的英雄有成千上萬,他們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負傷104萬人、犧牲26萬人、失蹤19萬人!
這些英雄們倒在了黎明之前,用鮮血和生命,將我們推向了萬丈光明!還有千千萬萬活下來的英雄,他們默默無聞用盡自己的一生,為了國,為了家。
謹以此文緬懷歷史,以敬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