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6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6 min
在初涉二戰史時,通常會認為,那個閃擊波蘭、法國、鯨吞大半個歐洲的納粹德國,就是高效的代表。
其實,看似光鮮亮麗的第三帝國,是建立在謊言和欺騙之上的。即便是在其引以為傲的軍工領域,內部也到處充斥著蠅營狗苟的腐敗和低效。
狼群的另一面
談及納粹德國的海軍,戰爭初期,俾斯麥號戰列艦在丹麥海峽對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一發入魂”,和鄧尼茲所倡導的“狼群戰術”總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甚至一度有人吹噓俾斯麥為二戰最強戰列艦,並認為如果不是希特勒的盲目東進,德國完全可以憑藉精銳的潛艇部隊,徹底困死大不列顛。
俾斯麥號戰列艦。來源/紀錄片《經典人文地理》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一些有趣的細節:“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效能究竟如何?作為一款4萬噸級的戰列艦,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造價高達1.968億帝國馬克(約7872萬美元),價格實在有些離譜。須知被日本海軍視為“國寶”的6.5萬噸的大和級戰列艦單艘造價也不過1.5億日元(約3500萬美元)。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確存在重啟戰列艦生產線等因素,但總噸位僅為“大和”級三分之二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耗費前者兩倍以上的造價。更何況,日本海軍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好歹還在太平洋上耀武揚威了三四年之久,德國海軍的兩艘俾斯級戰列艦卻是一艘在首次行動便被擊沉,另一艘則躲在挪威沿海,幾乎未能對戰爭起到實質性的影響。
也正是鑑於大型水面艦艇的無能,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和使用相對廉價的潛艇,並在戰爭初期取得了豐碩戰果。隨著英、美海軍反潛能力的上升,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損失也隨之直線上升。從戰後的資料分析來看,在歷時五年八個月又一週的戰爭中,德軍潛艇共擊沉同盟國和中立國的運輸船2828艘(也有資料為2603艘),總噸位達1468.7萬噸,平均每月擊沉41.4艘,21.5萬噸。其中1943年3月擊沉108艘,計62.7萬噸,成為德國狼群最為“囂張”的月份。
聯邦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於1981年拍攝了《從海底出擊》,為觀眾揭開了二戰中德國"狼群"神秘的面紗。來源/電影《從海底出擊》截圖
這看似輝煌的戰績,也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地方。比如潛艇所取得的戰績佔德國海軍擊沉運輸船5150艘的54.9%。也就是說,依靠水面艦艇和航空兵,德國海軍也取得了與潛艇部隊相當的戰績。
受自身作戰特性制約,德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在面對敵方水面艦艇和航空兵時大多隻能被動挨打,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損失潛艇778艘,其中除了59艘為碰撞等事故損毀之外,其餘均被擊沉。加上當時的潛艇救援和逃生技術尚不發達,德國海軍的潛艇一旦被擊沉,便可能全軍覆沒。
從1943年夏季開始,面對護航船隊體制逐漸完善、護航海域日益擴大、採取海空協同立體反潛戰術的美、英海軍,德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已然完全討不到便宜。為了彰顯德國海軍的存在,鄧尼茲等德國海軍高層依舊不斷向大西洋派出潛艇,最終導致德國在海軍潛艇部隊中服役的4.1萬名官兵中,陣亡和失蹤達2.8萬人,被俘0.5萬人,傷亡總共約3.3萬人,傷亡率高達80%,是諸軍兵種中傷亡率最高的部隊。
鄧尼茲。來源/紀錄片《檔案》截圖
戈林的後花園
恰如一首歌中所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如果說德國海軍因為自己在納粹德國武裝序列中最不受重視,不得不用幾近自殺的方式,在大西洋上展開潛艇活動。那麼,德國空軍卻因為得到了太多的重視和厚待,表現出一種莫名的驕傲和慵懶。
德國空軍之所以能夠得到納粹德國的優待,表面上看是因為其締造者和主要領導人——戈林元帥是一路追隨希特勒的親密戰友,兩人之間有著超越其他納粹高官的“情誼”。但事實上,希特勒對戈林長期以來“支援”自己的“報答”更多的是對其放縱的私生活的“包容”。
戈林。來源/韓文寧《日本戰犯審判——見證1945》,南京出版社,2005年
希特勒對德國空軍的優待,更多是基於他對未來戰爭的設想。一戰以來,德國將其空軍作為推行擴張政策的有力工具。希特勒上臺後,他決意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一支儘可能龐大的空軍,以便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對周邊國家進行恐嚇。同時,他堅持空軍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為主的思想,這就導致了德國軍方對空軍的輔助側重於戰術支援,俯衝轟炸機也被認為是破壞敵軍指揮部和後方通訊網的重要存在。
希特勒。來源/韓文寧《日本戰犯審判——見證1945》,南京出版社,2005年
由於承擔著“閃電戰”中“快速制敵”的作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德國空軍都獲得了優先的資源配給。但即便如此,德國空軍依舊在“哭窮”。在戰爭全面爆發前夜的1938年,戈林仍在報告中稱德國的工業產能只能應付空軍所需的83%。
在不斷汲取有限資源的同時,德國空軍走上了一條畸形的發展道路。為了滿足戈林口中“元首不會過問那些轟炸機有多大,只會在乎有多少架”的標準,德國空軍訂購了大量中程航距和短航距的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這些戰機在閃擊波蘭、法國等戰役中的確表現出色,但隨著“不列顛空戰”打響,德國空軍缺乏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轟炸機聯隊,更缺少具備長距離護航的遠端戰鬥機的弱點便表現無餘。
更諷刺的是,隨著“不列顛空戰”的攻守易勢,德國空軍不得不為了應對英國皇家空軍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而疲於奔命。雪上加霜的是,這一時期的德國戰鬥機的產量出現了直線下滑,相較於英國的作戰飛機生產超額43%,德國空軍在1940年夏天落後原預定計劃40%的產量,也就是說7月至11月間,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倒退,產量從每月227架降為177架。
不列顛空戰。來源/紀錄片《檔案》片段
不同於美國和英國系統化生產,德國空軍還秉持著傳統歐洲的家族式企業,這種效率極其低下的生產模式,加上由於遭遇英、美禁運所導致的資源匱乏和國內動員的不足,使德國空軍所保有的戰機數量一度不足呼叫。
“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總參謀長漢斯·耶舒恩內克下令抽調更多的飛行教官充實到各飛行聯隊去,以期能維持對英國的打擊力度。事實證明,此舉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因為大量的飛行教官陣亡,使德國飛行員的訓練質量開始嚴重下滑。德國建立了許多新的飛行學校,但這些飛行學校因為教官的短缺,根本無法培養出訓練有素的飛行員。
在戰鬥機的生產和飛行員的培養都無法填補戰損的情況下,德國空軍不得不發揮德國軍工的傳統優勢,向克虜伯等軍火巨頭大量的採購各型別的防空火炮,組建地面部隊。
1939年,德國空軍的高炮部隊已然裝備有6700門輕型高射炮和2628門重型高射炮,此後更是不斷加速膨脹,到1944年初,德國本土部署了超過20000門高射炮,其中三分之一是重型火炮,而在各佔領區另有約10000門高射炮,至同年年底,德軍高炮部隊每月消耗的炮彈數量便高達300萬發。
至戰爭結束,德國空軍陸續組建了31個高炮師和6個高炮軍。在戰爭後期,負責本土防禦的高射炮很多是由希特勒青年團的志願者、不適合前線服役的老年人和女性輔助人員操縱的,這類輔助人員也同樣充斥在探照燈、雷達、通訊等支援單位中,據估計參與本土防空作戰的人員超過100 萬之眾。
儘管德國空軍的地面部隊取得了一定戰績,僅1944年就擊落了超過3500架盟軍飛機,但規模如此龐大的防空部隊所佔有的資源也同樣驚人。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大量不願意去東線計程車兵削尖了腦袋擠進相對安全的德國空軍地面部隊,儘管他們還是被送往東線,卻並不是直接補充到陸軍之中,而是分兩批成立了21個空軍野戰師。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來源/北京衛視《檔案紀實》片段
在戈林的直接干預下,空軍野戰師在輕武器上的優先順序很高,比普通國防軍陸軍要高很多。有的甚至超過了精銳的武裝黨衛軍。但在重武器方面就顯得捉襟見肘了,每個師只有一個炮兵營,裝備的主要是繳獲自波蘭、法國、蘇聯等國家的各種雜式野炮山炮。因此在戰場常常一觸即潰,以至於被德國陸軍揶揄為“戰鬥力僅略強於義大利人”。
跛足的條頓騎士
有一個關於德國陸軍的經典問題是這麼說的:“三號突擊炮G型、4號H型、豹式坦克、追獵者突擊炮和步兵手上的pak40型反坦克炮有什麼共同點?”
有人會回答道:“都用的75毫米炮,所以炮彈可以通用。”但資深一點的人會告訴你:上述武器也就是口徑均為75毫米而已,但因為主炮倍徑、藥筒直徑、藥室尺寸都不一樣,所以彈藥根本不通用。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德國陸軍各種88毫米口徑的大炮之上:“虎”式坦克的88毫米KwK36L/56型坦克炮、“虎王”式的88mm KwK43 L/71型坦克炮、空軍的flak36型防空炮和陸軍的pak43型反坦克炮統統不能通用。即使kwk43型和pak43型火炮的炮彈從彈頭、到穿深、到藥筒全部一樣,但是KwK系列都是電激發而pak系列都是撞針激發,底火不一樣還是不能通用。
虎式坦克。來源/紀錄片《檔案》截圖
想象一下,德國後勤部門至少要同時開設十條生產線,其中5條用來生產5種不同型號的大炮,另外5條用來準備配套的炮彈,然後要發給5種不同的作戰單位和車輛,中途還不能發錯,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作戰單位在高烈度作戰下彈藥基數的充足。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工系統掌握在諸多小型生產企業的手中,他們的設計師投納粹高層所好,拿出一款款紙面上頗為驚豔的武器,從而爭取到了採購訂單。至於這些出自於不同工廠的武器如何在戰場上實現聯勤,則完全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直接體現在德國的坦克生產方面:1940年,德國陸軍總計獲得了2號坦克93輛,38t型坦克367輛,3號坦克862輛,4號坦克268輛。總數雖有1590輛。但真正堪稱效能優越的4號坦克卻僅佔一小部分。
到了1941年,2號坦克的生產能力提升至每年223輛,38t型坦克和3號坦克的產量更達到了678輛和1673輛,但可以與蘇軍T-34抗衡的4號坦克仍僅生產了467輛。而這一年,蘇軍T-34/76中型坦克的產量為3020輛。
為此,希特勒希望德國軍工大量生產的3號坦克可以換裝60倍口徑的50毫米坦克炮,但是生產3號坦克的戴姆勒-賓士公司明確答覆不行,只是暗地裡把裝備三號坦克的火炮變成了42倍口徑的50毫米炮,自然,希特勒知道這樣的事情之後,來了一場“元首的憤怒”。
這種極度糟糕的局面,直到1942年初,負責德國軍工生產的弗裡茨·托特博士在一次空難中喪生才得以改觀。當時的德國剛剛在莫斯科遭遇慘敗,又要同美國開戰,包括希特勒在內,納粹黨高層的許多人都認為急需一位有才能的人接手托特博士的軍需總監職位。這個繼任者不但要完成托特的任務,還要幹得比托特好很多。戰局已經長期化,德國的敵人日漸強大,德國需要更多的武器,更多的彈藥,才能在這次戰爭中爭取個體面的結局。
弗裡茨·托特。來源/紀錄片《世界著名防禦工事》截圖
軍工的奇蹟
希特勒任命了建築設計師施佩爾為托特的繼任者。施佩爾曾在納粹黨集會會場設計和帝國總理府擴建的專案上展示了過人的統籌管理和領導才能,但是他沒上過戰場,能被希特勒選中是因為其組織領導能力。畢竟,能夠把複雜的建築設計好並監督完成,施佩爾也一定能把複雜的軍工生產做好。
1943年,隨著盟軍的戰略轟炸不斷升級,昔日不可一世的戈林在納粹高層當中越來越沒有話語權,而施佩爾負責的軍需生產,一開始只是服務於陸軍的裝備,後來擴充套件到了海軍和空軍的所有裝備中,施佩爾為了提高德軍武器的產量可謂煞費苦心。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將德國經濟轉入戰時模式。
施佩爾。來源/紀錄片《經典人文地理》截圖
然而,德國一旦轉入“戰時”模式,軍需品的生產必然會擠佔民用產品的生產銷售。在施佩爾上任之前,希特勒一直不願意降低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他看來,自己的納粹政權之所以可以讓老百姓衷心擁戴,“讓大家吃好穿好用好”是非常重要的。在上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因為糧食饑荒發生了暴動,直接導致了第二帝國的崩潰。
施佩爾上任後,做了很多努力去改變這一切。1943年,他完全掌握戰時經濟之後,向納粹黨的各個大區領袖發出命令,禁止一切奢侈品生產,因為奢侈品完全脫離戰爭和民生,“除了滋生腐敗之外毫無用處”,他給大區領袖們兩週的時間去禁止全部的奢侈品,包括高檔傢俱、紅酒、毛皮製品等等,並威脅如果不這麼做,黨衛軍頭子希姆萊會找大家談話。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施佩爾可以找到希姆萊,而那些納粹的大區領袖找到了希特勒的私人秘書馬丁鮑曼,抗議施佩爾的舉措“過分干涉了地方事務,並使得各個大區一片混亂”。因此,這道禁令並沒有被嚴格貫徹。即使如此,生產奢侈品的產業大大萎縮,騰出來的一些工廠和人手,就被施佩爾忙不迭地投入了軍事生產領域。
此後,施佩爾還簡化生產流程,不必要的工藝一律節省,鑄造件能改成衝壓的一律改掉。過去很多武器生產商採用的是“工作站”制度,施佩爾則力圖推行生產線制度。生產線固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速率,但需要更多的人手。可惜在當時,熟練工人已經是稀缺資源了,施佩爾命令德國本土的工廠全力以赴地提供人力負責軍需生產,甚至擴大了對婦女的動員範圍,而讓被佔領國家的許多工廠生產民用品,畢竟這些被佔領國家轉產軍品需要時間,而納粹德國已經等不起了。
1943年起到1944年,在施佩爾的努力下,德國經濟差不多緩慢地轉型到了戰時經濟,軍需生產也攀升到一個高峰。以坦克為例,1943年德國生產了3號坦克2219輛、4號坦克3013輛、5號豹式坦克1768輛、虎式坦克649輛、虎王坦克3輛,總計7652輛。
豹式坦克。來源/紀錄片《坦克之戰》片段
到了1944年,德國更是生產了4號坦克3126輛、5號豹式坦克3777、虎式坦克623輛、虎王坦克377輛,達到了7903輛的新高峰。但1944年,蘇聯生產了4100輛T-34/76中型坦克、10615輛T-34/85中型坦克。而美國陸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也達到了生產巔峰,可以放手在前線換裝75毫米的長身管型坦克。
但納粹德國最後的發力,也無法改變空前懸殊的力量對比。所謂的“軍工生產奇蹟”也不能換回那些流逝的時間,挽救這個註定被歷史淘汰的“法西斯帝國”。
END
作者丨趙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