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是,大臣》和《是,首相》之外,再看英國人安東尼.塞爾登和喬納森.米金的《內閣辦公廳——現代政府的誕生》,大致可以對英國內閣制度與政黨競選制度的關係有所理解。
英國的內閣制度誕生於14世紀的樞密院,但內閣大臣們都是自行做會議記錄。內閣辦公廳設立於1916年,最初稱為內閣秘書處。1916年一戰時期,首相勞合.喬治為提高決策和執行效率,設立戰時內閣,獨立於內閣。但因首相作為政府首腦,既要管理內閣,又要照顧議會和內政事務,無暇管理戰時內閣,因此成立戰時內閣秘書處。設立內閣秘書長,對所有重要議題的討論進行簡要總結,並完整記錄所有決策,當決策涉及某一部門時,會議紀要副本立即送達該部門。政府的決策、執行更加科學,因此,現代英國政府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內閣辦公廳設立之時。
在選舉制國家中,別看政客黨爭熱熱鬧鬧,但實際上鐵打的營盤是文職官員體系,流動的兵才是政黨和政客。內閣秘書長領導政府高階公務員文職體系,辦公廳是所有政府公務員的主管機構。時至2016年,內閣秘書長(有時主管文官的職務分設,另立文官長主管文官系統)領導的團隊人數達44萬人之多。
從1916年,英國內閣共有11位秘書長,服務於19任首相。
電視劇《是,大臣》和《是,首相》更多的是諷刺了政客們的虛偽和勾心鬥角。儘管不是內閣辦公室與內閣制度的全部,但對於理解西方決策的過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引述自Lord Armstrong of Ilminster的打油詩寫到:
撰寫內閣會議紀要時,
要記錄的不是他們說了什麼,
也不是他們認為自己說了什麼,
而是他們本應說什麼,
如果他們已經想到了他們要說什麼。
正如電視劇所描繪的,內閣秘書長和首相之間試圖相互影響和控制。1979年當撒切爾贏得選舉進入唐寧街10號時,她收到了時任秘書長的亨特送來的她所接手的政治局面的長篇簡報。亨特的重點當然是強調內閣辦公室的核心地位:
“內閣辦公廳的首要關注點是……確保工作……有條不紊地被推進,以便大臣們有充分的決策依據”。
意思是,大臣們,你們是新來的,你們是真的不懂。
阿姆斯特朗擔任希斯的議會私人秘書時,為幫助他工作,阿姆斯特朗特意設計了一個藍色的首相專用盒子。直到撒切爾擔任首相時,彩色的盒子還在使用。如果阿姆斯特朗有特別希望撒切爾連夜讀完的檔案,他會狡猾地把它放進盒子,即使這個檔案不像其他檔案那樣機密。是不是電視劇的劇情?
內閣會議很重要?不對。撒切爾的內閣有20多名成員,但只有當大臣們對議案非常有把握時,才會把它拿到全體內閣會議中討論,否則就是自取其辱。奈傑爾.勞森回憶,內閣會議是他每週可以放鬆的時候,因為會上基本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
布萊爾當選為首相時,時任內閣秘書長巴特勒給他的簡報含蓄提醒布萊爾,直接管理唐寧街10號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內閣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