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蒙茲曾說過:“一個人最大的弱點,便是自以為自己很聰明。”這句話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便如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說:“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假聰明矇蔽了雙眼,這不僅耽誤了對孩子的教育,也讓這些假聰明對孩子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
同事劉姐這幾天的情緒非常低落,原因無他,主要就是劉姐15歲的兒子曉光的中考成績十分不理想,原本從曉光平常對待學習的態度及老師的評價來看,不應該是隻考出了入讀普通高中的成績。劉姐說:“平常曉光對於學習的內容都是非常有信心的,經常說課業太過於簡單,回家後很少會動筆寫作業。老師也說他是比較聰明的孩子,只要肯靜下心來學習。”
劉姐還說,曉光從小學起,學習成績就一直處於班裡的中上游水平,每次說起學業,都是非常自信的。所以,劉姐與丈夫很少管曉光的學習,對他非常有信心。
哪怕隨著學業越來越繁重,曉光的學習成績有所下滑,老師偶爾也勸告劉姐要適時勸導曉光要認真對待學習一些,但劉姐看到曉光的信心並沒有受到打擊,對學習依然充滿了信心與熱情,因而也就繼續放任曉光回家很少複習、預習、做作業的習慣。
而如今,看到曉光的中考成績,以及曉光徹底被打擊,情緒十分低落哦的狀態,劉姐與丈夫十分後悔沒有在小學時就好好監督曉光學習,而不是被曉光的這種盲目的“假聰明”誤導。
其實,像曉光這樣的“假聰明”十分常見,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很少主動學習、真正實踐,最後被耽誤而導致在重大考試上摔了“跟斗”。當然,除了曉光這樣的“假聰明”現象外,還有不少被家長、孩子誤以為“聰明”的表現,迷惑了家長與孩子,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及未來!
這三類孩子小時候看著聰明,但長大反倒沒出息,其實是“假聰明”
“這個碗不是我打碎的”、“這些零食不是我吃的”,明明房間內只有孩子在,這些事情只有他們做出來,卻因為害怕家長的責罰而極力否認。可能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能在短短時間內便能用勇氣否認,覺得是一種“腦子靈活”的表現。
殊不知,這樣的表現不僅不是真正的“聰明”,還是不誠實的行徑。可能不少家長覺得,沒有哪個孩子不說謊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然而,此前李康教授也經過研究後發現,孩子在2歲時說謊的比例為30%,沒有家長的干預,這個比例在4歲時可以達到80%。可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教導,孩子很容易養成說謊成性的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交友、工作都是極為不利的。
與說謊、不誠信一樣的“假聰明”就是喜歡推卸責任,沒有責任心。家長們看到孩子為了推卸責任,不惜動腦筋嫁禍、說謊,覺得這是高智商的表現。但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真正聰明的孩子應該是具有誠實守信、勇於承擔責任等美好品德的。”而沒有責任心,不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的孩子,相信沒有人會願意與他交往,工作上也不會得到領導的信任、賞識,也不會懂得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
最後一類具有“假聰明”表現的孩子便如上文提到的曉光,不肯認真、主動學習,對自己的能力過於盲目自信,只會說一些“漂亮話”,如“這太簡單了”、“我早就懂了”,但真正面對考驗、考試的時候,往往會“栽跟斗”。如果家長不及時糾正,孩子不僅很難取得好成績,影響學業的進步,未來工作時也會遇到各種坎坷。
心理學專家李心天經過多年研究後總結到:“能準確辨別孩子的內心,是家長們必須掌握的重要課程。”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分辨出孩子的“假聰明”行為與心理,那就無法進行干預、教導。
當然,當家長能做到及時發現孩子的“假聰明”行為,該如何教導、糾正,也是對家長的一大考驗,因為它將關乎到最終的教育結果。
當家長髮現了孩子的“假聰明”行為,應如何教導、糾正?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孩子性格、品行形成的關鍵時期是3至6歲之間。”也就是說,家長們發現孩子的“假聰明”行為要趁早,教導、糾正也要趁早。當發現孩子有說謊、推卸責任的狀況時,應立即制止,耐心教導孩子,讓他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下次不能再犯。
而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要以耐心、包容的心態來對待孩子。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可以理解、包容孩子犯錯的,只要及時改正,下次避免再犯就可以了。這樣的處理態度,可以讓孩子敢於承擔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故意說謊或嫁禍來推卸責任。
此外,家長還要教育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懂得做人應誠實守信、真誠待人,且說到就要做到,不可隨意說空話。
每個孩子都有極強的可塑性,能否將孩子培養成三觀正、聰明的人,主要還是依靠家長能運用科學、正確、適合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規避孩子出現諸如撒謊、沒有責任心等“假聰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