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中秋節是快樂的日子。
但同一片月光下,喜怒哀樂各不相同。團圓與快樂,是所有人的追求,但現實也許並不是那麼美麗。
在千年前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中秋節就別有感慨。他寫下《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表達了他對於那一年中秋節的獨特感受。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這兩首中秋詩,千年後讀一讀,特別有味道。
第1首: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所以說“滿月”,所以有象徵“團圓”之意。同時,因為月亮的圓和亮,所以人們很容易把月亮和鏡子聯絡起來。
就像李白有名句曰:“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又有詩句曰:“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杜甫此處說“滿月飛明鏡”,雖是老生常談,讓人想起李白的“月下飛天鏡”,但開篇凝練,先聲奪人,顯示這首詩的不凡。
“歸心折大刀”,尤其有味道。有些朋友可能奇怪了,大刀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解釋說,是月亮裡的吳剛用大刀在砍桂花樹。可是吳剛思念人間,歸心急切,所以不情願砍樹,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
我個人覺得這種解釋是有點牽強的。歸心當然歸心,但特地拉出吳剛砍樹的傳說,卻有點牽強附會。
畢竟,吳剛砍樹是用斧頭的,怎麼反而是用“大刀”呢?
其實,在樂府裡面有一首《藁砧詩》:“藁砧今何在,山上覆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而這首《藁砧詩》,正是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的來源。不過杜甫擅長煉字,整個詩句變得更加緊湊,更加凝練而有詩味了。
那“何當大刀頭”的“大刀頭”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答案還是在《藁砧詩》裡,這是一首謎語詩。
藁砧就是鈇(fū),鈇通“夫”。藁砧今何在,就是說“丈夫什麼時候回來”。
山上覆有山,兩個山字就是“出”,意思是丈夫出去沒有回來。
何當大刀頭,看過影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大刀頭乃是刀環,環也就“還”。所以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破鏡飛上天,破鏡是月半,所以意思是丈夫要月半才能回來。
換言之,“大刀頭”其實就是“還”的意思。比如李商隱也寫了一首《擬意詩》,裡面也是用的這個意思:“空看小垂手,忍問大刀頭。”
我們現在回過來看杜甫“歸心折大刀”,歸心指的是有回家的心。而“折大刀”,就是“折了刀環”。
整句詩聯絡起來就是說,雖然杜甫有回家的心,然而迫於形勢,想回家而不能回。
在中秋節的團圓日子,想家而不能回家,這首詩一開始就奠定了一種悲傷的氛圍。
據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杜甫各處漂泊,避亂蜀中。他想起這些日子裡的無家可歸狀態,自然而然就有了“轉蓬行地遠”的感嘆。
轉蓬是古詩文常有的意象,蓬草隨風飄轉,用來比喻行蹤無定或身世飄零。像李商隱的名句曰:“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但李商隱的“轉蓬”,只不過是雜事倥傯,而杜甫的“轉蓬”卻是一種飄零無依、滿腹辛酸的寫照。
攀桂仰天高,月亮高高在上,人生出路在何方?杜甫雖然有過“致君堯舜上”的遠大理想,但是現實卻反覆給他以打擊,難免有失落與鬱悶之情。
所以,中秋節的景色在杜甫的筆下竟是如此蒼涼哀傷:“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這兩句形容中秋節月亮的明亮,生動無比,卻也悲傷無比。
霜雪遍佈,人生路難行。羽毛飄零,徒然自傷。
月光明照,不是帶去溫暖,而只是現出悲涼。
所以,別人在中秋節是喝酒賞月,快樂齊天。而杜甫賞月,卻是越看越悲傷,越看越難受。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白兔自然就是指月亮,可是杜甫欣賞不到月亮的美,只能無聊到去數白兔的毫毛。
有人說,結尾兩句是形容月亮之亮。中秋節的月亮當然是很亮的,杜甫如此寫,其實只是表現一種淒涼心境。
聯絡到杜甫的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們可以毫不吃力地發現,杜甫的中秋節是如此的“艱難苦恨”。
第2首: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第2首詩以寫景為主,甚至是全部都是寫景的。這裡的月光不是溫柔的,而是蒼涼的。
而這首詩最讓我感動的是,在中秋節的日子裡,杜甫不僅僅想到自己的漂泊無依,還想到了離鄉戍邊的“漢家營”裡計程車兵,想到了老百姓,體現了杜甫的偉大情操。
大家還知道哪些中秋節的詩詞呢?歡迎留言哦。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