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生活,經常會與海南的黃牛相遇。這些牛大多是散養的,每天自由自在的啃食一片片茂盛的牧草。這些牛很聰明,似乎知道時間,經常會集體穿越公路,從一片草地遷移到另一塊草地。這些牛大搖大擺,不緊不慢,司機按喇叭催促也不慌張,時而還會將牛糞留在公路上。許多過往的車輛為其讓路,形態非常可愛。只見牛吃草,卻從未見到飼養和放牧人員,這也是一個迷。難道這些牛是無主人嗎?
海南黃牛又稱高峰黃牛,主要特徵是肩峰隆起,外表略似印度瘤牛(zebu),其次是頭長、額短、耳大、角短小、十字部高、體幅較廣、四肢堅細、面板柔軟而富有彈性、被毛短密、尾巴長。
海南黃牛於2003年列入《中國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北方人習慣了東北的老黃牛,與海南牛初次相見,感覺有些像寵物,特別是那些仍在吃奶的小牛,可愛極了。
海南黃牛,又被稱為(高峰黃牛)海南的高峰牛。原產於廣東省雷州地區,經早年的引進和不斷改良,這種細毛黃牛更適合在熱帶地域生長。經過逐代的篩選,最終演生成了海南黃牛。
在海南黃牛中,公牛肩峰發達,一般高達7—19釐米。4—5歲的公牛,峰高平均為15釐米。
母牛的肩峰較低或不明顯。當地群眾認為肩峰分為兩種,一種是峰頂寬而厚,稱為“盤型”峰。另一種是峰頂較夾而且薄,稱為“雞冠型”峰。
海南黃牛屬使役、肉兼用型牛。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可以拉車,也可以吃肉。這種牛生長的密集區為,海口市秀英地區,主要分佈在石山、永興、遵譚、十字路、龍塘、舊州等鎮。
主產區為東方、樂東、儋州、澄邁、定安等五個市縣,其他各市縣有少量飼養。
海南黃牛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記載,在海南豐富草原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時間的選育,形成了耐熱、耐旱、耐勞、耐粗飼和抗病力強等優點。深受當地人民的所喜愛,尤其是在火山岩缺水地帶分佈密集。
海南黃牛在海南西部地區飼養很普及,我們在澄邁縣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據海南省統計局2005年統計,產區內海南黃牛的飼養量,達43.56萬頭。
海南黃牛繁殖能力強,大多數母牛為一年一胎,也有三年二胎的情況。小牛犢成活率在95%以上。據材料記錄,小牛在10月至次年8月份出生最多。
據說:海南黃牛的飼養,主要依賴海南豐富的熱帶草原。在自然條件下散養,自由覓食。
這裡所描述的草原,與內陸的草原有著天壤之別。其實就是一片片閒置的空地,樓與樓之間,路與路之間,多年無人問津的土地,自然生長出豐厚的熱帶雜草,牛可以在草叢中自由採食。
海南牛經多年嚴格的選育,具有抗病力強、遺傳效能穩定、皮薄、產肉率高、肉質細嫩等優點。
據專業人士說:海南在草原建設上,推廣種植優質高產的禾本科牧草。我們只是一聽而過,根本就聽不懂啥是“堅尼草、皇草、九尾草”,它認識我,我卻不認它。
黃牛愛吃的豆科牧草,苜蓿屬的“拉花草、新銀合歡”將得到推廣。在海南黃牛現有的基礎上,從役用,向肉用轉變,從數量到質量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期待海南黃牛肉,走出海島,搬上內陸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