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孕育出了很多“水中活化石”,長江白鱘、長江鱘、中華鱘等旗艦物種都在長江中生活了上億年。在這些長江鱘魚中,白鱘(Psephurus gladius)以體長7m,體重900多公斤的規格位居榜首,是當之無愧的“淡水魚之王”。
2019年12月23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轟動世界的論文,宣告長江白鱘已經滅絕。對於這一訊息,我國權威鱘魚研究專家危起偉博士指出:“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變的”。
為啥能這樣肯定?實際的調查很有說服力。自2003年1月24日發現最後一條白鱘以來,科研人員多年來一直在持續尋找白鱘的蹤跡,投入了多條漁船,部署了4762條航線,111條錨定線以及950個漂流網,覆蓋了長江上游488.5km的江段,其中大部分都位於自然保護區內。結果令人失望,連一條白鱘都沒找到!
2020年初,長江白鱘滅絕的訊息迅速在廣大社交媒體刷屏,話題衝上微博熱搜並很快產生5億閱讀量。遺憾的是,這種在地球上存活了上億年的古老生物,最終還是沒能活到2020年。
長江白鱘和美國白鱘,到底有何區別?
長江白鱘屬於匙吻鱘科白鱘屬,古人稱之為“鮪”,上個世紀的長江漁民稱其為“白象”。“千斤臘子萬斤象”是四川一帶漁民總結出的漁諺,“萬斤象”說的就是白鱘。
在全球範圍內,匙吻鱘科只有兩個物種,第一種是我國長江的白鱘,另一種則是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又名美國白鱘、鴨嘴鱘。
白鱘和鴨嘴鱘的親緣關係較近,但是形態、習性都相差很大。白鱘的常見體長為2~3m,體重200~300kg,曾作為漁獲物被漁民大量捕獲。我國生物學家秉志先生曾在南京記錄到一條體長7m、體重907kg的白鱘“魚王”。至於鴨嘴鱘,壽命雖說可達30多年,但體長多為1~2米,體重一般不超過30公斤。
在外觀上,長江白鱘體長梭形,頭部約佔體長1/3,吻部像一把利劍,上面分佈有梅花狀的陷器;體表光滑而裸露,背鰭較高,尾鰭歪形,上葉發達,腹部各鰭條呈白粉色。鴨嘴鱘的面板同樣裸露,但吻部呈扁平狀,神似鴨嘴、船槳,各鰭條呈灰黑色。
兩者最大的差異是食性不同。長江白鱘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為食,包括米級的四大家魚。科研人員曾在一條3米長白鱘的胃中發現了十幾斤重的大草魚,其吻部很可能發揮著攻擊獵物、驅趕魚群的作用。
鴨嘴鱘則是濾食性動物,主要捕食小型的浮游動物,偶爾也可捕食搖蚊幼蟲等小型昆蟲,和鱅魚(花鰱)的食性相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有很多水庫都曾放養過鴨嘴鱘,用於調控微藻、淨化水質,同時用作經濟魚類上市銷售,這其中就包括千島湖。
漏網之魚潛入千島湖
千島湖別名為新安江水庫,自1960年新安江大壩建成以來,該水庫就成了淳安縣的生態寶庫,同時也是遠近聞名的“天然魚庫”。上世紀90年代末,庫區的網箱養殖戶從美國引進了一批鴨嘴鱘,這為後來的意外逃逸埋下了隱患。
鴨嘴魚生長快,肉質好,營養豐富,被譽為魚中極品,深受消費者歡迎。養殖戶也是樂此不疲,一條3~5公分長的魚苗只需3~4個月就能培育成20~30公分的大規格魚種,養殖6~7個月可長到一斤左右,當年年底能達到2斤以上的上市規格,飼養成本低,收益相當可觀。
由於沒有做好防逃措施,一部分鴨嘴魚在養殖、捕撈時僥倖逃逸到了自然水域中。在2015年12月8日,千島湖的捕撈隊捕獲了一條罕見的巨型鴨嘴鱘,目測體長在1.5m左右,在當地引發轟動。捕撈隊員描述道:“(這條魚)身子滾圓、光溜,確為魚形,但頭部卻有一個類似飯鏟的東西”。
據測量,這條鴨嘴鱘重約36斤,而市面上常見的個體只有3~4斤左右,較大的能達到7~8斤,30斤以上而且是野生的鴨嘴鱘絕對算得上是“魚王”了。不難推測,這條“魚王”的實際年齡至少在20齡以上,類似的“漏網之魚”應該還有很多,分散潛伏在數百平方公里的水面下。
鴨嘴鱘能替代長江白鱘嗎?它到底有何“危害”?
鴨嘴鱘產業鏈遍及全國,10多個省份均曾引入養殖,在華南尤為常見。按理說,媒體對鴨嘴鱘應該有一定的認知度,但報道卻讓人大跌眼鏡:當白鱘滅絕的訊息爆出後,多家新聞媒體竟然將白鱘和鴨嘴鱘的配圖混淆了,這也從側面揭露出相關媒體對長江白鱘認知匱乏,對外來物種鴨嘴鱘也同樣缺少明確定位。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長江白鱘永遠無法被替代,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魚,位於長江營養金字塔的最頂端。作為我國的特有物種,白鱘主要分佈在長江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流和支流中,它的生存遭遇可以說是長江生態演變的真實寫照,也是評價長江環境變化的重要風向標,生態價值不可估量。
再說說鴨嘴鱘,其定位則是外來物種,可養殖,可食用,也可用作觀賞魚。野生的鴨嘴鱘對環境沒有太大危害,不會捕食其他魚類,在繁殖上也不如羅非魚那樣瘋狂,客觀上有利於淨化水質,利大於弊。
需要說明的是,鴨嘴鱘雖說是外來物種,但還沒發展到入侵物種的地步,它的生存狀態也不太樂觀,在2004年就被IUCN列為了“易危物種”。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經調查後得出結論:未來10年內,野生鴨嘴鱘的種群數量可能減少30%以上,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在中國,鴨嘴鱘是否受保護?
白鱘的滅絕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作為其唯一的近親,鴨嘴鱘就成了匙吻鱘科“最後的獨苗”。在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鴨嘴鱘已被列入了保護名單,禁止各國進行非法國際貿易,魚子醬、魚肉製品受到了嚴格監管。
在我國,鴨嘴鱘也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動物,其養殖屬於特種養殖,有一定門檻。養殖戶必須提前申請專業的繁殖馴養許可證和銷售許可證,否則均屬於非法養殖。在2014年9月,江蘇省江陰市漁政局查獲了一起非法收購案,當事人在未辦理馴養繁殖證、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收購了5380斤鴨嘴鱘,結果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至今仍有警示意義。
總之,野生的鴨嘴鱘受保護,人工養殖後完全可以依法利用,大鯢、胭脂魚、中華鱉等保護動物同樣如此——在獲得相關證件後,對野生種群馴養繁殖二代以上,形成人工種群就可以正常銷售。
對於長江瀕危物種的保護,您有什麼好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