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崇禎殺袁崇煥的罪名是“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就是通敵,議和,殺帥這三條。這是主要的三條,讓崇禎做出殺袁崇煥的決定還有很多的暗線,今天我們就捋一捋,看看袁崇煥是怎樣把自己逼進死衚衕的。
首先還是要從那句承諾說起,這是一切禍源的開始。
當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崇禎把希望都寄託在了袁崇煥身上,當崇禎問他復遼的策略的時候,他就隨口說句“計五年,全遼可復,” 崇禎聽後大喜,說:平復遼東,朕定封侯加賞,兵部大臣許譽卿私下問及此事,袁崇煥說看皇帝心情不好那只是安慰皇帝的話,許譽卿心頭一緊,意識到袁崇煥闖禍了,提醒到:軍無戲言,若五年平不下遼東,奈何?袁崇煥此時也覺得自己把話說大了。
於是又加了許多附加條件以此作為退路,對皇帝說要有足夠的糧餉,任用能人,對只出工不出力的罷黜,要有足夠的權力等等,不想這些近似苛刻的要求崇禎都一一答應,並賜他尚方寶劍,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計劃崇禎信了,他要抓住袁崇煥這顆救命稻草,不惜一切代價。至此袁崇煥沒有了絲毫退路,
1629年袁崇煥私斬毛文龍,當時毛文龍以皮島為基地, 也就是今天朝鮮的椵島,在北面起到了牽制後金軍的作用,因為毛文龍的存在讓後金成腹背受敵之勢,不敢輕易向關內深入。毛文龍霸據一方,天高皇帝遠,因戰略位置重要,朝廷對其有所牽就,這就讓毛文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袁崇煥的命令在他這裡不太好使,袁崇煥覺得他會妨礙他五年復遼的計劃,假傳聖旨以冒餉,貪功,違命等十二大罪名給殺了,毛文龍冒領軍餉,私自增稅,卻有此事,但罪不至死。
毛文龍的死直接導致鴨綠江到旅順一帶都被後金佔領,也讓後金沒了後顧之憂,騰出手來放心大膽的集中兵力對付遼東。
崇禎對私殺毛文龍非常不滿,但想到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計劃,他忍了
為了應對毛文龍的死而帶來的不利局勢,為了穩住皇太極,爭取時間備戰,於是袁崇煥私下與後金議和。與後金議和,這對大明王朝來說簡直是恥辱。崇禎又忍了。
袁崇煥難道不知殺死毛文龍帶來的後果嗎?他太自信了,他自信自己定能搞定皇太極。這份自信也許來自他寧遠,寧錦兩次大捷。
這份自負與自信讓袁崇煥意識不到,他的自作主張,成了後來捅向自己的利刃。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精騎十萬,避開袁崇煥打造的山海關防線,繞道遼西,破長城喜峰口,拿下遵化,直奔北京,袁崇煥聽到後連夜奔襲,比皇太極提前兩天趕到薊州,他想把皇太極擋在薊州,他很相信皇太極一定會來薊州和自己一決死戰,但他又錯了,皇太極又繞過薊州直犯京城。
錦州,寧遠,山海關,薊州不戰而失,這時袁崇煥真的有點蒙了,薊州與北京之間再無城可守,他把最後的防線寄託在北京城。
在從薊州到北京的五天時間裡袁崇煥對後金軍隊只追不打,這又是何用意呢?
袁崇煥有他自己的想法。
袁崇煥擅長的是防守戰,這麼多年的戰績都是固守城池藉助紅夷大炮把後金軍打得落花流水,袁崇煥很清楚以戰鬥力而言,與皇太極的軍隊在野外交戰,就算他的關寧鐵騎也不一定能贏,他的戰術還是老打法,把北京城作為防線,借用堅城利炮打敗皇太極。
可他沒有想過,把崇禎家的院牆當成防線,崇禎會怎麼想?他不會心驚膽戰嗎?他不會憤怒嗎?在前面你為什麼不對皇太極全力進攻?你為什麼不部署設防?非得要到北京來打?於是傳言就出現了,說皇太極就是袁崇煥引到北京來的,是袁崇煥與皇太極密約好的。
更讓人不解的是袁崇煥的人馬來到京城並沒有急著與後金軍開打,而是提出讓他的軍隊進城休整的請求。袁崇煥的想法是,以前比自己地位很低的滿桂在京城作戰時因戰士疲勞都讓進入甕城休整,而我這樣一個大將的軍隊不能進城休整嗎。邊軍進京這是一個大忌,進城更是大忌,崇禎拒絕了請求。
袁崇煥你到底要幹什麼呢?這讓崇禎一次次地暗問自己。
你擅自議和,殺死毛文龍,解除了皇太極的後顧之憂,你只追不打,尾隨後金軍來到北京,避而不打,還要大開城門讓部隊進城。你承諾五年平遼,如今遼沒有平,反倒讓皇太極打到了北京,這一樁柱一件件環環相扣,似乎都印證了崇禎心中的疑問。
難道這一切都是真的?
雖然袁崇煥和他的關寧鐵騎以血肉之軀與敵人血戰七個小時,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崇禎已下定決心,袁崇煥不可再留。
加之黨派爭鬥,袁崇煥成了攻擊的靶心,皇太極的離間,袁崇煥想不死都難。
前面崇禎對袁崇煥錯誤的一再忍讓,助長了袁崇煥的剛愎自用。面對大明王朝的衰落,崇禎從“袁崇煥誤朕“到”群臣誤朕”的怒吼,他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唯獨不反省自己。
袁崇煥到死都沒有明白,自己對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卻換來崇禎對他的如此憤恨。
一個愛惜英雄的皇帝,與一個赤膽忠心的英雄,他們之間沒有形成互補,相反強化了各自性格的缺陷。而陷入惡性迴圈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