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自動駕駛汽車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業內人士普遍擔憂,標準缺失是自動駕駛的最大隱憂。
9月19日,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獲悉,《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家標準已釋出,即將於2022年3月1日實施。該標準基於駕駛自動化系統能夠執行動態駕駛任務的程度,根據在執行動態駕駛任務中的角色分配以及有無設計執行範圍限制,將駕駛自動化分為0級至5級。
據悉,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近日圍繞公共安全、綠色可持續、高新技術等領域,集中釋出了一批重要國家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從應急輔助到完全自動駕駛共6級
標準適用於具備駕駛自動化功能的M類、N類汽車。並給出了駕駛自動化的定義:即車輛以自動的方式持續地執行部分或全部動態駕駛任務的汽車。
本標準綜合考量動態駕駛任務、最小風險策略和設計執行範圍等多個維度,將汽車駕駛自動化等級劃分為0-5級。其中0-2級為駕駛輔助類,3-5級為自動駕駛類,分別規定了6個級別的定義和技術要求框架,並提示相應級別下汽車使用者應承擔的駕駛任務。
如1級駕駛自動化為“部分駕駛輔助”,2級駕駛自動化為“組合駕駛輔助”。這兩種需駕駛員和駕駛自動化系統共同執行全部動態駕駛任務。3級駕駛自動化為“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在其設計執行條件下持續地執行全部動態駕駛任務。4級駕駛自動化為“高度自動駕駛”。某些具備4級駕駛自動化系統的車輛無人工駕駛功能,如園區接駁車等。5級駕駛自動化為“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在任何可行駛條件下持續地執行全部動態駕駛任務並自動執行最小風險策略。5級駕駛自動化在車輛可行駛環境下沒有設計執行範圍的限制(商業和法規因素等限制除外)。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高階工程師孫航表示,汽車駕駛自動化技術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並處於發展初期,個別車企的產品宣傳用語不規範,存在將低級別駕駛自動化功能宣傳為高級別功能的現象,造成消費者誤用和濫用,引發多起嚴重交通事故,嚴重影響公共交通安全。另外,由於級別劃分不清晰,造成政府部門監管物件不明確,監管政策不能精準實施,將帶來過度監管或監管不足的情況,都將對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孫航介紹,該標準作為汽車行業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重要的基礎性國家標準,規範了駕駛自動化等級的概念和定義,一是有利於規範企業宣傳,增進消費者對技術的理解,改善消費者因誤解而濫用、誤用駕駛自動化功能,有利於提升公共交通安全;二是為駕駛自動化技術交流、企業研發和國際合作提供良好基礎,有利於提升各相關方的交流和合作效率,促進技術高效、快速進步;三是為智慧網聯汽車行業管理提供理論支撐,有利於政府部門明確監管物件,精準實施監管政策,有效促進智慧網聯汽車產業規範、有序發展。
電動汽車碰撞後安全要求引入試驗方法
隨著電動汽車快速發展,保有量不斷攀升,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的安全性也愈加關注。
本次釋出的《電動汽車碰撞後安全要求》國家標準,是2015版標準的升級版本,即將於2022年3月1日實施。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蘭昊介紹,2015版標準規定了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正面(100%重疊率)碰撞和側面碰撞安全要求,進而保證電動汽車的碰撞安全。2015版標準制定時,由於缺少相關測試以及資料積累,暫未引入後面碰撞要求及試驗方法。
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動力電池安裝於車輛後部的車型,當發生後面碰撞時動力電池及高壓系統將承受巨大的衝擊載荷,導致動力電池化學穩定性改變甚至起火爆炸;另一方面,相關資料表明,即使動力電池安裝於車輛中部,若尾部吸能結構設計不合理,後面碰撞也可能導致車輛後軸前移撞擊到動力電池包殼體,對動力電池造成破壞。因此,亟須對2015版標準進行修訂,增加電動汽車後面碰撞相關要求及其測試方法,全面評價電動汽車安全性。
新標準適用於M1類、最大設計總質量不大於2500kg的N1類汽車以及多用途貨車中帶有B級電壓電路的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正面碰撞要求;適用於M1、N1類汽車中帶有B級電壓電路的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側面碰撞和後面碰撞的要求。
與2015版標準相比,新標準增加了後面碰撞安全要求以及測試方法,從而涵蓋了正面、側面和後面碰撞等多種碰撞工況;修改了側面碰撞的適用範圍,增加了對於座椅R點距地面超過700mm的M1、N1類汽車中帶有B級電壓電路的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側面碰撞要求及試驗方法;完善了防觸電保護要求中的絕緣電阻要求、電能要求。
不同型別一次性口罩尺寸誤差有要求
在公共安全領域,《一次性口罩製造包裝生產線 通用技術要求》國家標準釋出,將於2022年3月1日起實施。標準明確一次性口罩的分類,規定了一次性口罩的尺寸要求、口罩帶與口罩體連線處斷裂強力要求以及成品合格率等。如平面型口罩、杯型口罩最大偏差應不超過±5%,摺疊型口罩、異型口罩最大偏差應不超過±3%。
廣東省東莞市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驗部部長陳偉權介紹,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疫情暴發後口罩機需求量激增,大量企業跨行業進入口罩生產裝置領域,以口罩裝置生產佔全國市場份額60%以上的東莞為例,口罩機產量從2019年全年881臺上升至2020年一季度3195臺。由於缺乏相關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隨著短期內的暴發性增長使口罩生產裝置一度因效能指標、除錯、安全等問題產生了大量質量糾紛。
如口罩的成品合格率,從去年第一批檢測資料來看,由於應急期材料緊缺,交貨期急,研發、除錯跟不上,成品合格率偏低,約為60%至70%。國家標委會及東莞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組織專家幫助企業找問題想辦法,分析合格率低的原因,幫助行業針對性整改,使口罩機行業水平大幅提升。透過提升後設備生產成品合格率的測試資料並結合本標準適用範圍和現有技術水平,確定成品合格率應不小於95%。
陳偉權稱,標準釋出實施後,將有效保障口罩機產品質量,大大提升一次性口罩自動化生產速度和一次性口罩品質,為疫情防控工作保駕護航。
此外,還發布了《消毒劑灌裝生產線通用技術條件》《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公用紡織品洗滌場所節水管理規範》等一批國家標準。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