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在中醫看來,治病講究辨證論治,四診合參(望、聞、問、切)等;因此,雖有治病原則可依,但仍須靈活施用。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中醫辨證論治及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治病原則。
然而,在臨床中,往往會出現很多疑難的寒熱夾雜的證型,既有身體的陰陽失調,又有內心的牽絆執著。
這些疑難雜症中,有一種證型的表現是上熱下寒,情緒急躁,下身冰涼……而它並不完全適合這一原則,因為有可能出現一吃補藥就會上火等情況。
下面便來分享一則關於這類證型的治療案例,看看如何透過辨證,來靈活地運用此原則的。
上熱下寒型體質
甲狀腺結節治療經驗談
患者,女,47歲,2021年12月前來初診,自訴身體睏倦,失眠多夢多年,入睡困難,舌頭髮燙兩年,耳鳴多年,情緒低落敏感,容易發火。且患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子宮肌瘤。
望診見,面色蒼暗,油膩;舌質淡暗,舌苔薄黃膩。
脈診見,脈滑,尺脈沉。
辨證為:溼熱上擾,上熱下寒。
處方:熟地黃、麥冬、炒白朮、懷牛膝、五味子、黑順片、人參;共遣方十付。
同時囑咐患者每日堅持習練導引,寬容他人如寬容自己一般。服藥後,患者睡眠改善,身體清爽。(文中的中藥須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請勿擅用)
方解:
方中白朮、熟地分補脾腎,一燥一潤,以麥冬和之,俾土生金,補益肺脾之陰;再入牛膝、五味子,則更得納氣藏源,澄清降濁;藉附子溫腎助陽,「使真陽交於下,真陰自佈於上」,復以人參駕驅藥力,助真元、復精氣。諸藥合用,溫陽而無升浮之弊,育陰兼有化氣之功,「全此一點真陰真陽,鎮納丹田,以為保生之計而已,即名之曰全真一氣湯」。
全方藥雖七味,但配伍嚴謹,「功專不泛,補速易臻,滋陰而不滯,補脾而不燥,清肺而不寒,壯火而不熱,火降而心寧」。每味藥物劑量又隨病症不同而靈活變通,「燥涸則熟地倍之,肺熱則麥冬多用,脾虛則白朮重投,陽虛則附子多加,元氣大虛,則人參大進,氣浮氣散則牛膝五味子略多」。
清代陳修園的《時方歌括》稱此方為「滋陰降火之神方」。近代何廉臣稱「此為馮楚瞻《錦囊》中得意之方。功在於一派滋養陰液之中,得參、附氣化,俾上能散津於肺,下能輸精於腎,且附子得牛膝引火下行,不為食氣之壯火,而為生氣之少火,大有云騰致雨之妙,故救陰最速」。
該方對久病、重病出現的脾腎陰陽俱虛、症候錯雜者很有實用意義。臨床常以該方為基本方,靈活施用於諸如肺原性心臟病、慢性腸炎、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糖尿病、中風後遺症、晚期腫瘤等,凡見脾腎陰陽俱虛者,可靈活運用。
患者反饋:
徐老師好,我初診時,頭面部油,身體困、懶、累,小腿肌肉長期好累,早上特容易困。失眠多夢多年,入睡困難,舌頭髮燙兩年,耳鳴多年,情緒低落,敏感,容易發火,膝蓋痛。
複診時,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是非常容易上火的人,剛收到藥時,看到老師給開的補藥,心裡還嘀咕會不會上火,要知道我是吃黨參、黃芪就會上火的人,別說人參、黑順片、熟地黃這些了,結果我發現我的舌苔竟然沒有怎麼厚,黃。這讓我更加佩服老師,為老師點贊!找到老師是最正確的路,謝謝老師,吃藥後好像夢少一點,膝蓋沒那麼疼了,加上練功,後背輕鬆了。
當身體發出不同的訊號,提醒身體「虛」了的時候,興許我們能瞭解到這一點,不過卻不能清楚具體是哪裡「虛」了;也常因分辨不清是陰虛還是陽虛,而糾結不已或者「胡亂」地滋補起來……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自身的體質情況,及時、準確地把「虛」給補起來,答摩和徐泊濤大夫聯合開展了《身心同調之辨證調治6種內傷虛損》課程。